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德网络-川南经济网-chuannane.com

川南经济网老版

川南经济网

当前位置: 川南经济网 > 深度

青古情长,共绎“新版西游记”

时间:2023-06-21人气:编辑: 初旭

   为了让传统的山地水稻种植插上科技的翅膀,在浙江农科团队的帮扶下,浙江省青田鱼跨越山海,落户古蔺的群山绿水,成为既是“授之以鱼”的增收项目,更是“授之以渔”发展理念的涅槃。

1.jpg

姚茂璇 摄

       “乡亲们,来接鱼喽,来接鱼喽……”6月13日,凤凰村万亩“稻鱼共生”示范园区,在一声声欢快的吆喝声中,稻花鱼被分成一车车、一桶桶、一篓篓送到农户手中。

  又一年,千里之外的青田县稻花鱼游进了古蔺县,“扑腾”出乡村振兴的致富水花。此次包括德耀镇在内的4个乡镇(街道),共收到了来自浙江省青田县的鱼苗3000斤,可覆盖稻田150亩,受益农户70余户。

2.jpg

3.jpg

蔡琳 摄

“新版西游记”之“巧送致富经”。

  用橡皮绳沿着箱子横纵拉了又拉,再扣紧在不锈钢后座上,忙碌在领取鱼苗人群中的祝兴德,麻利地将蓝色的鱼箱“五花大绑”在摩托车上:“你看这鱼苗多好,今年保准又是一个丰收年!”

       祝兴德是凤凰村8组农户,“稻鱼共生”现在已成为他增收的主要产业。前些年,包括祝兴德在内的不少村民尝试在稻田里放养本地鲫鱼以增加收入,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技术,养殖的鱼个头不大、数量不多,多留做自己食用,基本没什么经济效益。一直以来,不少村民都在琢磨着如何提升稻田养鱼的品质,从而产生经济价值。

4.jpg

蔡琳 摄

       改变发生在2021年。

       2021年,浙江省驻泸州工作队经多次调研后提出,乌蒙山区与浙西南山区的生态、地理环境相似,稻田资源丰富,适合引入青田县稻鱼共生经验,于是便有了青田县结对帮扶古蔺县的项目试点。

       2022年,青田鱼被尝试在乌蒙山区的古蔺县安家落户,按照青田探索的养殖技术:在稻田的内侧挖出了一条形似月牙状、深度在40至60厘米的鱼沟,并用空心水泥砖进行物理隔离,使得稻田内的鱼可以自由进出,形成了一个田里捕食、沟内休憩的稻鱼养殖“小天堂”。

5.jpg

蔡琳 摄

       项目落地,离不开专家的全程指导。

       为提升技术支持力度,青田县邀请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丽水)两山学院的专家到古蔺县考察,编制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方案作战图,聘请青田愚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家为当地培训新型农技人才。

       徐冠洪就是来到凤凰村对点帮扶的专家之一。他的到来,让农户们渐渐懂得了生态养殖的概念,逐步建立起了一套“禾苗为鱼遮挡阳光,鱼能吃虫子水草,鱼粪还田,稻子不施用农药”的绿色稻鱼共生系统。“有了专家的技术指导,发展‘稻鱼共生’信心更足了。”祝兴德说。

6.jpg

蔡琳 摄

       随着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模式推广普及,凤凰村逐步实现从自给自足的“小打小闹”到走向市场的“群策群力”。目前,园区掌握了稻鱼共生养殖技术的农户占九成,青田为古蔺留下了利于长远发展的“致富经”。

“新版西游记”之“增收连环计”

  初夏的凤凰村,水汪汪的梯田星罗棋布,拔节生长的秧苗如绿色的地毯一般连成一片,铺满大地。田坎边深绿色的豆苗如同丝带一般,蜿蜒着将各个田块区分开来,扮靓了园区。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农户们在德耀镇的组织下,又在纵横阡陌的田埂上科学地种上了当地的大豆,更好地把土地资源充分利用了起来。

7.jpg

曹雪 摄

       “田埂豆生产具有不与粮食争地、争肥、争季节等优点,密聚的根系使田埂不被夏季雨水冲毁,达到保护稻田的作用,还能为农户再增加一笔收入。”德耀镇党委副书记万正敏介绍。

       水面种稻、水体养鱼、田坎种豆,一块稻田实现了三种耕种方法。当前,在凤凰村万亩“稻鱼共生”示范园区,已经实现了以特色种养为纽带,建立起“稻田养鱼,田坎种豆”的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实现了一田三用、一田三收,有效拓宽农户的增收渠道。

8.jpg

蔡琳 摄

       由此,园区的农户们有了三本增收账:

       从8月份开始,田坎边上的豆子熟了,每亩稻田产量在100斤左右,能带动增收500余元,园区将迎来一田三用的“第一收”。

       等到了9月份,水稻进入收割期,园区遍地是丰收的金黄,之前稻谷只能卖2.2元一斤,通过稻鱼共生工程的提升,现在平均价格能卖到3.4元一斤,按照亩产千斤,预计每亩收入3000余元。

       10月,肥美的稻花鱼就可以收获了,一亩稻田可收获100至150斤成鱼。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算,每斤稻花鱼卖40元,预计可增加收入4000元至6000元。

9.jpg

蔡琳 摄

       今年,预计园区将实现稻米产量72万斤,稻花鱼9.6万斤,大豆16万斤,产值1200万元以上。在青田“稻鱼共生”的基础上,古蔺结合实际继续探索,把“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落实在行动上,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新版西游记”之“智引游客来”

       绿水青山间的德耀镇,有着发展旅游业的天然“底子”,如何让更多的“头回客”变“回头客”,德耀镇打出了关键“两招”:一是因地制宜搞好旅游基础设施;二是以特色乡村旅游节事为山乡“引流”。

10.jpg

万正敏 摄       

  “你们来迟了,早上那会儿站在清风岭看万亩‘稻鱼共生’示范园区云海,仿佛置身仙境,漂亮得很。”中午时分,万正敏点开手机翻出云海照片介绍了起来。照片里,只见蓝天白云下,一整片洁白的云海将园区与天空分割开来,颇有“大片”既视感。

       风景独好的德耀镇,这样的“大片”比比皆是。海拔在1570米至1820米之间的德耀风力发电场,时常形成美丽的云海景观,被赞为“云端上的发电场”,也成为不少游客流连忘返的打卡点。

11.jpg

马曾望 摄

       “我每年夏天都会来这里拍照、纳凉,这里真的太美了,十分壮观,赏心悦目。”游客叶女士表示。夏日山顶的清风吹起了搭在肩上的红丝巾,叶女士举起手机连连拍摄,定格下一幕幕美好的瞬间。

       与此同时,一个个特色乡村旅游节活动也成功为山乡引流。

12.jpg

曹雪 摄

       开耕祈福、稻田放鱼、农事大比拼竞赛……今年4月,古蔺县德耀镇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凤凰梯田开犁节活动,活动吸引了县内外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以“节”为“媒”,让游客们观赏秀美的田园风光、亲近自然的同时,也让广大农民朋友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增收。

13.jpg

曹雪 摄

       “目前,凤凰村正积极探索‘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依托川南保存最完整的梯田风光,建设‘万亩梯田+二十八宿+网红风力发电风车’旅游带,打造集休闲垂钓、农学体验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农业新业态,推动农旅富民,带动群众致富增收。”德耀镇党委书记雷倩表示。(汪邦坤 蔡琳 张清岚)

来源:古蔺融媒


  • 川南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川南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川南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发布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