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泸州古称江阳,长江、沱江在城下交汇,自古以来便以出产好酒闻名。民间自古以来就有谚语——天生泸州出好酒

老窖中的微生物在酿酒的特定环境下逐渐累积沉淀,久而久之,窖池就形成了优良菌种的繁衍地,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中产生香味,时间越长,微生物产生的香味物质就越多。这就是“千年老窖万年糟”的来历。
泸州绵延680多年的酿酒技艺,以富含磷、钾、锌、锶、钡等矿物质纯粘性黄泥筑窖,土壤肥沃,富含各种有机物质营养成分。一直坚持“以窖养糟、以糟养窖”不间断投粮,酿酒,窖泥微生物获得母糟中的营养生长繁殖,并进行香味物质代谢渗透到母糟中。其中每轮发酵新添加的高粱粉、谷壳和曲药等都仅占母糟20 %左右,使得残留于母糟中的大量香味物质与窖泥微生物一道,以最原始、最母本的微生物在体系内此消彼长长,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营养的交换。
酿酒犹如进入一个小小的宇宙,酿造出来的原酒香味物质越来越丰富,酒质日臻完美,成为一种酒体生命魅力。犹如人类社会繁衍进步,代谢的香味物质数量越集越丰富,生香性能是当今全世界无以伦比的“活文物”。
泸州老窖连续使用400多年的老窖窖池,现查明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菌群高达600多种,酿酒不但富含各种矿物质、有机质,酒体格外“醇香浓郁、清洌甘爽、饮后尤香、回味无穷”,而且还是最平衡的营养物质,补足人体所需。
泸州487家酒业企业,以其气候、土壤、生态、环境等资源条件,以特有的水、粮、曲、窖和酿造技艺等资源,坚持原址、原粮、原窖、原艺传统工艺,准确解读其酒体风味风格的品牌价值、历史文化、观念意识、风味口感个性,坚守泸州地理标志生态饮品品质,成就 “中国造”知识产权概念。早在明清时期,泸州即为享誉全国的33大商会城市之一,著名的中国酒城。
诗——泸酒之背书
“风过泸州带酒香”,泸州佳酿起源于先秦,盛于汉代,在唐朝时期,随着泸州以南地区民族大融合,少数民族的黄酒酿造技术和当地汉族的传统酿酒技术相互交流,泸州酿酒业已经非常成熟兴盛。
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五月,杜甫从成都浮流东下,来到泸州一住就是大半年。在此期间,杜甫每日豪饮,感受人文荟萃的酿酒古城,闲暇时与城中文人吟诗作赋,以至于别离泸州后,仍然难以忘怀。
黄庭坚在《山谷全书》中记载了宋代的泸州“州境之内,作坊林立,官府士人,乃至村户百姓,都自备槽床,家家酿酒” 的盛况 。宋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十月,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一同到泸州游玩,品饮泸州佳酿后苏轼倾慕难舍,后来被贬惠州时,对泸州佳酿依旧念念不忘,家人不得不把泸酒千里迢迢送到岭南。酒酣之际,苏轼诗性大发,吟得一首《浣溪沙·夜饮》赞曰:“佳酿飘香自蜀南,且邀明月醉花间,三杯未尽兴尤酣,夜露清凉搀乐去,青山微薄桂枝寒,凝眸迷恋玉壶间。”
到了清朝时期,泸州酒业达到了空前鼎盛的时期,“江阳酒熟花如锦”。泸州佳酿也与同时期的文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有着“再世谪仙”之称的张问陶便是其中之一,正是他留下了“衔杯却爱泸州好”的传世佳句。
张船山被誉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张船山于1784年逆长江而上来到泸州,在规模宏大的泸州酒业中,发现这一千年难遇的美酒佳酿后,在成都盐茶道租下商号,代理经营泸州美酒佳酿,聚集文人品酒吟诗,留下著名的《泸州》“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衔杯却爱泸州好,十指寒香给客橙。旃檀风过一船香,处处楼台架石梁。小李将军金碧画,零星摹出古江阳。滩平山远人潇洒,酒绿灯红水蔚蓝。只少风范三五叠,更余何处让江南!”
而泸州正式获得“酒城”的称号,则与朱德有关。1915年,当时护国战争刚刚获得胜利,这位年轻的将军在泸州驻防,一驻就是5年。1916年除夕,朱德在泸州写了这样一首诗:“护国军兴事变迁,烽烟交警振阗阗;酒城幸保身无恙,检点机韬又一年。”泸州“酒城”之名便因此而生。
-
川南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川南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川南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发布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