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仁笃与儿子正在喂蜂
四川新闻网泸州2月24日讯(记者 岳东)他今年81岁,已经两鬓斑白,但身体硬朗;他儿女事业有成,本可安享晚年,但还是过起“追花族”日子,养蜂取蜜;他像蜜蜂一样辛苦劳动,几年下来积攒了20来万存款,本应该舒心笑起来,但他望着门前的小河沟,一直心事重重……他就是泸州市白鹿镇柏松村的老支书袁仁笃。
2015年底,对于柏松村村民来说,发生了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村中的小河上开始动工修一座水泥桥,这不仅方便村民出行,便于农作物的运输,而且孩子们上学也安全了。大家一打听,这座要花25多万元的桥,全是袁仁笃一人出资修建。
“这笔钱是我养蜂积攒下来的,拿出来修桥,让子子孙孙都方便。”昨(23)日下午,四川新闻网记者前往柏松村采访袁仁笃,这是他说的第一句话。
父子在以前的便道上
自费修桥 方便大家
从泸州出发,四川新闻网记者来到白鹿镇后,向村民打听袁仁笃住处。一听说要采访他,大家一下就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他是蜂王,勤快又能干。”“为村民办了一件大好事。”在村民指引下,记者来到柏松村1组。一条泥土路的前方,一座正在修建的水泥桥雏形已经显现,这桥宽4米、长9多米,桥面厚0.6米,下面有四排桥墩支撑,看上去非常牢固。这就是袁仁笃正在修的桥,目前主体已经完工,正在修桥栏杆,旁边还有很多钢筋、水泥。由于天下小雨,记者没能见到工人施工。
从桥旁边一条石板小路行走几百米后,看到一条小河沟,河沟上有条只能一人通过的小堰坎,“这条小路又窄又不安全,特别是夏天涨水的时候,水漫过堰坎,大人都不敢走,更不要说上学的小孩。”带路村民告诉记者,桥对面的水稻、柚子只能靠人工背出来,很影响大家的生产。
走过堰坎,不远处有一排三层楼房,房前有几排蜂箱,一名穿着蜂衣的老人和一名年轻人正在喂养蜜蜂。见到有人前来,老人脱去蜂衣,走了上来。尽管两鬓银发,但老人步伐矫健,精神十足,他就是袁仁笃,年轻人是他的小儿子袁卫平。“我爸爸身体很好,干起活来不比年轻人差。”袁卫平说。
袁仁笃今年81岁,育有3儿3女,5个子女都在县城和外地工作。今年40岁的小儿子、儿媳与两个读小学的孙子跟着父亲一起住在三层楼房里,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袁仁笃亲自检查质量
老有所为 开创“甜蜜事业”
从17岁在村里当会计,到后来被选为村支书,直到55岁退休,袁仁笃一干就是38年。这期间,袁仁笃先后带领村民们办过红苕粉丝厂、打米加工厂、面粉加工厂,多次被评为镇上先进。
儿女长大后都有了好的工作,袁仁笃的负担轻了,本可以安享晚年。可都70岁的他,开始当起“追花族”。“我养的意大利蜂,品质好,对技术要求也高,从3月到10月,要不停地到各处追花养蜂,虽然很累,但百分之百保证品质,价钱也合理,所以不愁销路。”谈起养蜂,袁仁笃兴致勃勃地说道。
袁仁笃老伴在10多年前去世,所以当了12年兵的小儿子袁卫平从部队转业回家时,回家陪父亲当起“追花族”。
“现在的蜜蜂有50余箱,过不了几天,油菜籽就要开花,我们就要‘追花’了。”袁仁笃告诉记者,从本地追菜籽花、荔枝花,到泸县追葵花,再到重庆追青果花,贵州、古蔺追黄荆花,辗转七八个地方,一干就要到10月份。养蜂人基本上都是风餐露宿,日晒雨淋,十分辛苦,幸亏袁仁笃身体硬朗,精神头不输给年轻人。“看着蜜蜂劳动,自己就停不下来。”袁仁笃说。
辛苦攒钱25万 全部用于修桥
父子两人虽然辛苦,但这么些年下来还是积攒了20来万元。“父亲七八年前就有修桥的想法了,现在有了点积蓄,还经常看到父亲叹气,所以就猜出父亲的心思。”谈起修桥的事,袁卫平说,2015年父亲找来周围5户人商量,让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起来修桥。“可后来答应出2万元的邻居,因家人生病;答应出1万元的另一户,也因为儿子娶媳妇,就不了了之。后来按照父亲的意思,决定自家出这25万元来修桥。”
2015年11月份,袁仁笃请来人设计,自己亲自购买水泥、钢筋、河沙,并请工人修起桥来。“要修就要修好,绝不能出现安全事故。”袁仁笃说,为了安全,特意让工人将钢筋放足,桥面修厚。就连工人都说,这桥过10吨的卡车都没有问题。
袁仁笃父子与桥
还要攒钱15万 将连接桥两头的路修通
修桥,不只是完成了袁仁笃的心愿,邻居袁福体老人也十分开心。“我的两个孙子在白鹿镇上读书,上学时必经要经过这条小河,涨水的时候,孙子们都不敢上学。”袁福体说,之前种的粮食需要肩挑出去,种的柚子烂在地里也没人来收,现在好了,可以通车了,村民都十分高兴。
袁仁笃另一邻居说,桥修好了随便做什么都好。之前他喂的猪,卖的时候需要请别人抬,抬到对面需要给工钱,还要请人吃饭,现在他卖猪,车直接开到坝子来装,很方便。说起老支书修桥的事,村民们都竖起了大拇指。
目前,桥的主体已经完工,还需要两三个月,整座桥就可以竣工。“我的钱只够修桥,若把连接桥两头的400米路修好,还需要15万元,我准备带着儿子再干两三年,赚了钱把整个路都修通。”袁仁笃说。
初春已到,袁仁笃和小儿子都已经做好了准备,他们将带着50箱蜜蜂,开始新一年的“追花之旅”。“人就应该像蜜蜂一样,只有劳动,才能产蜜。而有了蜜之后,让更多的人吃到,这才是我想做的。”袁仁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