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德网络-川南经济网-chuannane.com

川南经济网老版

川南经济网

当前位置: 川南经济网 > 深度

农村大龄男青年择偶难由个人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

时间:2021-10-07人气:编辑: 初旭

农村大龄男青年择偶难由个人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图1)

▲过去,部分农民出于养儿防老考虑,多倾向于生养男孩,造成了农村的性别比失衡。图/IC photo

近日,湖南省湘阴县政府网站公布了县民政局就政协委员《关于重视农村大龄青年择偶难的建议》所作答复,称“目前农村大龄青年择偶难问题比较普遍和突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婚姻问题正在逐步由个人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并明确相关工作,“鼓励女青年留在家乡”。

事实上,“农村大龄男青年择偶难”并不仅仅是湖南湘阴一个县才存在的问题,而是全国各地农村都普遍存在的问题。9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广西玉林市陆川县的田间地头和大伙交流时,问大家有啥难题解决不了,就有农民提到:“农村娶媳妇太难了。”

分析各地普遍存在的农村大龄男青年择偶难、女青年难以留在家乡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是农村的性别比失衡问题比较严重。现在20岁至35岁的青年,是在1986年至2001年之间出生的,这段时期也是我国出生性别比(指男性对女性的比率)不断攀升的时期。1982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年的出生性别比为107,而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年的出生性别比上升到111.7;2000年的出生性别比进一步攀升到116.9。

而且,农村的出生性别比失衡比城市更严重。这是因为在过去,一些农民出于养儿防老的考虑,农村家庭往往千方百计要生个男孩。

农村大龄男青年择偶难由个人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图2)

▲传统观念造成的结婚成本较高,也已经成为农村适婚青年择偶难的一大原因。图/IC photo

过去,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实行“一孩半”生育政策,政策规定第一胎为男孩的农村夫妇不得再生育,而第一胎为女孩的允许生育第二孩。因此,农妇在怀第一胎时一般不进行性别选择,如果第一胎是男孩,就实现了农民生男孩的愿望;如果第一胎是女孩,一些农民就会想方设法使用B超进行人工性别选择,保证第二胎生个男孩。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当年全国第一胎出生性别比为107.1,基本正常;第二胎出生性别比猛增到151.9。

其次,现在一些地方农村青年的结婚成本过高,往往要准备房子、车子、彩礼“三大件”,花费少则五六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成为一些农村适婚青年背不动的“三座大山”。

再就是,我国传统的婚配观念,一般倾向于“男高女低”,也就是男方的婚姻条件往往优于女方。由于我国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农村,很多农村女青年都愿意嫁给城市男青年,而城市女青年却很少愿意“下嫁”到农村。包括在城市打工的年轻农民工,大多也很难在城里娶妻。这就导致城市有很多大龄未婚女性,而农村则有很多大龄未婚男性。这也是我国近年来结婚率不断下降的原因之一。

那么,该如何破解这个问题呢?

从出生性别比方面来说,自从2016年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以来,出生性别比已经连续几年下降。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年的出生性别比高达118,而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则已经降到111.3。随着三孩政策的实施以及男女平等理念深入人心,这个数字未来10年内可望回归到103-107的正常范围。

在政策方面,也需持续发力。为此,在中央提出“破除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后,民政部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一批婚俗改革实验区,从推广体现中华优秀文化的传统婚礼、组织举办集体婚礼,弘扬体现时代新风的婚俗礼仪入手,培育文明向上的现代婚俗文化,传承良好家风家教。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减轻农村青年的结婚成本。

在此大背景下,一些地方也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比如,此次湖南湘阴就提到,要从“加强宣传引导,做好移风易俗”“简化投靠手续,方便投靠落户”“做好就业工作,提高收入水平”“搭建相亲平台,创造交流机会”等具体内容着手,助力解决农村大龄男青年择偶难问题。

农村大龄男青年择偶难由个人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图3)

▲2021年9月17日,广西玉林市陆川县要求各单位统计中青年未娶媳妇人数的通知,一度引发热议。图/网络截图

而不久前引发热议的广西陆川“统计农村中青年未娶媳妇人数”一事,其实也是政府职能机构收集、利用大数据,对适龄男青年未婚情况进行研判,从而有针对性地为婚育做好相关服务工作。

此外,通过乡村振兴工作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也能让更多农村青年男女留下来,这不仅能促进当地人口发展,也有利于乡村建设。当然,农村男青年也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和技术水平,不断地学习新技能,勤奋工作,提高收入,才能在择偶方面更有竞争力。

总之,只有社会各方及早行动起来,积极应对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婚姻问题,避免其“由个人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才能在帮助未婚男女牵手走向幸福之路的同时,从人口方面厚植乡村振兴有生力量。

特约撰稿人丨何亚福(人口学者)

来源:新京报

  • 川南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川南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川南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发布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