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与父亲生前合影)
作者 初旭
我的父亲王崇仁,1929 年(民国十八年)农历己巳年四月二十九出生于古蔺县丹桂镇龙厂沟。那是个偏远的山沟沟,交通闭塞,信息不畅,人们过着靠天吃饭的农耕生活。父亲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虽没机会见识外面广阔的世界,却养成了淳朴善良的品性。他身形硬朗,心态乐观向上,靠着勤劳的双手,努力撑起我们这个家,在当地算得上是一位长寿老人,一直活到 96 岁。
20世纪 80 年代初,我考入古蔺皇华四中高中部,满心以为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然而一场学校的 “撤并”,让我的学业戛然而止。青春年少的我不得不回到老家龙厂沟,未来的道路瞬间变得迷茫,仿佛置身于浓雾之中,找不到前行的方向。
这时,父亲站了出来。他虽只是个普通农民,却有着远超常人的智慧和远见。在那段灰暗的日子里,父亲耐心地引导我。他用温暖而坚定的话语,驱散我内心的阴霾,让我的内心慢慢亮堂起来,两眼也渐渐放出光彩。从那以后,父亲成了我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老师。
农闲时,我最喜欢和父亲摆 “龙门阵”。在那简陋的农家小院里,父子俩或坐在屋檐下,或躺在竹椅上,天上繁星闪烁,地上虫鸣唧唧。父亲缓缓开口,讲述着古老的传说、先辈的故事,还有那些田间地头的趣闻轶事。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仿佛带着魔力,将我带入一个个新奇的世界。我听得如痴如醉,同时,我也爱听父亲唱的山歌。父亲那质朴的嗓音,唱出的山歌充满了山野的气息和生活的韵味。这些山歌,或欢快,或忧伤,或激昂,每一首都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我把这些山歌和 “龙门阵” 中的故事详尽地整理记录下来,从这些民间文学中汲取着无尽的营养,为我日后的创作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父亲的鼓励下,我打点行囊进城参加文化干部招聘考试。那天,父亲早早起床,为我准备好行囊,仔细地检查了一遍又一遍,生怕遗漏什么。当我背着行囊,迈出家门的那一刻,父亲送我到村口。他望着我远去的背影,眼神中充满期待和不舍。那目光仿佛在告诉我:孩子,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吧,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家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
后来,我在自己的事业上不断拼搏,迎来了更大的舞台。我成了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品牌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成为一名品牌策划人,还出版了《山地风流》《遍地英雄》《泸州百业赋》和《中国酱酒文明史》等作品,父亲总是成为我的第一位读者。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无常。2024 年 2 月 20 日(农历甲辰龙年正月十一)下午 7 点申时,父亲卧床后,颗粒未进,靠一杯酒和一支烟,硬是支撑了三个多月后,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这一噩耗如晴天霹雳,让我们全家陷入悲痛的深渊。
按照当地习俗,我们一家请来道士为父亲办理后事。根据道士先生的择日安排,于正月十五上午十时出殡。父亲的安葬地点就在家门口的大田边上,一座青龙山下来,做了一个简单的回首,据风水先生说,这里有青龙转案之风水格局。送葬的队伍伴随着哀怨的唢呐声走走停停,约半个小时才将父亲的棺木送到坟山上。就在刚把父亲棺木移到墓地的瞬间,漫天风雪飞舞,那雪花如同一只只前来吊孝的精灵,纷纷扬扬地飘落,将周边的山林、树木及农舍覆盖。这一幕,仿佛大自然也在为父亲的离去而哀伤,让我们一家特别感动。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我们掩埋好父亲,深深地鞠躬后,怀着悲痛的心情离开。
事后,我们家请道士先生继续做斋,超度父母亡灵,祭奠历代先祖,直到农历正月十八化附散斋,父亲及母亲的后事总算告一段落。把父母的斋事办好后,我收拾行囊回到泸州,开始了自己正常的工作……
又是一年清明节,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时间,父亲的音容笑貌犹在。我每次回家,总是独自一个人到父亲坟前坐坐。我知道他永远不会抽烟了,但还是不自觉地为他点上三支香烟插在坟头。代表香烛也好,代表思念也好,看着袅袅升腾的烟雾,自己早已泪眼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