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纳溪特早茶,是中国最早的特早茶,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认证保护标志、中国特早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是中国绿茶的典型代表。
“早春二月”特早茶,是纳溪特早茶的一个显著的品牌。
纳溪特早茶,确实有它深厚的“文化经”。
历史的“文化经”:渊源悠久,史证为鉴
纳溪自古以来就是茶树原产地之一,有悠久的产茶历史。远溯西汉使者唐蒙,通过开拓内陆南丝绸之路,经纳溪夜郎古道将纳溪特早茶送到了身毒(今印度)国并传遍了世界。唐朝茶圣陆羽《茶经》记载“剑南道下列八个州都属产茶区:即彭州、锦州、蜀州、邛州、眉州、雅州、泸州、汉州……”。宋代《茶业通史》和黄庭坚《煎茶记》中有“泸州纳溪梅岭茶”之句,并被列为“贡茶”。清人刘源长在《茶史》一书中说,“泸州纳溪之茶,其茶可疗风疾”。第一次把药用、健康饮品的作用功能载入茶史大典。《中国名茶志》中唐代名茶列有“泸州茶又名纳溪茶”,《宋代名茶》中也有“纳溪梅岭茶”曾为贡茶的记载。
特色的“文化经”:无尚妙品,特色鲜明
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加上土质资源,让纳溪的早茶在同纬度的茶叶盛市中,拔得了时间上的头筹。最早想要尝鲜这一壶茶香,竟可提前到春节前,比江浙一带早1个月,比川西北早15天,比附近的宜宾市也早了1个周,是地球上最早萌发的特早茶。且纳溪的早茶不止特早,还具有“早、优、香、鲜”的特点,每逢春季茶收开园,都受到浙江、安徽、河南、重庆等地客商争相抢购,产品供不应求,优势十分明显。加上纳溪本来的产茶传统、历史传承、交通环境、政府扶持,让这一山茶树所带来的地方经济效益更加显著,开发潜力更加巨大。
传播的“文化经”:资源厚藏,价值富有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派张骞打通“蜀-身毒道”。先后从犍为(今宜宾)派人分5路寻迹。一路出駹(今茂汶),二路出徙(今天全),三路出莋(今汉源),四路出邛(今西昌),五路出僰(今宜宾西南)。使者分别在氏、莋、昆明受阻。汉武帝为征服西南夷,在长安西南凿周长40里昆明池,习水军以征伐,后由郭昌率数万巴蜀兵平定西南夷,并分土置郡县。此后汉武帝派唐蒙出使夜郎,解决地方争端,进行友好交流,建立犍为郡,然后又派唐蒙打通秦时五尺道,开辟了南方“古丝绸之路”,并且将中国茶带到了身毒国(今印度)延曼至东南亚诸国,由此为今天印度及东南亚诸国茶业兴盛的鼻祖。
植种的“文化经”:复合种植,品质上乘
有着“中国第一早茶”美誉的纳溪特早茶,是同纬度优质产茶区里最早能供采摘的鲜绿茶,比全国早茶上市早45天,即便是近邻宜宾,也要晚逊纳溪早茶7天左右。能在那么早的时间采摘,还能做到味道疏朗清郁,香气醇正,茶汤俱佳,滋味好,香气足,是四川,乃至全国冉冉升起的茗茶之星。除了得益于海拔在230~963.2米纳溪,拥有适宜气候,肥沃丘陵的天时地利,还得益于纳溪特早茶,传统化、有机化、科学化的种植方式。这种方式,让茶叶的生产在源头有了保障,自然能出产更为名优的特早茶产品。
产地的 “文化经”:天赐纳溪,早茶一方
泸州纳溪,地属盆地南缘,西南陲腹,属于丘陵浅山区,森林覆盖率高达53%,海拔230—960米,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纬度适宜,雨雾缭绕,拥有配合的恰到好处的温、光、热、水资源,这构成了绿茶早萌、多产的气候环境。绿茶风雅娇贵,香味口感独特,纳溪之所以能获得种植绿茶的恩赐,源自于特殊的光照气候,特殊的地质环境,特殊的农耕传统,特殊的文化传承,特殊的交通运输,以及特殊的发展方向,以及山水地貌也给纳溪绿茶,带来了独一无二的土质资源。1米左右厚度的山间土壤,丰沃肥富,微量元素密布,没有重金属污染,兼获丰沛的水源,这都是产茶沃土的自然财富。
发展的 “文化经”: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近年来,纳溪区立足独特的区位优势,坚持“突出特早、品质发展、品味发展、品牌发展”的发展思路,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推进30万亩特早茶基地建设,强力打造“中国特早茶示范区”。找准国茶文化的发展趋势,放大思路,善学善用,摒弃狭隘茶文化,构建大茶叶产业。在目前大文化发展中,纳溪政府为挖掘纳溪域区内特色文化,在十二五、三五发展规划中, 提出了建设纳溪文化的实施目标, 如正在推进的风光人景观、“那溪那山”纳溪形象片的建设和摄制等,这对发展纳溪茶文化、尤其是“纳溪特早茶”文化,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扶持“四川纳溪特早茶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引领作用,并带动特早茶产业化发展。
生态的“文化经”:独一无二,丰富物产
“纳溪特早茶”品质优良,得利于纳溪独特的生态环境。纳溪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丘陵与地山区之间,平坝、丘陵、低山兼有,年平均气温18.3℃,年积温5627°,年降雨量1184毫米,年日照时数1172小时。茶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340天以上,相对湿度80%以上。有川南山地河谷地区独特的河谷季风气候,特别适宜特早茶生长,且全区河流天然水质较好,矿硬化度小于1克/升,使得茶树充分的得到更好的滋养,也让茶叶的质量更加上乘,也是全球同纬度茶树发芽最早的区域。
品牌的“文化经”:增进交流,促进发展
纳溪区立足“宣传统一,行业规范,运作有序”的原则,集中力量培育“纳溪特早茶”公共品牌,充分发挥品牌的资源优势,依托“纳溪特早茶”地理标志和“中国特早茶之乡”美名,为宣传纳溪“特早茶”搭建交流平台。2010年—2012年,纳溪区连续举办了三届华夏特早茶节,承办了四川省茶叶学会2011年年会和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2012年度年中工作会,2012年7月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3~2016年成功承办了一、二、三、四届“中国特早茶之乡·四川茶叶开采活动周”,获得了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四川作协副主席邓贤、著名辞赋大家何开四等名家纷纷点赞。
科技的“文化经”:有机生产,绿色茶园
十多年来,政府十分重视纳溪特早茶的科学研究及技术种植,请来了中科院唯一的“茶院士”陈宗懋、中国茶叶研究院、四川茶研所所长王云等诸多茶专家学者,无论是从传统种植还是有机栽培,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和探索,大大提高了都是为了纳溪特早茶的生态化有机载种,改善了生产环境和产品质量。在扩大纳溪特早茶产业规模同时,更在传承传统载种的有机种培上下功夫,使优量达到了优质,出现了欣欣向荣的特早茶生态生产链条,进而出现了纳溪茶产业经过6年的科学种植,将过去的17万亩低质茶园改选成6万亩优质茶园,实现了茶叶科学种植后科技进步的飞跃。
文化的“文化经”:悠悠岁月,厚重人文
泸州纳溪,古之云溪;
人杰地灵,历史垂名。
云溪古道出早茶,万户翠茗流霞光。
天然乌蒙,普照山峦;活水长江,清沏永宁。
蓄天地之灵秀,制翠绿之玉浆。
古法手制,经典早茶;
一脉相承,品质至上;
留名茶史,香沁八方。
张骞西行,丝路发掘,进贡长安;
夜郎古道,唐蒙迷恋,传播国外;
茶圣陆羽,茶经颂载;
唐宋茶市,泸茶兴旺;
庭坚煎茶,梅岭贡品;
太白吟诗,清溪忘返;
清刘源长,茶史盛赞。
惟愿当歌对饮时,月光长照杯茶里。
茶特早,源纳溪;
茶之雅,始文脉;
茶之韵,承千古......
在纳溪大渡口镇象鼻村深溪中,惊现我国北宋文化大家山谷道人黄庭坚的“二月茶”石刻,更佐证了纳溪特早茶厚重的人文底蕴。
一方山水一方人,一方产业一方经。
纳溪特早茶,秉承先人质朴传统的种茶、制茶技艺,挖掘出悠悠厚重的茶文化底蕴,更延展了茶肆社会的人性灵气,赋予既厚重又创新的“文化经”,针对特早茶的特点和特色,从历史的、特色的、传播的、植种的、产地的、发展的、生态的、品牌的等“文化经” 为抓手,打造出了特有的纳溪特早茶“文化经”。
早,纳溪特早茶自然生长早,“文化经”中蕴含人勤春早旺茶业;优,纳溪特早茶品质优良,“文化经”中蕴刻坦坦诚诚做良心茶;香,纳溪特早茶香味醇和,“文化经”中蕴藏着和谐的品味人生;鲜,纳溪特早茶沁人肺腑,“文化经”中蕴蓄创新思路求发展。
文化,是使产业发展向上的基石;纳溪特早茶里的“文化经”,是使纳溪特早茶产业做强的根基。(作者:官国柱 国家高级评茶师)
-
川南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川南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川南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发布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