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古叙:红色故事传千古 古朴民风峰岩沟

2019-04-03 09:14 来源:西部旅游网 责任编辑:寒江雪
摘要】西部旅游网讯 3月11日至13日,连续3天以来,四十集大型纪录片《千里走进赤水河》摄制组采风团,完成了四川叙永境内石厢子、水潦等乡镇的采风之后,进入古蔺县境内,在马蹄、双沙、二郎、太平等继续开展采风活动,在川南的古蔺、叙永,红军的故事一直成为当地


 
   西部旅游网讯 3月11日至13日,连续3天以来,四十集大型纪录片《千里走进赤水河》摄制组采风团,完成了四川叙永境内石厢子、水潦等乡镇的采风之后,进入古蔺县境内,在马蹄、双沙、二郎、太平等继续开展采风活动,在川南的古蔺、叙永,红军的故事一直成为当地最经典的红色教材。

 
  3月11日上午,由依然、初旭、元刚、龙启权、易国彰、梁淑媛、付至洁、彭才能等组成的摄制组采风团在叙永境内参观了石厢子会议会址、并听老乡讲述了三个铜板的故事。据老乡叶顶文介绍:1935 年2 月3 日,正值农历大年三十,石厢子七十多户人家用自己的方式迎接新年到来。人们惊讶地发现,山路口上,一面有着镰刀斧头红旗在寒风中飘扬,一支穿着灰军装、融入茫茫雪地里队伍蜿蜒而来。


 
   中央红军来到石厢子的消息不径而走。2月4 日是农历正月初一,红军召开群众大会,将团总吴联山家肥猪宰杀了,分给汉、彝、苗各族群众。石厢子场上肖有恩家住进了几位红军领导人,他们进进出出,匆匆忙忙。2 月5 日队伍离开时,其中一位领导人送给肖有恩三个铜板, 作为几天的费用。肖家感觉得三个铜板特别珍贵,但担心红军走后被团丁收走,便悄悄把铜板钉在自己家屋柱上。新中国成立以后,肖有恩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照片,才知道送铜板给他的人就是人民领袖毛主席。中央红军驻营石厢子期间,中央政治局召开“鸡鸣三省”会议,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来得及解决的“博古交权”等重大问题。“鸡鸣三省”会议在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及三个铜板的动人故事,引来人们的关注,毛主席当年住地肖有恩家已成为革命遗址。镶嵌在肖有恩家房柱上三个铜板,犹如一块无字的丰碑,无声地传承着一股精神和力量。


 
   继后前往水潦乡,走近当地保存完好的大洞彝族土司庄园——余庆居。村民李禄清早年收购了这幢庄园,成为新的主人。见到远道而来的客人,他端出最好的泡酒,与客人一起唱起了彝族同胞的敬酒歌。据介绍,这个庄园建于明清。同时,采风团还慕名拜访了彝族诗人家族中的余淑俊老先生。
  水潦彝族乡位于叙永县西南部,南与贵州省、云南省隔赤水河相望,西与云南省接壤,素有"鸡鸣三省"之称。水潦彝族乡政府所在地水潦场地处赤水河畔,始建于明末清初,新中国成立前是四川向云南、贵州两省输送日用工业品的一条重要通道。



 
   叙永县水潦场附近的大洞土司庄园是辛亥革命志士、毕节名人余达父的侄子余建光故居,1906年,余建光随余达父东渡日本留学,辛亥革命爆发后,成为闻名天下的革命志士。土司庄园几经风雨,尽显斑驳。中西结构的老木屋,仍然散发出一个家族的底蕴和气场。


  据“庄主”李禄清介绍,水潦土司庄园已经百余年了,之前的位置并不在此,因为匪患搬迁,分成两处修建,“搬迁后,一个就是眼前的大洞彝族土司庄园——余庆居。,另一个在水潦乡白沙。不过,白沙的那个已经荡然无存了。
  水潦土司庄园坐北向南,依山势而建,四周是石砖砌的围墙。墙体肩负碉堡重任,多个射口完好无损,可想象当年庄园守备森严、肃穆庄重的情景。庄园分为上下层,内设有回廊贯通。整个庄园古色古香,独具特色,古朴而典雅。



 
  推开庄园院外一道重达数百斤的阴沉木大门,两旁“五体不全”的“忠孝传家永守嘉言垂百世;信义接物常留正气著三边”的对联依稀可辨。儒雅、清癯的余淑俊老人说:“我小的时候,庄园内名人字画、古典文献等非常多,连面圣的官符我都见过,后来被毁了。老人告诉说,庄园今天还保存这样完好,也是不幸中的万幸。饭桌上,余淑俊老人告诉说:从奢香夫人算起,他们家和毕节算是几百年的亲戚了。老先生还讲了许多关于水潦土司庄园的故事。见到余淑俊老先生,还真如毕节日报一位记者为老先生所题诗云:

余氏风骨胜传闻,奢香气度撼古今,
一堂墨香神韵在,腹有诗书气如云。
 
  在村民李禄清的家,采风团的同志翻看了他收藏的彝文典籍,并与李先生一起大碗喝酒,水潦土司庄园,一曲彝家敬酒歌让人荡气回肠。





 
  在前往古蔺采风的路上,摄制组采风团还走近叙永海涯彝寨,参观了彝族文化广场、月琴制作工艺作坊。同时,观赏了村子里两代歌手不通风格的歌唱。女歌手杨耀芳和采风团的朋友一道,一边喝彝家米酒,一边唱起了彝族古歌,虽然是彝语演唱,那情真意切均溢于言表。青年歌手熊令,人称怡哥哥,野外的赤水河边,成为他的歌唱舞台,他的所有歌曲均围绕赤水河展开。他说,他就是赤水河的儿子,永远爱着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
   当天下午,采风团转战古蔺,并受到中共古蔺县委宣传部、马蹄乡党委政府、双沙镇党委政府的热情接待。马蹄、双沙成为古蔺采风团的采风第一站。


   双手推开大河口,是我们古意沧桑的马蹄滩。在当地的狮子大田,一对石狮在广柔的野麦地,互相凝望着对方,见证了历史多少过往,雕工细腻的马兰花图案,记载着奢王府邸曾经的繁华。那马创井、羊嘶岩、土地关,佐证着那场远去的厮杀……


 
  在双沙坝子,金色的油菜花铺满大地,白墙青瓦的民房成为它的点缀。在坝子的边上,两幢古色古香的民居,成为这里最耀眼的风景。双沙镇崔家祠堂是其中一幢。双沙镇地处古蔺南缘,赤水河北岸,距古蔺县城30公里。扎西会议后,中央红军迅速转兵东进。1935年2月15日,军委纵队进抵双沙,毛泽东、朱德在双沙镇崔家祠堂召开了重要军事会议,并发表了《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拟定了二渡赤水的作战计划,成为有名的白沙会议。

  古蔺双沙镇党委委员、组宣委员王丹告诉说,在白沙会议前,中央红军为摆脱夹击,在川滇黔边来回翻山越岭,东突西奔,穿插行军。一些人不理解,对中央放弃北渡长江的战略方针产生疑虑。白沙会议上发布《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之后,广大指战员理解了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和战术行动的必要性,行军情绪顿时高涨起来。当年2月18日,中央电令二渡赤水。至21日拂晓,中央红军各部分别从太平渡、二郎滩、九溪口顺利渡过赤水河。
  祠堂大院门口,有一棵高大的香樟树,树干要两个人才能合抱,繁茂枝叶掩映了差不多半个院子。一棵树见证这段辉煌的历史。据介绍,当年红军领导人开完白沙会议后,毛泽东对红军的未来充满信心,就亲手种下了一棵香樟树,希望革命能像这棵树一样茁壮成长。毛泽东离开那天,特意嘱咐当地老乡好好照顾这棵树,随着岁月的流失,这段故事也逐渐在十里八乡流传开了。



 
  离开双沙坝子,采风组的同志沿着蜿蜒的乡村道路驱车前行,一会是高路入云端,一会是河谷看江南。经过惊心动魄的山路十八弯,终于抵达民居保存完好,较为集中的双沙镇陈坪村的峰岩。这里山高水长,道路崎岖,分明的四季彰显着古村落特殊的地理与人文。

  据了解,峰岩古村落始建于明代,据先人流传,小地名大庆头的悬崖上有一窝蜜蜂长期在此酿蜜,住户用木缸在下面接蜜,家中兴旺发达,由此得名蜂岩,后因四面环山,更名为峰岩。村里有60多户人家,住在川南古建筑的四合院随处可见,被誉为当地的一块神奇的净土。
  峰岩自然环境秀丽,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有诸多奇山丽水,溶洞别具特色。村民饮用的是山泉水,吃的是自家种的菜,自给自足的田园牧歌式生活,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活得怡然自得,乐在其中。



 
  峰岩,也有着厚重的红色文化。当年,四渡赤水红军经过这里时就住在峰岩古村有名的吴家祠堂,现在的吴家祠堂已是一座红色文化和村庄生产生活有关的农具物件博物馆。村民吴华庆老人向采风团成员展示了当年一位失散红军为他家编制的簸箕、篾箱、撮箕等老物件,布满扬尘的红色器皿,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长征故事。
  这里值得一提是峰岩古村落的吴氏宗祠。该宗祠修建于明末清初,占地约850平方米。宗祠按三合院样式修建,正厅树立的四根大石柱,一个人只能勉强抱住。柱下的石墩八方均刻有动物花纹图案,正厅墙壁上 “学乐至,赶乐至,超乐至”9个大字,由当年黄埔军校学员何元亮亲笔书写,彰显了吴氏族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据《吴氏族谱》记载,洪武八年,吴氏祖先平乱封侯驻守贵州毕节二龙关,后代子孙于崇祯元年平定水西苗乱定居贵州大方县,生息繁衍、购置田地、后移居川南黔北交界处的陈坪峰岩定居至今,已有600多载。保存完好的吴氏老居民楼,记载着其先人征战的“先锋坟”及鲜活的农耕文明等,这里的一切的一切,都无声地叙述着峰岩悠悠的历史。


 
  鸟语鸡鸣传境外,水光山色入阁中。一条清澈的小河,从青翠的山间淙淙流来,与山外那条英雄的河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溪岸上是原始的村落,古朴人家,时而炊烟袅袅,时而鸡鸣狗吠,好一幅“桃花源里可耕田”的美妙。
   3月12日,《千里走进赤水河》摄制组采风团继续在古蔺境内的太平、二郎一带开展采风活动。

相关链接:


   赤水河是一条隐藏在大山深处的神秘河流,也是一条红色的河流,更是一条英雄的河流。因历史、地理、交通、气候等原因,流域许许多多的事物不被外界所知。由香港卫视西部频道、四川一拍即合影视传媒联合摄制的四十集大型纪录片《千里走进赤水河》,将从不同的角度展示赤水河的人文故事和美丽风光,整个影片的拍摄制作周期预计10—12个月。《千里走进赤水河》成片后,将通过国内的各级电视媒体、网络媒体进行全方位展播,还将通过国家主管部门、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香港“一带一路”发展公司等纪录片产业服务平台面向全球发行,与世界一同分享中国纪录片的盛宴,分享赤水河的盛宴。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