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云顶寨上 “赶鬼场”

2015-12-22 07:48 来源:泸州新农村 责任编辑:寒江雪
摘要】一个乡间老场,两条石板街道相交成T字形,孤独地屹立小的山丘,四周是是众星拱月般的村落这里就是坐落在泸县、隆昌、富顺三县交界处的云顶


 
      一个乡间老场,两条石板街道相交成T字形,孤独地屹立小的山丘,四周是是众星拱月般的村落——这里就是坐落在泸县、隆昌、富顺三县交界处的云顶场。这里,属于隆昌管辖,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曾叫做云顶古寨、名臣崖等。
 
  云顶场何时建立?追根溯源竟同湖广填四川有关。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祖籍湖北麻城人郭孟迁来此地。当时人烟稀少,野兽出没,加上土匪横行,郭孟便携家族人,依山走势建起云顶寨。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郭氏家族开始修建云顶寨,经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和同治十一年(1872年)两次续修扩建,子孙相继,历400余年,最终形成了云顶寨和云顶场——一座庞大的家族建筑群落。
  今天,当游人走到小街断头处,将看到街面上有一水泥浇筑横道,跨过此横道即进入泸县境内。历史的长河中,云顶场打造出一个独特的风俗——当地人有夜间赶集的习惯,俗称“鬼市”。每逢赶集日的凌晨,一个个老百姓走出家门,将需要交换的物品挑上,开始在云顶场上交易。那么,为什么云顶场会出现“鬼市”呢?据民间传说有四:一说是:郭氏家族有优良的耕读传统,有世世代代家训曰:“三更读书有利于吸天地灵气”。儒生们则早早起来熟读四书五经,侍候的仆人则也早起听候呼唤或上街买菜。因三更天未明,买卖者皆持火把、灯笼、亮油壶等照明器具,从四面八方汇集场上。因此,整个寨周围方圆数里,星星点点,火光闪烁似鬼火颤抖,人影忽明忽暗,加上山顶的松涛时而呜咽,时而怒号,如同鬼哭狼嚎,“鬼市”因此而名。
 
  二说是:因郭家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一些人打牌玩乐通宵达旦。凌晨时分,一个个人要吃早点,厨子得赶早准备新鲜菜肴。既然有早买者,必有早卖人。当鸡鸣头遍,那些早卖人或打灯笼、或持火把、或提亮油壶,你追我赶地挑担上路。一瞬间,蜿蜒的山道上火光点点,场上店铺亦纷纷开门,齐刷刷的灯火如同白昼,卖东西的蹲在街沿边,买东西的来回穿梭,只见人影晃动,静静地毫无喧哗,恍若一个鬼魅世界。这种场面,一直要至天亮时,买卖人才满意散场。这时,小街突然沉寂,恰似回归到归阴朝地府,老百姓故戏称“赶鬼场”。
 
  三说是:云顶场地处隆昌县、泸县交界处,山高皇帝远,便于盗贼销赃。隆昌县衙若要到此清查,盗贼几步可藏身于泸县。泸县捕人,盗贼则一个箭步可逃到隆昌县,公差不能越县“行政”。反之,若富顺县衙逮人,被抓者将腿一抬,或进隆昌、或进泸县,富顺县衙也只有干瞪眼。因盗贼将偷到的物品,趁黑夜三更交易,速买速卖,买主、卖主不到天亮则鸟兽散,又称之“强盗场”。
 
  四说是:因云顶场是隆昌县麻布的主要产地之一,纺织麻布需要进行刷浆,因其湿度和温度需要,这个工艺在夜间操作最佳。因此,匠人需则起早床编麻布,有民歌唱曰:“有女不嫁梭梭匠(编麻布人),熬更守夜命不长”。一旦新麻布织好,因当年交通不便,不容易在天亮前,运到隆昌县城交易。所以,云顶场一带的麻布的交易,都在拂晓前进行,故也有“天亮场”之称谓。
 
  一般说来“鬼市”、“赶鬼场”和“强盗场”之说,老百姓认可比较多。如果说是卖麻布,隆昌县绝不止云顶一家,也许还有迎祥、石燕桥,或许别的什么“天亮场”的存在。
  斗转星移,岁月悠悠。历经400多年,云顶场“赶鬼场”没有间断,只不过散场推迟到早上七八点钟左右。令人倍感有趣的是,最近些年间,隆昌县城兴起清早交易风气,也出现了“新鬼场”,主要交易场所在板栗湾附近。由此看来,云顶的“赶鬼场 ”名声在外,真还有一点“阴魂不散”的味道哩!(文/陈锡烈)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