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5年9月10日中国第一个教师节至今,三十年间,全国不断建立优先发展教育措施,坚持强师兴教。今日,记者根据教育部网站整理出一份三十年教育体系大事记。从大事记中可以看出,2010年后各项举措同比翻倍,近年更加重视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师资力量、学生义务教育问题。
1985年
●明确中小学教师加发教龄津贴,并将工资标准提高10%;
●从1985年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开展了10次大规模评选表彰活动,共约3万名教师分别获得了“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把发展师范教育和培训在职教师作为发展教育的战略措施”。
●9月10日中国恢复建立第一个教师节。
1986年
《中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首次将中小学教师纳入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管理。
1997年
原国家教委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形成一大批重要项目成果。
1993年
●设立课时津贴,并大力保障教师工资按时发放;
●《教师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之后,国务院1995年颁布《教师资格条例》
1999年
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试办师范学院。”
2000年
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逐步构建了教师资格制度法律法规体系。
2001年
教师资格制度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2004年
实施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采取推荐免试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方式,吸引了8881名优秀应届本科大学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农村学校任教。
2006年
各级各类学校建立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2008年
●国务院转发《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明确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
●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选择山东潍坊、吉林松原、陕西宝鸡3个地市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
2010年
●国务院下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印发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
2011年
●国务院审议通过《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编制实施了《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规划》,
●率先在浙江、湖北两省启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与定期注册试点工作
●从2011年以来,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启动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确定立项建设课程200门。
●从2011年以来,将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109个地级市,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体系,并将最高职务等级设置到正高级,首次评出806名中小学正高级教师。
2012年
●启动实施“中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工作”,迄今中央财政投入补助资金近1.9亿元,招募志愿者7081人次。
●教育部成立了课题组,规划设计了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框架
●9月国务院召开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个全口径全国教师工作会议。
●9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这为第一个全面部署教师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9月教育部联合相关部委分别出台了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改革的6个配套文件。
●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教育改革发展时,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开篇,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收笔。
2013年
●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
●截止2013年,举办教师教育的非师范院校327所,其中综合大学54所、地方综合性学院147所、高职高专87所、独立学院34所、其他院校5所。非师范院校培养的本专科师范生约占48.3%。
●9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
●11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各地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及教育部政策文件制定情况。
2014年
●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
●中央财政投入21.5亿元,实现将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轮训一遍的目标。
●启动实施中小学“校长国培计划”,
●4月教育部召开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经验交流视频会,浙江省、成都市等五单位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
●8月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
-
川南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川南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川南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发布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