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德网络-川南经济网-chuannane.com

川南经济网老版

川南经济网

当前位置: 川南经济网 > 文旅

泸州:花灯芳华 古蔺中学校宣队轶事点滴之二

时间:2022-01-15人气:编辑: 初旭

微信图片_20220115125026.jpg

作者:笑谈


     古蔺花灯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古蔺花灯颇具地方特色,充满生活情趣。古蔺人在茶余饭后,劳动间隙会哼上几段花灯曲调,以助兴与解闷消疲。古蔺花灯内容包罗万象,唱24个农时节气,民间传说,风土人情,商业文化等。
     古蔺花灯曲调高昂抒情动听。分为高腔和胡琴两大类,现已收集100余种曲调。古蔺花灯时而清唱,时而边唱边舞。演唱时胡琴伴奏,跳时用锣鼓伴奏。角色有唐二、幺妹(反串男扮女),灯头又叫灯首(领唱并担负上门联系),打插老者儿,又叫拙锅漏(小丑),帮唱,伴奏等。主角唐二的道具是蚊帚(马尾或棕叶儿蚊帚),扇子(棕叶儿扇、大蒲扇、鹅毛扇),脑壳儿扣上草帽或包布巾,多以农夫或渔翁身份出场。幺妹穿红戴绿,扮相花俏,手拿大红绸缎。演出载歌载舞,说唱念白时间可长可短,以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情节。
    古蔺花灯离不开灯,其作用一为照明,二为道具。有贺喜的喜灯,悲伤的丧灯,祝寿的寿灯,添人增口的娃娃儿灯。长灯,方灯,圆灯,菱型灯,花鸟草虫,千姿百态,风格迥异。


微信图片_20220115130840.jpg


     新中国成立后,古蔺花灯于1958年曾赴省城演唱,反响空前。挖掘、发展、传承古蔺花灯,是古蔺文化人的担当。有民谣曰:晒不干的叙永,打不湿的古蔺。少雨干旱是古蔺气候特征,古蔺人民抗旱救灾,稳粮保收是常态。“与天斗,与地斗,向老天要粮。”古蔺花灯巜龙井庆丰》取材龙井人民与自然界和谐共处,与干旱、虫灾拼搏,夺取丰收,寻本思源的故事。剧中矛盾冲突是:象征功劳的鲜花献给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青年男子突击队的小伙子高喊:鲜花应该献给女子青年突击队。女子青年突击队的姑娘们揣着欢喜说:男人是山,鲜花应该献给男子青年突击队。
    “是党支部带着大家伙儿战天斗地,鲜花应该献给老支书,这是龙井老百姓的心声。”捋着胡子哈哈大笑的老支书说:给乡亲们办事,是应尽的职责,鲜花献给谁?鲜花应该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画龙点睛的台词突出了鲜明的主题。满满山味的古蔺方言,增加了戏剧的喜乐效果。姑娘们仙女般飘逸的舞姿;小伙子铿锵有力的动作;活泼灵动的小女娃,构成一幅党领导人民,努力创建美好未来的雄伟画卷。
微信图片_20220115130851.jpg


     蓉城观众如是说:山味,土味,韵味无穷!“手爬岩上手爬岩,手爬悬岩割麦来。”清新自然的歌词朗朗上口,绿色,环保,生态,这是吹拂我们城里人的和煦春风。观众惊讶,这花灯来自盆地边缘,乌蒙山区那个旯旮头,演员是学生,业余范儿。想当然的认为:是重庆的专业团队,为拿大奖采取的低调战术。

     古蔺花灯《龙井庆丰》能在全县调演中脱颖而出,代表古蔺县50万人民参加宜宾地区调演,并一路夺关斩将,代表宜宾地区参加全省专业展演(演出七场,放在每台节目的开场演出),真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先不说熊老师,周老师,王老师他们对古蔺花灯的挖掘创新,再不表台词唱腔的提炼写意,就我们这些个懵懂少年,没日没夜地刻苦排练,流下的汗水盛满箩篼。第一关古蔺角逐,旗开得胜。第二关宜宾争雄,如愿以偿。

微信图片_20220115130902.jpg


     去成都展演,主管部门由古蔺文化馆变为宜宾地区文化馆,直接出面是宜宾地区专业的文工团。文工团的初衷,只抽调这个节目,演员全部换掉,由文工团的专业演员出演。王老师,熊老师等坚决反对,几番争斗,还是原班人马不动,只是调整了个别演员(四位小女生调换一名)。谁不想去省城?那时的小街人出德跃关都不容易,更不敢想在省城登台献艺。但调整的这位女生愉快服从。
     乐队的组建更是一番蹉跎,宜宾文工团初衷:由他们的专业乐队担纲,当然遭到老师们的抵制。文工团让步:弦乐可参加,高音乐不得行。熊老师不敲杨琴正中下怀,巴不得抽身集中精力搞好舞台督促,确保演出顺利。周老师任班主任,教授多个班级的音乐课,不拉手风琴符合本心与学校意图。吹笛子的学生娃不参加就成了必然。我那时对登台省城没感觉:不去就不去,我对王老师说。必须去,王老师不松口。
     竹笛是高音乐,在民乐队中起引领作用。我这个学生娃业余范儿,与文工团乐队的专业竹笛手比较,差距不可否认。看着王老师为难,我找到他:平时都是你们老师为我们解惑,今天我主动放弃,学生也为老师分点忧。不行,你必须参加,好好的练习,王老师很严厉。
    文工团乐队30多名乐手都参加,唯独那名吹笛子的不能去,多尴尬!文工团又提出,若不用他们的笛子,那他们的音乐指挥也不上,由王老师指挥。要得!王老师半点不含糊。
    王老师长于撰文,不是搞音乐的,更没有做过音乐指挥。他私下对我说:我这是赶着鸭子上架,搞不灵醒就搞不灵醒,只要你放开、吹好,我就不怕!你咋个吹,我咋个指挥。


    初生牛犊不怕虎,首次与大型专业乐队合作,我居然毫无压力与负担,傻乎乎像个开心果,不知是运气好,还是他们不屑挑学生娃与业余范儿的漏眼儿,排练绝了,文工团对王老师的指挥,和我演奏的竹笛,无半点儿异议配合默契;演出绝了,完美无瑕,演出结束后,乐队的乐手争着与王老师握手,我也跟着沾点儿光。

我面子上喜滋滋的,内心还是有点儿内疚。记得赴省城参演前夕,我们先到宜宾,与文工团乐队合练。文工团那名竹笛手默默地收起自己的曲谱,提着笛子箱,绷着一张脸缓慢的离去。那个情景,现在还印在我的脑海里……

连载,未完待续。( 配图 武莉莎)

作者简介】笑谈,原四川省曲艺家协会理事,泸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省曲协会员,市作协会员,现退休,北漂京城。

来源:丸子蓝青

  • 川南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川南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川南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发布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