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叙永:江门古峡展新姿

2015-11-23 18:15 来源:泸州新农村 责任编辑:寒江雪
摘要】从泸州城区出发,穿越浅浅的红丘陵,沿321国道向北继续行驶,到纳溪区上马镇,山势突兀肃立高耸,绝壁间闪出一道豁口,永宁河犹如一匹脱疆的野马,惊涛拍岸而来,一转眼便进入长达十余公里的出川第一峡谷──江门峡。 峡谷回响 进入长达十多公里的江门峡,两

 
    从泸州城区出发,穿越浅浅的红丘陵,沿321国道向北继续行驶,到纳溪区上马镇,山势突兀肃立高耸,绝壁间闪出一道豁口,永宁河犹如一匹脱疆的野马,惊涛拍岸而来,一转眼便进入长达十余公里的出川第一峡谷──江门峡。
峡谷回响
 
  进入长达十多公里的江门峡,两边高耸的峭壁使十余米宽的道路显得骤然狭窄,头上危岩耸峙,距道路三十多米下方的谷底是滔滔不倦的永宁河,人在车中也凭添几分惊心动魄。江门是古代滇黔入川的古驿道,称之为江门驿。南宋学者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对“江门”的由来作了如下概述:“横石中流,束水如门,故称之为江门。”过去这里,水陆阻塞,明洪武二十年(1391年),景川候曹震奉命凿通江门峡水陆两道。从此,江门峡通航,泸州、重庆方向的盐巴和布匹等通过水路运往叙永、古蔺及云、贵两省。江门也成了商贾云集的物资集贸中心。由于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装载木船全靠人力,上水船用纤绳拉动,下水船则如飞如泻,在乱石中穿行,时有水手葬身永宁河的悲剧发生。正如清代诗人何堤在《峡中行》一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况有峋嶙伏水中,咫尺不辩祸难测……上畏洪涛象马奔,下恐漩涡危百遇,稍停不力便回头,粉碎下回鱼鳖类……”。
  岸上的旱路根本就不成其为路,只是顺着山势留下一条羊肠小道,人从山路上行走,有的地方仅容下一只脚印,行人不得不手足并用慢慢爬行。这里的太阳特别精贵,早上要十时左右才能翻山照进谷里,一到下午三点左右,谷里便烟雾沉沉,阴风怒号。两岸的九鼎山、四望山、蛾蛾山上,暮猿哀啼,让人毛骨悚然,一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感慨油然而生。
  明代将领吴三桂率兵从云南入川途经江门峡谷,也被“窄径崎岖走羊肠,浊浪喧豗卷冰雪”的出川第一峡所震慑。相传,吴三桂扛着火药枪和士兵一道渡河,枪弄湿了,扣不响,虽然没有子弹飞出,但可以伤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今天人们传说的“阴枪”,据当地人讲,江门峡谷方圆60公里的人腰部有红点,发生疼痛,只要有人用小指按着红点,用嘴吸拇指,便会吸出血来,事后就不疼痛了,人们都说这就是吴三桂的“阴枪”所为,至今还保存着这种治病的习惯。吴三桂渡河后,回望涛涛河水,感谢苍天保佑,便命士兵铲来河沙,在江门老街边上高筑拜台,朝拜天地,那沙很怪,每年上涨,人们铲过又复圆,至到解放后人们在堆沙的地方建上房子,沙才消失。拜完天地,吴三桂便在原江门纸业公司附近的悬崖上大书“福”字,祝福过往行人一路平安,那字至今还清晰可辨。说得更传奇的是说吴三桂系火星,遭遇江门峡泅水过河这一打击因水火不容,吴便生背瘩而死,葬于纳溪上马场斑竹林中,坟茔今何在?无从查考。
  我们继续在峡谷中寻找着江门的险峻,江门的厚重。那些摩崖石刻无不成为江门的诠释。就在江门纸厂桥头,我们还发现一排深凿在岩石上的岩墓孔,也有人说是栈道孔,这些孔深则两米,浅则几尺,它们就象历史的眼睛,注视着我们古老文明的沧桑变迁;又似一只只耳朵,正在聆听来自四川出海第一峡的回响……
九鼎古寺
 
  江门峡顺河而上,像一条巨龙在谷中游戈,那巍峨壮观的九鼎山寺庙恰好就是那高昂的龙头。我们顺着机耕道往山上走,首先映着眼帘的是那高达6米左右,建于清咸丰辛亥年间的石排坊。其上大书“逢莱耸峙”四字。两边的对联是“九鼎名山岚影森森观耸翠,三滩胜境江涛滚滚溯渊源”。“巍峨千年永镇那峡口,峰饶百代长锁这江门”。从两副楹联,让我足感觉到九鼎山寺的险要地形。沿着石级往上走,乱草丛中,到处是佛像的残肢断臂。每一段残存物,都让我们从中看到昔日精湛的雕刻工艺,寺庙里的居士告诉说:“过去这里有十二殿,一直修到山巅。每一殿的人物全部由砂石雕成,可惜在“文革”中被毁于一旦,让人不禁悲从中来。从危岩处折拐往上紧走两步,便是翘角飞檐,气势磅礴的山门。
  山门进去,便是一块空旷的坝子,院边随处也是缺手少腿,或砍头毁容的佛像,旁边还有石雕的石柱、石窗等,刻有“滚龙抱柱”的石柱倒在泥地上喘着粗气,一只一米多高的石钵,盛满半缸污水,孤独地躺在院子一角。进入大雄宝殿,排列有序的18罗汉栩栩如生,全部采用青砂石雕刻而成。在另一殿堂,一玉皇大帝雕像足有三米多高,僧人都自豪地说:这可能是泸州市较高的一座石像了。在悬崖上,我们还发现一处摩岩造像,在岩石中,还残留着一些方孔,这些方孔与古栈道的方孔是完全相同的,由此推测,古代工匠正是受到构筑栈道技术的启发,先搭好桥阁,再一层一层地凿像,为我们今天留下一份文化遗产。千百年以来,在峡谷中往来的商旅,为了祈求神灵保佑他们,在古道天险上免遭不测,不惜重金凿岩立佛,这是很自然的事。可惜,那些佛像终没躲过“文革”那场劫难,望着满院坝的残垣断瓦,我们一行很长时间没有回过神来。时至今日,只有寺院里一颗颗九转香还在陪伴着那古佛青灯……
古峡新姿
 
  江门峡有多少处危难凶险,水陆两道上演绎了多少商旅们难忘的事,悲欢的歌,滚滚的永宁河与那宽敞的312国道,纳黔高速路、叙大铁路形成了一幅气势恢宏的交通图,各种道路交织穿行于峡谷中,酷似若即若离的四重唱,那起伏激荡的歌声向你诉说着古峡的过去和现在……
  江门古峡,明朝洪武前,水路堵塞。景川候曹震奉命凿通江门峡水陆两道,也仅仅解决了水道通航,陆地上人走也困难,更谈不上通车。抗日战争爆发后,战事需要,于上世纪30年代中期,硬是从绝壁上凿通了川滇公路。随着公路的修通,江门水路日渐衰败。改革开放以来,江门的公路由沥清路改成了水泥路,峡谷之上建起了四座石桥保证了火车、汽车和人们的通行,如今,峡谷之上又不知有多少彩虹飞越。早年,江门峡中每年均不同程度地发生翻车事故,年平均死亡人数达10人左右,有“死亡峡谷”之称。时下,叙永县交警队在这里创平安大道,这种现状已得到了很好地遏制,那“死亡悲歌”已不再重演,日昼达上万辆的车流畅通无阻,顺利通过江门古峡,浩浩荡荡地驶往沿海各地。交通的发达,带动了江门古镇的繁荣和发展。那峡窄的江门老街,早已不能满足现代运输,被河东的江门新街所取代。走在长达两公里的老街上,那些曾溅满泥浆的铺面无人问津,门面后那中年女人正斜倚着小憩;那卖小百货的老人向着空寂的老街吆喝;只有那老年协会的茶馆里,一群老人正在玩着纸牌,为冷落的老街增添了几分热闹的人气…… 
整个江门峡上至江门古镇,下至纳溪上马镇,峡谷两岸拥有十余个村子,其中江门镇就有9个村子。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农业型经济明显,是全镇粮食、生猪、蚕桑、竹木的主要村社。交通的发达,带动了两岸农业和商贸的发展,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土纸产销地。曾风光无限的“江门荤豆花”以其特别的工艺,深受消费者青睐,成为峡峪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峡谷中穿行,那种“我来此地真彷徨,俯视水石两茫茫”的感慨荡然无存,沿途是各式的豆花馆,休闲山庄和那修车店,洗车场……矗立在河东的江门新街,高楼林立,气派壮观。
  近年来,由四川汇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主建。在古寨江门老街1500米的高速路出口处,创意源于宋代的“江门寨”映入眼帘。这里融入川南民居建筑的文化与风格,加上江门丹霞红砂岩和竹类材质,古寨形成了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
  江门古寨占地400亩,包括江门荤豆花餐饮街;地方传统工艺及历史民间文化旅游商业步行街;滨湖休闲与水上娱乐;仿古川南民居建筑群;花卉生态公园(水景观)等五大板块。充分利用原始地形地貌、梯田、植被,结合江门附近的低山与稍远的高山深峡,形成秀美精致与恢弘大气的多重景观。整个园区的打造以独具中国特色的“荤豆花”文化和“竹乡”文化为主题。园区内分别以九鼎山佛家文化、峡谷文化和杨升庵诗词文化布局三条主题、景观各异的文化步行街,并以本地方最具特色的植物——上百种竹类为元素,加入现代设计理念,营造名符其实的“竹乡古寨”,“百竹文化园”。由于江门镇是荤豆花的发源地,古寨将于中心位置建一高21米、直径45米的标志性建筑“东方第一磨”。建成之后,成为古寨一大景观。花卉生态公园内规划不同季节的植物花海,各花海间,以地方文化的提练为主线,用不同的建筑形态如特色景墙、主题步道、丹霞石刻等进行穿插连接,让花与文化有机结合,丰富花海的内容。
  峡谷中穿行,一道初阳将激流照得飞花四溅,通谷透亮。山道上,车轮滚滚,汽笛长鸣……它让我们听到古峡唱响的一曲时代颂歌,也让我们看到古峡雄姿初展的身影。(  初  旭 陈鑫明   文/图)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