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有所“夫妻学校” 叙永夫妻撑起村小21年

2016-02-27 12:01 来源:微观叙永 责任编辑:寒江雪
摘要】叙永山顶夫妻学校 夫妻并肩撑起村小21年 叙永山顶上的夫妻学校 夫妻并肩撑起村小21年 梁启超 曾经说过:人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叙永大石乡大山顶上, 有一所夫妻学校旺龙小学。 学校只有两老师罗琼珍和赖华武两口子, 为50多个二年级和四

 
叙永山顶上的“夫妻学校”,夫妻并肩撑起村小21年
梁启超
曾经说过:“人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叙永大石乡大山顶上,
有一所夫妻学校——旺龙小学。
学校只有两老师——罗琼珍和赖华武两口子,
为50多个二年级和四年级的山里娃当爹又当妈。
   2016年春节后,
他们又一次踏入了已经工作了21个年头的旺龙小学
开始新学期教学。
曾经,有许多人邀请他们一起外出工作,
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拒绝了。
为啥?原因很简单,
他们想让山里娃有书读,
想让更多山里娃走出大山。
 
 
老祠堂里开学校 一干就是15年
 
       1995年,16岁在叙永读幼师的罗琼珍接到母亲电话,得知家里已无力再供她读书,让她回村当代课老师。
 
       罗琼珍的家乡叙永县大石乡旺龙村,国家级贫困村。村里没钱修学校,就把祠堂改成了小学。村里的祠堂是新中国成立前用木头和泥土修建的老房子,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了,不通水电,冬天挡不了风,夏天还要漏雨。在那里,她结识了同为代课老师的赖华武。
 
     “冬天风四面八方往教室里灌,我们就把手缩在袖子里,不停哈气。”今年22岁的彭昌林曾是夫妻俩的学生,“我现在还记得,罗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时候,赖老师就在屋顶拣瓦片。”
 
        2008年汶川地震后,教室的泥墙上新生裂纹。虽几经修补,但到了2010年,学校还是出现安全隐患。夫妻俩为了学生的安全,无奈暂停教学。
      “当时想拆掉祠堂重建,但个别村民不理解。拖了很久也确定不下来地方,我们就想放弃了。”罗琼珍坦言,在学校重建陷入了僵局后,他们就想带着孩子出去找工作。
        令罗琼珍没想到的是,刚到大石乡场镇上,她就接到大石乡中心校校长周开翔的电话。周开翔着急地问:“50多个娃儿都在等着你上课,你跑哪里去了?”罗琼珍答道:“学校都没的了,还上啥子课?”周开翔说:“家长都把电话打爆了!你先回来!先租个农房把学校办起都行。”
 
租用农房再办学校
 
       挂断电话,夫妻俩便赶回了旺龙村。在租用了一家农户的厨房、堂屋后,临时的旺龙小学又迎来了学生。厨房里没有电灯,夫妻俩就买来灯管,对照着图纸装。没有黑板,他们又找来两块废弃的木匾,草草刷了漆来替。“山里电压不稳定,电灯不停地闪,黑板颜色浅,娃儿经常看不清板书。”罗琼珍回忆说,她板书总写得特别大,而且要一边写一边念。
      2012年,叙永县开始推行营养餐。赖华武除了教书之外,又多了去山下给学生们背送营养餐的任务。每天早上鸡一叫,赖华武便起身,打着电筒下山去背牛奶和面包。清点好东西后,他又要马不停蹄地返回学校上课。他笑着说:“有时候下雨走得慢,来不及换衣服,就湿着裤脚给学生们上课。”
       但租用农舍终究不是办法,在相关部门多次考察后,学校重建终于迎来了转机,县里选定了新校址,要拨款重建学校。但还没来得及高兴,新的难题又摆在了罗琼珍和赖华武面前。“水泥建材总不可能从天上飞下来吧!”赖华武说,村里的路太烂了,运输车进不来,根本没人愿意去投标。
 
出钱舍田重建新校园
 
        日子一天天过去,眼看学校重建计划将要落空,夫妻俩决定自己行动起来:白天上课,晚上和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去拜访村民,组织大家一起修路。
 
         但修路既要村民出钱、出力,还会占用农田,大家能同意吗?
 
        “修学校是为了让娃儿读书,我们出钱出力都愿意。”62岁的村民付世芬三个孙子都是罗琼珍和赖华武的学生,一听到需要捐钱修路,她便拿出了自己为数不多的5800元积蓄,“但个别群众还是不太支持,因为地少了,吃饭就恼火了。”
        在想了一夜后,赖华武对罗琼珍说:“我们每个月还有1200元的工资,用我们家的土地和村民们交换,尽量让路从我们的田里过吧。”罗琼珍想了想,点头同意了,“但每年少了4、5挑谷子,我们就过得恼火了。”
 
        然而,令赖华武没想到的是,同一户村民交换后分得了林地,上面种满了杉树,根本无法用于耕种,修路又陷入了僵局。“只有把树全部砍了。但树是外来承包商种的,别人不能赔本吧。” 万般无奈下,赖华武只有自己掏出3000多元钱,买下全部树种,并把树砍了。
最终,在夫妻俩和其他村民共同努力下,一条3米宽,3.3公里长的毛路修了起来,学校也终于破土动工。在2011年国庆节,学校重建完成,学生们在新教室里又唱又跳,热闹极了。唯独罗琼珍在人群背后偷偷揉了几下眼睛。“当时看到娃儿些高兴的样子,想起以前他们读书的苦,我觉得很心酸。” 罗琼珍顿了顿,又深深吸了口气道,“不过我们旺龙小学肯定会越来越好,走出更多的人才。”
 
采访手记
 
       在采访的过程中,罗琼珍和赖华武说的最多的都是学生,关于自己一箪一瓢清贫的生活,却很少提及。采访刚进行到一半,赖华武便出门砍柴去了。因为他要趁天气干燥攒够柴火,方便开学后给学生们做饭。
 
        离别旺龙村时,天空飘着毛毛细雨。罗琼珍站在学校门前的山坡上,脸带笑容,不停地挥手向我们道别。虽然已经放寒假,但她还要一个人准备开学典礼的各种事情。类似的工作,她已经做了21年。我问她还要做多久?她回答我,只要学生还需要她,她就会一直做下去。
 
 
提笔时,她的话总回荡在我脑海里。我想在这个浮躁、充满诱惑的社会,能坚守山区教学21年,并继续坚持献上自己的青春和精力,需要的恐怕不仅仅是责任,更多的还有直面生活的勇气和对山区教育无尽的爱。
 
文/图    李春文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