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泸州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易国璋
人物介绍:易国璋,四川泸州人,男高音歌唱家,被誉为泸州“蒋大为”,现任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会员,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民俗学会常务理事,泸州市非遗办主任,市广播影视协会主席、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业余喜好声乐,曾获四川省“五一·文艺奖”。四川省第十一届群星奖演唱金奖;第五届中国西部民歌邀请赛金奖;2006年全国原创歌曲创作与演唱评选活动双银奖。2008年参加四川省民间歌舞代表团进京汇报演出,把泸州民歌首次带进北京大舞台和中央电视台,获得首都观众好评和文化部长接见。
“家住两江管驿嘴呀,看惯白帆远方归呀。澄溪口望东岩月呀,宝来桥现落霞飞呀。三星街前老糟房,泸州老窖醉飘香。白塔寺前彩龙舞,龙透关上祥云飞。先市酱油蘸豆花,护国陈醋烧鱼鲜。二郎滩头花灯会,芦笙悠悠夜不归。外婆撑开油纸伞,爷爷的唢呐吹得欢。幺妹跳起莲枪舞,合江荔枝酸溜溜的甜……”
那年夏天,在北京央视“星光影视园”举行的“华艺杯”全国第二届声乐演唱比赛总决赛上,泸州歌唱家演唱的歌曲《泸州古韵》一举夺得银奖。这位有“泸州蒋大为”之称的歌唱家,便是泸州市非遗中心主任,市广播影视协会主席、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易国璋先生,这次他所演唱的曲目《泸州古韵》(易国璋作词,曾凡涛作曲),融合了泸州二十多个非遗项目内容,为泸州赢得了荣誉的同时,也让评委和观众认识了川南的醉美泸州。
“第一个舞台是农业社的麦杆堆”
2004年10月,在“第五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邀请赛”上,易国璋领唱的川南民歌《撵野猫》,以高难度的歌唱水平把生活演绎得生动活泼,情趣十足,为家乡揽回金奖,赢得了有史以来泸州民歌演唱节目的最高奖项。2006年,易国璋以自创自唱歌曲《赤水河畔九道坡》进入全国原创歌词歌曲暨演唱总决赛,获得了创作与演唱双银奖。在一个小时内完成的《我的家乡美》,获得了中国当代词坛泰斗乔羽和蒋大为、石祥等著名词曲专家的好评。
“其实,夺金奖并不是我最初唱歌的梦。”对于获奖,易国璋如是说。“父亲是富顺糖厂的工会干部,工会里有很多的乐器,没事时父亲便喜欢把玩。我受父亲的影响,也喜欢上了音乐。”演出后回到办公室,易国璋轻描淡写说起小时候的音乐之缘。他说,从几岁起,音乐便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三十年前,中学放农忙假。城镇的学生下乡帮农民抢割麦子,中午休息时,组织文娱联欢活动,易国璋即兴来了一段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我们是工农子弟兵》,让老师发现了他的音乐潜质。收假后,力推他加入了学校宣传队,那年他读高一,“现在回想起来,我走向歌唱的第一个舞台,应该是农业社的麦杆堆。”
学校宣传队,那可是当年同学们羡慕的去处。不仅集中了全校的靓妹帅哥,还可躲避不少自习课的无聊和班上的劳务活动,整日莺歌燕舞,让易国璋乐不可支。他在宣传队里除了唱歌,还兼舞蹈队员,在老师们的精心辅导和师兄师姐们的耳濡目染之下,他的艺术天赋得以开发。除学校演出外,学工学农活动时,都有展示的机会。高中毕业那年,参加县里的“农业学大寨文艺调演”,他和一位女同学表演的二重唱“我爱北京中南海”居然获得满堂彩,学校因此受到奖赏,个人也获得表彰。
参加市里首届歌手赛获二等奖
高中毕业后,易国璋到了乡下,因为有才艺,很快进了生产队的“宣传队”,白天干农活,晚上演出。每天,在农家院坝里面,来自周围的群众听说有宣传队来演出,便很早端着板凳围坐在院坝里,一个简单的舞台便搭建好了。易国璋记得,当时生产队有很多少男少女因为没能进宣传队,但又很喜欢唱歌表演,于是易国璋的队伍唱到哪里便追随到哪里。从一队唱到九队,都有他们的身影。在乡下的两年,虽然生活很艰辛,但唱歌的天赋得到了完全的发挥,自编自导自演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两年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易国璋参加了首届高考,又重新走进了校园。在学校里,他的歌唱水平得以不断提高,多次代表学校在县里的舞台露脸,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易国璋告诉记者,当时他录制的《送战友》,在学校的高音喇叭里播放,让同学们羡慕不已。
师范毕业后,易国璋被分配到古蔺山区从教,学校座落在一个叫“德耀关”的大山沟里,四面大山合围,其险峻可想而知。学校是新建的,环境和条件十分简陋,年轻教师任课又多,况且每天只吃两顿饭。易国璋的歌声一时没有了用武之地。只能成为秋夜里同事们乘凉时的节目之一。在晨跑时,面对深涧里的潺潺小溪喊上几声,成为易国璋自我倾泻情感的最好方式。当山外的世界开始精彩,阎维文、郁钧剑们等后来成为歌唱家的歌手们,在青歌赛上手捧金杯的时候,学校却连电视机都没有。当董文华的《十五的月亮》和蒋大为的《在桃花盛开的地方》传遍大江南北的时候,易国璋只能眼巴巴地在报纸上阅读其歌谱。遥望深山中的点点繁星,他要歌唱的欲望又开始悄悄的涌动。
1983年,易国璋到泸州教育学院学习。在学习期间,因为突出的表现,他成为学生会的文体委员。那时候城里开始兴起了交谊舞,于是学校也推荐几名同学去专门学习交谊舞,然后回到学校后教其他同学跳。“那时,大家的兴致高得很,一听说要跳舞,高兴得很。”易国璋说起那段时光,不禁感叹时间过得好快。
1985年,易国璋回到古蔺继续教学,恰好遇到了泸州职工文艺调演,易国璋也参加了,并被推荐参加省上的文艺调演。但因为当年还肩负古蔺一个初三班级的班主任工作,易国璋不忍心丢下同学,所以选择了放弃。当年,泸州市举行“抗日战争胜利三十五周年”的歌手赛,也是泸州市第一次举行的歌手赛。那年,易国璋获得了二等奖,后来易国璋连续参加了三届歌手赛,均获大奖。
从1986年开始,易国璋先后任古蔺中学校团委书记、古蔺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泸州市文化馆馆长兼任书记等职务。2004年后,调任市文化局创作办任主任、市非遗办任主任。从2004年到现在,易国璋一直此事发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包括了泸州民族民间的音乐,组织民歌大赛、原创歌曲大赛等。
“纳溪民歌,圆了我的金奖梦”
“当我在山区工作生活15年,怀着希望和梦想走出大山的时候,年龄已逾36岁,已经失去了参加各级青歌赛的资格(青歌赛以35岁为限),我只好悄悄将“‘金奖梦’埋在了心底。
随后,十年的泸州市文化馆长工作,更多的时候是幕后策划者和组织者,虽经常登台演唱,也只是完成工作任务而已,不过,对我的演唱水平和实战经验提高倒是大有脾益。”回首往事,易国璋仍然唏嘘不已 。一次,因工作原因,应邀参加纳溪天仙镇的民歌节。当地农民歌手们演唱的那些充满泥土芬芳和浓郁生活情趣深深吸引了易国璋,特别是其中的“滚板山歌”,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幽默风趣的演唱风格让人回味无穷。陪同参加民歌节的纳溪区文化馆的曾令雄馆长,酷爱音乐创作。
早年就下乡在天仙镇一带,对当地民歌更是耳濡目染,再加上几年的知青生活体验,他对纳溪民歌的意境和底蕴可谓深得真谛。言谈间,对纳溪民歌如数家珍,尤其钟爱一首情歌——《撵野猫》,易国璋对此铭记在心。2004年4月,易国璋力荐《撵野猫》参加全省群众声乐舞蹈大赛,并应曾令雄之邀,与市音协主席任德祥一并前往纳溪,对《撵野猫》的演唱形式、和弦配置等进行了交流和切磋,对歌手的演唱风格和技巧作现场指导。后来,《撵野猫》果然不负重望,一举夺得省级大赛的金奖。
当得知第五届中国西部民歌大赛将在宁夏银川举办的讯息后,易国璋及时与省文化馆取得联系,力推《撵野猫》参加,并受邀主唱高声部。经过精心排练和磨合之后,《撵野猫》的艺术效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西部民歌大赛,那是一个藏龙卧虎和民歌精英荟萃的赛事,可谓高手如云。当我们四川代表团抵达宁夏银川的当晚,欢迎宴会上,有陕北歌王之称的李海英、西北(花儿)歌王王建军、蒙古长调权威朝伦巴图都露了一手,可谓先声夺人,震惊四座。他们都是西部民歌精英,是在央视和各大强势媒体上亮过相的人物。还有几位在全国CCTV青歌赛上获过优秀奖的民歌手也跃跃欲试。气氛有点咄咄逼人,让易国璋几位初次参加全国类比赛的四川选手,闻到了一股大赛前浓烈的火药味。
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亮。易国璋等几位泸州民歌手,在有“塞上江南”美称的银川那几天,哪里都没去,关起门来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苦练,并在入场的设计和演唱的表演形式与风格上,下足了功夫。尽可能将纳溪民歌的幽默与风趣凸现出来,不仅要以歌取胜,还要以智以巧取胜。
大赛开始后,易国璋他们一步步艰难地拼过了初赛和复赛,终于,获得了决赛的入场券,看到了获胜的希望。仅管大西北的秋风让人口干鼻塞,给人带来丝丝寒意。可当决赛场上,《撵野猫》最后一个音符终止的时候,易国璋他们的面颊和背心却渗出了一层细细的汗珠。一阵静音后,雷鸣般的掌声响起。评委们为《撵野猫》亮出了本次赛事的最高分,四川代表队终于把本届西部民歌大赛的金奖揽入了怀中。泸州的纳溪民歌,也是有史以来获得了国家级赛事的最高奖项。
随后,《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四川日报》以及西部几个省(区)的电视台,对此都做了专题报道,央视8套和宁夏电视台对泸州的歌手进行了专题采访,“这让我平生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露了脸。纳溪民歌《撵野猫》,让我在年届48岁之时,圆了我的金奖梦”。同年12月,易国璋等人的《撵野猫》组合再上成都,摘取了四川省第十三届“群星奖”的演唱金奖,再次在川人面前展示了雄厚的演唱实力。
“如今,我的演唱伴着纳溪民歌,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它让我一步步走向了金奖,走进了北京最高艺术殿堂。再一次证明纳溪民歌那特有的艺术魅力和它所蕴含的幽默、诙谐、乐观的人格力量。也再次证明我的演唱水平站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何为好声音?”在易国璋看来,“民族的、传统的、优秀的,便是好声音,创作好音乐必须要扎根民族,扎根人民,把优秀的传统元素融进时代。”
相关链接:
作者简介: 龚飞,四川泸州泸县人,六零后,中共党员,大学本科,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泸州市江阳区政协文史研究员。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推荐活动入选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