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永伦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温暖大山的太阳”。(宜宾新闻网 曾江 摄)
“没得文化咋个走出大山?咋个能改变这里贫困落后的现状?只要我在一天,我就想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让更多的人知道苗族文化……”近日,携家人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的熊永伦说,“未来我将与女儿继续坚守大山,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出力。”
熊永伦退休前是兴文县大坝苗族乡小寨村一位普通的村小教师,坚守大山深处38载。如今,他的女儿继承他的事业——在村小当教师,为传扬苗族文化辛勤耕耘。
出钱出力 一心想让苗寨的孩子多读书
兴文县大坝苗族乡小寨村地处大山深处,距离宜宾城区约有4个小时车程。小寨村终年云雾缭绕,山路都是湿漉漉的。
“坐,你们快坐,路上辛苦了,快喝口热水……”见记者一行到来,熊永伦从一所平房出来迎接记者时笑着说,“大山里就是冷,快进来烤火。”
虽然熊永伦退休了,但他也没闲着,还在为学校的事情奔忙。
1976年,只有小学文化的熊永伦站上三尺讲台,成为村里小学的一名代课老师,负责一到三年级的教学工作。“我愿意和孩子们一道学习,增加自己的学识,陪他们快乐成长。”熊永伦说,多年来,由于山里条件差,很多外来的教师都不愿留下来,因此,小寨村小的老师来得多,走得也多。
熊永伦记得,在他父辈那一代,苗寨里大多数人都是文盲,不重视教育,也不送孩子上学。为此,熊永伦跋山涉水、挨家挨户做家长的工作,动员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遇到经济困难的家庭,熊永伦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为孩子们垫付学费。“等家长们秋收了粮食后,有钱就还我,没有就算了。”熊永伦说,有时一年下来,他的工资几乎都拿来为孩子们垫付学费了。
几十年坚持传承者苗族文化。(宜宾新闻网 曾江 摄)
创新实践 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素质教育
过去,小寨村的孩子大多只会说苗语,和外来的人几乎无法沟通。于是,熊永伦开始在教学中摸索使用苗家话、四川话、普通话的“三语教学”,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们对外交流的语言障碍,让他们能够自如地使用汉语了。
为激发孩子们的学习乐趣,熊永伦钻研学习各种苗族乐器、舞蹈、文化,并因地制宜地创设生动有趣的“苗家乐”第二课堂,将苗家的音乐、舞蹈艺术融入课堂教学和课余文化活动,在少数民族地区成功进行素质教育创新实践。
多年来,熊永伦自主编导的原生态苗族艺术节目《阳光下的苗家娃》《苗家乐》分获省教育厅一、二等奖,《欢乐苗家》代表宜宾市参加了全省“新农村、新农民”文艺调演,《鼓乐笙歌》等节目先后获市、县各类嘉奖20余项。他设计的独具苗乡特色的课间操“竹竿舞”“挤芦笙”“牛角舞”等,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除了学生,村民也是熊永伦开展苗族文化教学的对象。在熊永伦的努力下,小寨村的许多村民都掌握了苗族乐器和舞蹈知识,还能走上舞台表演。“苗族文化需要大家来传承,我知道的多点,就希望能尽己所能,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传承苗族文化。”熊永伦说。
熊永伦和家人一道吹芦笙、跳苗族舞。(宜宾新闻网 曾江 摄)
女承父业 要把教育事业“进行到底”
小寨村条件艰苦,很难留住外来教师教书。为了让这里的娃娃有老师教、有书读,2006年,熊永伦让高中毕业的女儿熊宗琴回到小寨村,和他一起当起了代课教师。
2013年,熊永伦退休了。小寨村依然缺教师,经小寨村小校领导考察后,认为熊宗琴的丈夫杨文爱有能力承担教育工作,于是,熊宗琴动员丈夫和自己一起留在了学校,教大山深处的孩子学习、唱歌、跳舞,传承苗族文化。
如今,小寨村小有5位教师,其中两位就是熊永伦的女儿和女婿。杨文爱还成立了“石海苗家艺术团”,成为继承和发扬苗族文化的积极分子。
熊永伦接受媒体记者采访。(宜宾新闻网 曾江 摄)
坚守岗位 父女齐心为小寨村小做贡献
熊宗琴任教期间,患上急性胃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病情危急。这时,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向这位年轻的山区女教师伸出了援助之手。“身体好些了她就回学校了,一边上课一边调养,不想耽误娃娃们的学习。”熊永伦说,2010年,身体基本康复的熊宗琴参加了兴文县少数民族教师岗位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然而,在选岗时,她果断放弃了条件优越的岗位,毅然选择回到小寨村小。
胃下垂、高血压、心肌梗塞……长期繁重的工作负担,让熊永伦积劳成疾,但他依然对工作充满了激情。“我现在是沙坝苗族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也是几个村小的校外辅导员。”熊永伦表示,他愿意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家乡人民,直到走不动的那天。
熊永伦一家人十分和睦。(宜宾新闻网 曾江 摄)
实至名归 好家风浇灌文明之花
从十几岁到如今年过花甲,熊永伦和家人一起坚守大山数十载。他们不曾因条件艰苦、生活清贫而动摇初心。
“孝道、勤劳、专注、和爱”是熊永伦家的良好家风,这样的好家风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熊永伦的一家。“父辈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却一直要我们读书明理。”熊永伦说,在父母朴实无华的言传身教下,他懂得了许多传统美德的真正含义,也自觉地传袭下来。
“我能站上三尺讲台,离不开乡邻的支持。”熊永伦说,当年他被村上推荐到泸州古蔺师范读书,由于家里条件不好,学费都是乡邻给凑的,因此,他暗下决心,学成之后必将回到村里,为家乡人服务。
熊永伦感慨,这几十年,他之所以能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离不开妻子及家人的支持,“家里农事繁重,妻子从未抱怨一句,还时常宽慰我好好教书,家里有他们在。”
每次教学和表演前,熊永伦都会擦拭芦笙。(宜宾新闻网 曾江 摄)
“家风好,方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则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这是熊永伦用一生经历悟出来的道理,也是他教育子孙的准则。未来,他还将和家人一道坚守大山,挑起苗族文化传承的大梁。(记者 曾江)
-
川南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川南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川南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发布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