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旭
踏入古蔺石屏镇三桂村,就像揭开了一幅尘封已久的历史画卷,故事在这片土地上静静流淌,而主角便是明代女政治家奢香夫人的外婆。
沿着蜿蜒山路,我与村民刁思友、陈勇等一行人,寻觅那传说中的 “三合头”。在三桂村高家山的半腰,眼前豁然出现一块数十亩的平坝,“远望三合头,走马转角楼,金字做瓦盖,银子磊鳌头”,曾经的辉 煌虽已远去,却能从这首民谣中,窥见当年的一方富庶。
平坝两边,溪流潺潺,宛如两条灵动的丝带。溪边,洗衣浣纱的场 景仿佛近在眼前,这里曾是姑娘媳妇们的天地,“洗麻纱”的名字,承 载着岁月的温柔。一旁的下马田,似在诉说着往昔的尊贵与礼仪,每 有贵客到访,便在此下马,徒步前往三合头,去拜见那富有且威望的一 方的张氏家族。
如今的三合头,已被改造成现代平房,野草在曾经的院落肆意生长。唯有磨光的石级,沉默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遥想当年,张家三姐妹如花似玉,引得无数人上门提亲。奢家公子的诚意,最终成就张三姐的美好姻缘,成为古蔺的千古佳话。
而奢香夫人的外婆,这位彝族老人,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老人病逝后,她被安葬在雷火坪后的奇甲山。我们在彝族同胞的引领下,找到了那座极其简易的坟墓。没有宏大的规格,没有可供查考的碑文,只有乱石垒起的石围子和一道低矮石门。当地村民告诉说,彝族人为节约土地,多采用火葬,这种朴素的安葬方式,让生命回 归自然,令人心生敬意。
一路上,村民刁思友与我聊起那首熟悉的童谣,他作为彝族花灯传承人,将童谣改编成花灯情景戏,把张三姐追求美好爱情的形象搬上舞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每年七月的彝族火把节,石屏的各族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在这盛大舞台上,成就了 不少美好姻缘。
当晨光洒在石屏的高家山上,人们仿佛能看见当年走马转角楼的苏醒。鎏金云纹里,藏着六百年前工匠的指纹;银桑磴泛着月牙白的包浆,似倒映着张家女眷的裙摆。下马田的泥浆泛着铁锈色,洗麻莎
浅滩漂着苎麻纤维,每一处痕迹,都是岁月在娓娓诉说。
转角楼二层花窗正对雷火坪山,暮色中,圈圈坟的轮廓神秘而庄 重。清明时,矮脚马驮着祭品上山,马蹄声惊起白鹇鸟,年长祭者抚摸 低矮的坟头,芳草萋萋,古木参天,一切的一切都似在传递着古老的记忆。三合头老宅后墙裂缝中的野菊花,是外婆种下的。她相信这些不起眼的草根,才是真正护佑张家的力量。老梨树下,曾有她捶打荞麦面的身影,腕间银镯叮当作响,那是阿妈给她的嫁妆,映照着她脸上的皱纹和岁月。土掌房外墙上的独弦琴,只有在非遗普查员来时,才会响起, 惊起檐下的雨燕。穿着靛青绣花褂子的外婆,抿嘴微笑着,总是活在 岁月的故事里。
月光浸透石夹口的褶皱,火塘边的荞麦酒在陶罐里发酵了十八年,今夜终于溢出醉意。缀在嫁衣上的银铃,正颤动着正要出嫁的彝家姑娘。火把节的光影里,送亲队伍像一条游动的银河,哭嫁歌被月琴接住,又被毕摩的经文轻轻覆盖:“莫回头啊,你带走的火种会在新屋的梁上发芽。”
当晨雾漫石屏的高家山,送亲的马蹄声已碎成露珠。只有哭嫁歌,被拧成一根系马桩,钉在外婆家的木门边。奢香每回到外婆家,看见年迈的外婆,总想起母亲出嫁时那凄婉的哭嫁歌。
月光如水,银镯在月光下闪烁。外婆在织布机上永远地睡去,织到一半的麻布,像未完成的星图,却为这片土地留下了无尽的故事与传承。石屏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奢香夫人外婆的记忆,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文化与情感相融,让人沉醉,让人感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介绍:初旭,原名王先军,四川泸州人。系民建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品牌促进会智库专家和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主要著作有白酒专著《中国酱酒文明史》、辞赋专著《泸州百业赋》、城市品牌专著《最泸州》、散文集《山地风流》、报告文学集《遍地英雄》,红色故事丛书之《飞夺泸定桥》即将出版发行,系十三集大型纪录片《航拍赤水河》总撰稿和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