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白米镇:最美合江人廖冬梅坚守村小教育24载

2014-10-13 10:30 来源:川南经济网 责任编辑:寒江雪
摘要】廖冬梅,女,汉族,生于1964年11月,专科学历,24年如一日,独自坚守着金宝山村小,让周边村子的孩子求学路更近。廖冬梅老师对教育的坚持,对工作的认真,对学生的关爱,得到了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无怨无悔,选择坚守乡村小学 有人曾说:做一

    廖冬梅,女,汉族,生于1964年11月,专科学历,24年如一日,独自坚守着金宝山村小,让周边村子的孩子求学路更近。廖冬梅老师对教育的坚持,对工作的认真,对学生的关爱,得到了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无怨无悔,选择坚守乡村小学

    有人曾说: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难!一个人无怨无悔地坚守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乡村小学24年,同样是一件难事。而金宝山村小的廖冬梅老师就是这样的一名教师。

    1964年11月,廖冬梅出生在合江县白米镇金宝山村的一个农村家庭。家境贫寒的她自幼喜爱学习,但求学路非常艰难,家里想尽百计千方才勉强支撑她完成了初中教育。在内心强烈的求知欲望驱动下,廖冬梅在工作后,通过自学,取得了汉语言文学的专科学历,圆了自己的大学梦,考取了小学教师资格证。

    儿时坎坷的求学路,让廖冬梅感受到了偏僻农村的孩子对知识是何等的渴求,渴望通过学习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山乡的面貌。于是,她在心中产生了长大后成为一名教师的愿望。1991年3月,廖冬梅听说金宝山村小需要一名代课教师,就毅然报名参加应聘,从几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学校一名代课教师。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人口流动频繁,农村适龄儿童纷纷随父母到城市和城镇读书,金宝山村小的学生人数急剧减少;加之学校偏远,处于原白米、白塔、印子三个公社的交界处,交通不便,工作、生活条件艰苦,没有正式老师愿意在金宝山村小任教,并纷纷申请调离了该校,学校学生也不断萎缩,到2004年,只剩下小学一年级、幼儿班共两个班,这两个班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就落在了廖冬梅一个人的肩上。当时,廖冬梅已经结婚到了合江县城,孩子也正在上初中,正需要辅导和照顾,家人已给她在合江县城找了一份商场收银员的工作,准备让她在家照顾家庭。亲戚朋友也劝说,城里上班方便得多,且工资比在金宝山村小的代课工资高许多,何必再当这个孩子王啊!众人苦口婆心的劝说,没有让廖冬梅改变主意,她说:“我走了,一年级和幼儿班的学生娃咋办?他们就只有以下选择:要么都推迟一两年上学或无学可上,要么到更远的印子小学就读。这些都会耽误孩子们的学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啊!”

    ——爱生如子,将爱种进学生心田

    高尔基有句名言:“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学生。”廖冬梅就是这样的一位教师,对班级中孩子,她总是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思想态度、行为习惯入手,帮助学生形成健全、完美的人格。

    廖冬梅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观察学生一举一动,从小事中渗透对学生的爱。2003年下半年,廖冬梅老师班上的一名留守儿童小燕,父母在外务工,由年事已高的祖母在家照顾。一次,小燕交作业时,廖冬梅老师发现小燕的裤裆是湿的。仔细一问,才知道裤子是因小燕没有解下裤子小便而淋湿的。廖冬梅老师马上端来热水,换下被尿淋湿的裤子,为小燕洗澡。廖冬梅看到小燕的大腿已经被尿湿冻得青一块紫一块,心里有种酸酸的滋味。可是,接下来的两天,在小燕身上发了几次类似情况,有时候是小便,有时是大便。六岁儿童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正常,这引起了廖冬梅老师的高度关注,除了每次出现状况后,不厌其烦地用热水给小燕洗澡并换上干净衣服外,廖冬梅老师还多次到小燕家将小燕的情况告知其祖母,小燕的祖母无法应对,也不知道小燕父母的联系电话。最后,还是廖冬梅老师费尽周折才从小燕一亲戚处得到了小燕父母的联系电话。那时,手机电话还没有普及,廖冬梅老师跑到几里外的一固定电话才联系上了小燕的父母,将小燕的情况告知了她的父母,并要求其父母把小燕送医院检查。后经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重庆第三军医院确诊为脑瘤早期,由于病变组织压迫神经导致小燕的大小便失禁。

    由于发现病情及时,小燕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2004年9月,小燕病情稳定后又回校上学。在小燕住院期间,廖冬梅老师还经常利用节假日时间带礼物到医院、小燕的家里去看望。

    金宝山村小的大部分学生都是邻近乡村的留守儿童,绝大部分孩子都是隔代照管。祖父母辈的年龄大,有的甚至连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都成问题,就更谈不上将留守家中的孩子照管好。正因如此,廖冬梅老师主动承担起了照料留守儿童的工作。有的留守孩子不注意个人卫生,经常发生身上长虱子的现象。班上的留守儿童小龙,身上到处被虱子咬出了小红点,虱子叮咬后的痛痒,让小龙将身上的皮肤抓得破损不堪。班上的其他同学也不愿意和小龙成为邻桌。廖冬梅老师为杀灭小龙身上的虱子,专门买来灭虱精和大块毛巾,先用灭虱精给小龙洗头发,再用大毛巾包好头,反复多次连续几天,直到把虱子杀灭。为真正杜绝虱子的传播,廖冬梅老师还把自己买来的灭虱精让学生带回家使用,彻底切断了学生带虱子入校园的传播途径。

    班上的陈帅脚扭伤了,为了让他不延误学习,廖冬梅老师每天早上早早地道校门外将小帅从其家人的背上接过,背到教室的座位上,小陈帅在学校吃饭、上厕所等全是廖冬梅老师负责,放学后再将小帅背到校门外,交给其家人,一直坚持到他一个多月后完全康复。

    像这样的故事,在廖冬梅老师24年的教学生涯中还有很多很多……
 

    ——敬业奉献,就是要对得起孩子

    金宝山村小学位于白米镇金宝山村。学校的环境条件极其简陋,教学用房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瓦房,墙体是用黄土夯实而成,为确保教室内光亮,一侧的墙只有一米来高。这样的教室,冬天,寒风可以毫无遮挡就刮进教室,夏天,炽热的太阳可以照进教室,如遇大风大雨,房顶的瓦片被刮得七零八落,教室里便会出现一个个小水潭。校园内操场全是土坝子,晴天时,尘土飞扬,雨天时,则成了一个大泥潭。由于位置偏僻,学校至今还没有通自来水,全校师生的所有用水都是廖冬梅老师到两三里外水井去挑,若是遇上干旱,还得到更远的地方找水。这样的条件,不说是一个家在县城的女老师,就是当地人也不愿意呆在这样的学校。

    这样恶劣的条件,没有让廖冬梅老师退缩。她的心中始终坚持着这样一个信念:学生家长把孩子交给了我,这是对我的信任、支持,我就一定要尽力照顾好孩子,让学生多学习知识。

    一位老师的学校,必须身兼数职。在金宝山村小学,廖冬梅老师既是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也是学前幼儿园园长,还是学校的后勤部长。廖冬梅老师从事教育工作24年,早已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早上5:30起床,生火为学生准备开水,然后打扫卫生,迎接学生到校;将当天的教学用具拿到教室,并再次熟悉当天的教学内容;中午放学为学生盛饭、送菜、倒水;下午放学为学困生补课;晚上备课、修改作业到深夜。

    廖冬梅老师虽然身处偏僻的村小,但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利用各种机会给自己“充电”。一年级是低段教育,是学习汉语拼音的关键时期,对学生以后的知识学习至关重要。有的学生声调读不准,头脑反应差,廖冬梅老师耐心地手把手辅导,利用课余时间补课,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拼音认读写技巧。在长期的教学中,她总结出了拼音教学的“一细二筛三补”的三部曲教学模式,即:首先细致地教授拼音认读写技巧,然后通过练习筛选出还未掌握技巧的学生,进行个别的辅导,最后达到学生人人都会认读写拼音的目标。积极参加上级学校组织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定时参加学科培训和业务学习,考取了小学教师资格证。通过自学,获得了汉语言文学的专科学历。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廖冬梅老师的辛勤工作和出色表现,收获了许多。廖冬梅老师的敬业精神,和无私的奉献,使得她所教授的班级教育教学效果突出。工作24年来,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教育人,以忘我的拼搏精神激励人,以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送走了一批批学生,已经成为白米镇小学低段教育的一张名片。她所教班级的语文、数学教学素质测试成绩在近十年里均在全乡排名第一,在全县同年级、同学科中也是名列前茅,成为村小教育的一个样本和标杆!她所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上级、家长、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好评!

    廖冬梅老师以她对村小教育的执着追求,以她对学生的无私关爱,以她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敬业奉献,将对教育事业无限的热爱和忠诚化为辛勤的付出,培育出了一批批茁壮成长的春苗,将爱洒在了山乡之中!(董德)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