聚德网络-川南经济网-chuannane.com

川南经济网老版

川南经济网

当前位置: 川南经济网 > 文旅

好大一棵《龙眼树》 一代泸州人的文化记忆

时间:2021-06-01人气:编辑: 初旭

图片



编者按:     


1985年的泸州,刚升省辖市,百废待兴,一切都在艰难困苦中前行。新诞生的泸州市文联,更是起步维艰。以文化拓展泸州市对外影响,是文联责无旁贷的使命和重任。为此,文联邀请泸州市有影响、有创作实力的文化人士共谋发展大计。就是在这次会上,曾涵复,这个中青年时代,在泸州工作生活了二十年的知名诗人,以不凡的目光和胆略创意策划,创办诞生了《龙眼树》诗歌报!他豪气干云在文联立下军令状,以个人一己之力,从寻找资金,到完成组稿编辑等全过程出版工作,让《龙眼树》一问世就名播全川甚至国內,对泸州诗歌创作起到了引领作用。为确保稿源丰富,有力推出泸州本市的诗人作者,曾涵复又发起创建了泸州市唯一的异崛诗社,团结了一众泸州诗人群,在当时的中国诗坛劲吹泸州诗风,一时间,《诗刊》《星星》诗刊、《诗神》《诗歌报》等国内主流诗歌刊物纷见泸州诗人力作。


 1987年春,泸州市文联联合四川石油川南矿区,举办了泸州市第一次大型文学笔会“凤凰湖《龙眼树》诗会”,陈晓、曾涵复和刚调到市文联的杨忠孝(杨雪) 负责主持这次笔会。特别邀请了《星星》主编白航和编辑部主任蓝疆莅会指导,泸州市五县一区的六十多名业余作者集中到会四天,交流研讨文学作品,曾克难作为东道主对这次笔会給予了必要的后勤支持,《龙眼树》特别推出了“凤凰湖诗会专号”。可以说,从此,泸州诗人群星璀灿,新老诗人:陈晓(晓青)、鲁青、牛裕民、江瑞成、刘鸿儒、蓝启发、王应槐、刘盛源、骆漠、曾克难、曾一(杨晓云)、周玉其、庞翠英(庞音)、刘江榕、詹永祥、熊伟、元刚、杨雪、冰春、涂拥、周倩、梁明春、熊陈、曾令松、姚福康、许廷扬、申虹云、达夫(夏洪)、唐联盟、杨宗鸿、白连春、陈燕、李明政、初旭、高丽萍、刘一泓、刘敏、易定远、张蓉等,作品迭出,相映生辉,为诗坛涂抹出一圈圈泸州色彩。


在《龙眼树》诗报创办十年后的1996年,泸州有媒体策划,拟推出曾涵复对泸州诗歌创作起组织引领作用的专稿,并指派副刊编辑张良夫同志与诗人江瑞成同志联系,请两位亲历了《龙眼树》诞生的见证者,负责撰写关于《龙眼树》这份文化史料,两人商榷后拟定提纲并分别形成了初稿。惜因良夫同志不幸逝世,他写的文稿已难找回。现仅有瑞成同志存放长达25年一篇旧稿。今征得作者江瑞成同意,泸州市文化研究中心特刊发这篇原题《韵动泸州出诗人 ——记曾涵复创办诗报<龙眼树>》文稿,以存此史以资研究。这里微信公众号先行发布,改标题为: 《35年前那棵<龙眼树>,让泸州文坛引以为荣》。以飧读者。 



图片


 图为“凤凰湖《龙眼树》诗歌笔会”《星星》主编白航、编辑部主任蓝疆莅会,同陈晓、曾涵复、江瑞成合影留念。(李盛全供图)




韵动泸州出诗人           

 ——记曾涵复创办诗报《龙眼树》


江瑞成/文

图片

作者简介

江瑞成,泸州市司法局退休干部,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在《诗刊》《诗选刊》《四川文学》《中华诗词》《四川日报》《法制日报》《讽刺与幽默》等发表新、旧体诗词300余首,部分作品入选国内诗丛书、语文课本。著有《未焚草》(新、旧诗合集)。



我没有想到,一位业余文学作者,在一九八五年的泸州,第一个在全国《诗刊》发表了八十多行的石油诗,接着又有组诗获得全国石油文学作品的大奖。也更没有想到,就在这年,他为泸州的文坛和诗人们做了一件让人惊叹不已、功不可没的大事。


确实难以想到,这位诗人,他可以游刃有余地担任两种角色:勤奋的作者和娴熟的编辑。这个兼才人物,就是时为中国作家协四川分会会员的诗人曾涵复。


曾涵复,当年他在泸州策划、创办的诗歌报《龙眼树》,如今已是繁花朵朵,硕果累累,深受四川省乃至全国诗坛注目。


图片

图为曾涵复1985年在泸州。(曾涵复 供图)



十一年前的1985年6月,泸州市文联刚成立,专职人员仅只有驻会副主席凡丁、副秘书长张良夫和音乐编辑任德祥三人。办公室设在泸州商场白塔下一幢年久失修的木阁楼上,初建经费短缺,举步维艰。如此境地,让从重庆调来的凡丁主席焦虑不安。   为了尽快打开全市文学创作局面,市文联邀请约二十多个有文学创作实力的业余作者,共商发展大计。会上言路畅通,群情激奋,献计献策,侃侃而谈,但都不乏是普通一般熟知的建议。惟曾涵发言,以他素有的豪爽之风,一下就语惊四座。


曾涵复说,无论请名家讲课、举办笔会采风、出专题采访等等,似乎都难以一鸣惊人。他指出:已有400多万人口、文化沉淀深厚的川南酒城,现仅有一份刚创刊的《泸州文艺》,难免显得单薄而单调,难以满足广大文学人的文化需求。特别当前全国诗坛风起云涌,爱诗的人如过江之鲫。泸州是写诗者和爱诗的人众多,而面对的却是文学的阵地太小,发表的作品太少,涌现出来的作者寥若星辰。鉴于此,建议继续办好《泸州文艺》之外,市文联以市文学协会(当时市级还不叫作家协会)的名义,另辟蹊径,创办一份在四川《星星诗刊》之外的纯诗歌报,以此传播有品质的大量作品,扶持和推出一批泸州本市诗人和全国各地的作者,形成在泸州造势在全川闻名的影响。   


此言一出,满座惊诧,赞同者、摇头者、疑问者陷入思考。曾涵复进一步详加说明:在目前全国宽松活跃的文学大环境下,是我们泸州创刊诗报的大好发展时机。他的话终于鼓动到会人员形成一致赞同的意见。可是,凡丁主席和张良夫秘书长在欣慰大家的热情之余,却心存疑虑。新创办一份诗报谈何容易!一是缺编辑;二是缺资金;三是缺稿源;四是缺办诗报经验;五是缺办公的场地。面对一系列实际困难,分明只是望洋兴叹!这时,曾涵复环顾会场,豪气干云,挺身坦言:“ 我愿为文联分忧,如果在座诸位信得过,就由我来一手承担创办!所有办报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包括资金、组稿、编辑、印刷等等,我全部负责完成。”当即,市文联主席凡丁欣然首肯,与会诸君顿改愁容。


图片


图为1980年代后期,时任泸州市文联专职主席凡丁(前左二)、副主席王明煋(后右二)等人的合影。 (郭 梅 供图)



我作为参会者,特别是曾涵复多年的朋友,不禁喜忧掺半。喜的是他言必行的胆识,自会独具匠心,策划一番不同寻常的举措;忧的是困难太多,而且他承诺两月时间里,即暑假期间让诗歌报问世。此话一出,非同小可,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易事啊!当今说空话者多,干实事者少,他老兄难免要唱一台“独角戏”,何况某些无才而又忌才的“高士”,正在旁边冷眼相觑呢!


时隔半月,一叠厚厚的诗稿出现在市文联的办公桌上,凡丁、张良夫和王明煋大为吃惊,连声赞叹,曾涵复报之微微一笑,平静告之:办诗歌报的经费已经落实了,是同四川石油川南矿区党委常委、矿区工会主席陈晓商榷,获得他的支持和赞同,由川南矿区工会出资,负责全部费用,市文联完全可以放心了,就等待诗报的诞生吧。


图片


图为“凤凰湖《龙眼树》诗会”,诗会组织者陈晓、曾涵复与青年诗人涂拥、庞翠英、周倩、陈燕、支梅、许庭扬等合影。(涂拥 供图)



曾涵复本职是石油校的教师,他充分利用教学之外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办报工作中。我尤其钦佩,他确实是一个难得的编辑全才,阅稿、选稿、版式设计、校对清样、印刷监督,全部是他一人承担操办。  


特别是《龙眼树》这个高雅、优美,富有诗意的报名,是他多日冥思苦想,走出最初围绕着泸州酒城形象的构思,灵感闪现,捕捉到泸州盛产桂圆别有特色的鲜亮主题,果断决定了这个令人心动的报名。因为拟定出诗报的时间十分紧迫,他也不征询关于诗报名称的意见,甚至他提起毛笔,自己直接书写了遒劲的《龙眼树》三个报名字交印刷厂制版。而他所做的这一切,都证明了他的才华,在泸州获得广泛的认同和好评。




图片


 图为《龙眼树》诗歌报第1期的一、四版缩小复印件照片。(曾涵复 供图)





泸州市辖五县一区,业余作者散居各地,水平参差不齐,他慧眼识英才,发现了涂拥、兰永生、庞翠英、梁明春、周倩、陈燕、刘江榕、许庭扬、曾克难等一批有潜力的业余作者。似乎可以说,当年《龙眼树》诗歌报上发表的每一篇作品,无不渗透曾涵复的殷殷心血。他乐于助人,业余作者也愿意联系他,曾涵复那不宽敞仅50多平方米的家,竟常常诗友满座,笑声盈屋。正是在他无私的努力帮助和扶持下,多名年轻的诗作者,从《龙眼树》下起步,从泸州走向全川,走向全国,远至海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曾涵复的热心奉献,为泸州文学特别是诗歌的发展,奠定了不可磨灭的良好基础。他本人在业余作者中,也博得了广泛的敬重。


图片

图为《龙眼树》诗歌报第2期二、三版缩小复印件照片。(曾涵复 供图)

 

特别《龙眼树》还有着让泸州文坛引以为荣、光彩夺目的一笔。1986年9月,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文联、四川省作家协会联合召开“四川省文学报刊工作会”,全省文化单位包括成都市、重庆市和各地市州文联都按要求携带本地市主办的刊物参会。泸州出席会议的代表是市文联原副主席王明煋(笔名:文铮。前《西南文艺》编辑)他带去了刚创刊的《龙眼树》。这次会上,集中展示了全省各地市主办的期刊杂志,代表们对所有杂志的评价是面目雷同,如出一辙,没有看见和发现出彩之处。王明煋拿出《龙眼树》诗报,请大家评判。没想到,众人眼前一亮,纷纷流露出惊喜,连连赞不绝口,一致给予高度的评价!省文化厅一位干部激动地说:“没想到一个市文联,竟在全省率先编辑出这样一份精彩的诗报!” 最后《龙眼树》是以获得了地市级文学刊物第一名的殊誉荣归泸州。 

 

图片

图为泸州市文联原副主席王明煋照片。(郭 梅 供图)



 据我所知,因为《龙眼树》的影响,市文联主席凡丁曾经征询曾涵复意见,可否愿意调到文联工作,被曾涵复一口就谢拒了。他说自己不会离开石油,对市文联的帮助,是表达对文学的一种敬畏和初衷,目的也是让外面认识泸州文坛人才济济,大有作为。曾涵复编辑出版了三期《龙眼树》,正蓄势待发之时,突然被调到成都编《四川石油报》副刊,他不得不离开了。人虽远去,《龙眼树》长存。作为创办者,他的创意策划、劳动奉献和留下的业绩是一页文化史诗被泸州铭记。至今,关于曾涵复的诗歌话题仍为泸州市文联和广大诗人与爱诗者津津乐道。

一个人就是一个编辑部,一份诗报一人创办,显然,没有过人的智慧才能与爱心和精力,是难以胜任的,这在全川乃至全国文学界,恐怕也是罕见和难以想象的。鲁迅先生说过:“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大勇者。” 曾涵复不就是这样的大勇者吗?1985年的泸州,刚升省辖市,百废待兴,一切都在艰难困苦中前行。曾涵复,一个在泸州工作生活了二十年的业余文学作者,不负市文联的重托和诗友们的厚望,不惧艰辛、不畏劳苦、不计报酬,出色的创办了四川地级市文联的第一份诗报《龙眼树》,为泸州和全国各地诗人提供了一方文学沃土。其胆识,其才情,其笃实精神,令人仰止敬佩。                          


                            

 1996年秋写于泸州 

 

图片

图为“凤凰湖诗会”陈晓、曾涵复与青年诗人们合影。(涂拥 供图)

来源:泸州市文化研究

  • 川南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川南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川南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发布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