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陈鑫明:一个的“大抗战”

2015-05-29 10:22 来源:中工网 责任编辑:寒江雪
摘要】童趣麻饼香闹市,龙井故事创始人。普照金凤陶家院,牌坊码头桂圆林。踏遍泸州山川场,珠屏古楼渡时光。千言万语一挥就,行云流水见报章。这是一首泸州本土诗人赞扬四川省文史研究员、地方史学者陈鑫明的诗,该诗也是陈鑫明一生奋斗的一个缩影。近日,笔者专

 

 

  “童趣麻饼香闹市,龙井故事创始人。普照金凤陶家院,牌坊码头桂圆林。踏遍泸州山川场,珠屏古楼渡时光。千言万语一挥就,行云流水见报章。”这是一首泸州本土诗人赞扬四川省文史研究员、地方史学者陈鑫明的诗,该诗也是陈鑫明一生奋斗的一个缩影。近日,笔者专访了这位泸州本土文化名人,了解到他“一个人的抗战”前前后后的心路历程与情感故事。

  锁定本土文化

  笔者与陈鑫明相识了20多年,因此,一见面我们聊起来就天马行空,无所不谈。陈鑫明出生在泸州城南门外耳城上头水巷子差房院子中,12岁考入泸州一中,15岁投笔从戎,在部队入团、入党、上军校、提干、受伤,之后转业回泸。

  说到他是怎样步入写作之路的时候,陈鑫明回答说:“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泸州市人民广播站总编唐光第先生,在他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开始新闻写作,从此,在写作的路上我就没有停止过。目前,泸州的各大媒体,都常常发表我的作品。”

  多年来,陈鑫明先后正式出版和内部出版了《泸州地名》、《立体史书:泸州牌坊》、《周太师尹吉甫故里·石洞》、《泸州方山》、《川江号子》、《守望沱江》、《平凡人家》、《川黔运盐古道纪行》、《1938:川江抢运》、《泸州寺庙》、《泸州人大抗战》等30多部地方史专著。目前,他正在着手编写出版本土文化系列丛书。

  再现悲壮历史

  2013年,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陈鑫明撰写的《泸州人大抗战》在泸州正式与读者见面,并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好评。为什么要撰写泸州人抗战的书籍?陈鑫明说:“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泸州人,最熟悉泸州抗战史的,就是我们泸州人,所以,泸州的抗战史应由我们泸州人自己来编写!”为了补足《泸州人大抗战》某些方面的空白,陈鑫明走访了许多经历过抗战时期的泸州老战士,悉心记录他们在抗战中所经历的硝烟与战火,感受他们在抗战中所承受的悲痛与辛酸。陈鑫明认为,一个民族对自己抵抗侵略的历史应该永远牢记。作为泸州人,前辈创造的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不仅应该记住,而且应该成为后人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想要强大、完成伟大的复兴,更要牢牢记住中国这段惨痛历史,而泸州要崛起,亦如是!

  《泸州人大抗战》的字里行间都依稀浮现出那些参加过抗战、现依然在泸州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老战士的身影。老战士们或许现在都无法对抗战释怀,现在做梦都还会在梦中惊呼:“抗战不胜利,坚决不回家!”战士们以坚强而韧性的情操熬过了那悲壮而热血的8年!如果说中国人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抗战长城,那么泸州人则是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长城上最浓墨重彩的一处碉堡!
 

呕心沥血填空白

  “记录下泸州人大抗战这一段历史的想法,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陈鑫明告诉记者,当年泸州作为抗战的大后方,屡遭日军飞机轰炸,“可以说,日军轰炸重庆,就必来轰炸泸州,我母亲当年也有背着我躲飞机轰炸的经历。”陈鑫明说,泸州人民在抗战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泸州是座了不起的城市,“我们应该记住这段历史。”

  有了这样的想法,陈鑫明开始收集材料,他采访了上百位当年亲自参与送军粮出川、为武汉保卫战提供粮食的船工;采访了当年亲自参与抢运的水手、纤夫等老船工 ;他跑遍了从泸州到武汉的36个码头,沿川江各大码头寻找有关抢运军粮出川的往事……历时10几年,几易其稿,终于写成《泸州人大抗战》和《1938:川江抢运》两本书籍。

  《1938:川江抢运》一书在记述历史事件的背景下,以鲜活的语言,以生动而简明的情景,人物细节化,使史料的真实性和描述的文学性相结合,使之完美。其故事情节迭起紧扣,抢运场面悲壮惨烈,让人读来荡气回肠。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增添了川江木船战时抢运光荣的一页。

  据陈鑫明介绍,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他的《1938:川江抢运》已由有关方面改编成为电视剧本《大河帮》,将于近期投入拍摄,剧集将达到40集以上。

  用脚步对话历史

  陈鑫明告诉笔者,这些年来他还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追寻泸州传统村落。最初,泸州相关媒体向他约稿,让他找寻泸州传统村落。几篇稿件刊发后,引起市民宗局重视。“后来我知道中央有文件,要求各地收集、保护我国传统村落,加以利用开发。”陈鑫明说,这份文件,让他进一步确定了写作立足点——寻泸州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科技和人文。完成约稿后,陈鑫明继续收集资料,跑遍80多个村落,目前已完成江阳卷、龙马潭卷和纳溪卷,每卷12万字,这一成果也引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重视,并建议立项。

  陈鑫明的丰收来自“厚积”。寒冬腊月,他穿着筒靴,走到“快昏倒”,深入叙永摩尼苗家寨了解;到合面走访,他早上五六点起床,乘最早一班公交车……他用脚走出泸州珍贵史料。说起陈鑫明,泸州媒体人都由衷地赞扬他:“我最佩服陈老师笔下功夫之外的脚下功夫。他不熟悉电脑和网络,而手中的资料常常比网络的‘海量’更有分量。”

  陈鑫明告知,目前,他将继续迈开脚步,完成传统村落丛书全部七卷的编写,没走到的地方还要走。同时,他还在着手《滇西纪事》和《泸州移民志》等书籍的编篡。

  一座城市,有人去忠实地记录它的历史,是这座城市的幸运,也是这座城市居民的幸运。而陈鑫明,就是一个用脚下功夫探寻城市历史的人。龚飞 文/图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