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我们来到塔尔巴哈台山麓,走进安静的中哈边境小城——塔城,别样风情扑面而来,那是一种俄罗斯式的粗犷,是一种欧式的浪漫。
手风琴声悠扬
10月23日上午,塔城市群众文化馆一楼,传出阵阵手风琴琴声。循声进入一家乐器店,两个十来岁的孩子在恰迎强的指导下,正学习手风琴弹奏。
恰迎强是位达斡尔族青年教师,他与别人合伙开了这家名为“天籁艺术培训中心”的培训机构,每年,他的手风琴培训班上都有200多个孩子学习手风琴。
在新疆,手风琴最为盛行的地方,当属这座离边境最近的小城——塔城市。
就在这个文化馆的三楼,有一座手风琴博物馆,是去年开馆的,收藏了中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乌克兰等10个国家300余架不同品牌的手风琴,最古老的一架已有103年历史。这些展品均为塔城哈萨克族音乐教师道吾然的个人收藏。这座手风琴博物馆也是目前新疆唯一的手风琴博物馆。
手风琴是上世纪30年代传入塔城市的,这里迷恋它美妙旋律的人很多,会演奏它的人也不在少数。每逢重大节日、朋友聚会等集体活动,人们便拉开琴箱,十指在琴键上轻快跃动,那或悠扬、或激昂的旋律,会瞬间打破生活的沉闷,令人不由地翩翩起舞。
如今,手风琴已成为塔城市的文化符号,更是塔城人的骄傲,各中小学都开办了手风琴课程,受教育人数达1.4万人。
今年8月,塔城市举办了首届手风琴艺术节,开展了千人手风琴合奏、手风琴专业比赛、手风琴名家大讲堂、国内外手风琴艺术家专场演出等系列活动。
当时,这座有着“五弦之都”美誉的边境小城创造了一个奇迹:1517名手风琴演奏者合奏一曲《美丽的塔尔巴哈台》,成功挑战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这1517名手风琴演奏者中,有7名是来自俄罗斯、意大利、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国的手风琴艺术家,其余均为塔城地区五县二市的各族手风琴业余爱好者。伴随着悠扬的手风琴旋律,人们手拉手滑进舞池,四周是参天的白桦林,微风中飘来面包的香味。
这项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诞生,让塔城人可以骄傲地对世界亮出“手风琴之城”这张名片。
塔城如画画中塔城
10月8日至10月22日,焕然一新的塔城美术馆迎来她的处女秀,“走进中国新疆历史文化名城——塔城”国际油画艺术作品展举办。其中有60幅油画作品展现了塔城的历史文化风貌和艺术特色,还展出了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一些名家的作品,让热爱油画的塔城人大饱眼福。
在塔城人心里,塔城如画,他们说,塔城是油画中的城市。无论春夏秋冬,塔城都有她独特的色彩、独有的美,塔城的色彩是大自然的赐予,更是塔城人精心呵护的结果。
10月22日,我们跟随塔城地区美术家协会主席王金凯的讲解,兴致盎然地参观了画展。王金凯说,画展在塔城引发了一股油画热,每天都有不少人前来参观,考虑到参观者高涨的热情,画展展览时间延长了一星期。
说起油画,一辈子研习油画的王金凯绝对是个顶级的解说员。展出的120幅中外画作,在王金凯眼中都是故事和风景,每幅画他都能点评得让人或豁然开朗,或感同身受、或若有所思,画中风景的独特之处、人物的眼神、动作,他都能给我们破解出其中的奥妙。在他解说下,我们这些油画的门外汉也对油画有了全新的认知——画如文章,有故事,有情感,有思想。
最让人感动的,还是王金凯对油画的痴迷和对塔城市的热爱。他说,其实塔城市没有大山大水,油画中的塔城,更多的是塔城人的一种追求、向往,一种情怀。“油画中的城市,是我们打造文化的一种理念,是塔城人已经普遍认可的。”王金凯借鉴了美术杂志卷首语中的一句话:油画中的城市,是祖国西北边陲的塔城提出的城市建设目标,在古今中外,大概还没有一座城市能够如此明确地提出,用油画的概念来打造一座城市的形象。
“当然,情人眼里出西施,我们这里也很美。我们有库鲁斯台草原,有原始的村落,保存了原生态的冬窝子、栅栏、草垛,还有那种即将消亡的古朴原始的转场方式。”
塔城有自然风貌,也有厚重的人文历史,正在不断被挖掘出来。王金凯说,自己画了一辈子油画,当了一辈子老师,他非常感谢当地政府支持油画的传承、发展。
上世纪初期,一些沙俄旧军官政治避难来到塔城,这些贵族后裔不但把他们的生活方式带过来了,也把他们的油画、音乐、雕塑带过来了。开放、包容的塔城,接受了这一切。由此,油画、手风琴等艺术文化在塔城生根发芽,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走进塔城,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各民族和谐共处的画面,在这里,25个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融共生。在这座全国民族团结模范县市,各民族通婚率高达33%,在一些家庭里,成员包括七八个民族。
红墙记忆
王金凯把我们领到了塔城地区师范学院内的塔城美术馆,本是来给我们介绍正在这里展览的油画,但他的解说却从塔城美术馆的俄式建筑风格开始了。
塔城美术馆由前苏联专家设计,建成于1964年,该建筑呈“工”字形,东西长87.5米,南北宽39米,墙高6.5米,通高9米,房基为石质,墙裙为红砖砌成,主体墙体为土坯所建,房檐为木质,屋顶为铁皮。
王金凯说,这是一座地地道道的俄式建筑,如果不维修,它就是一座危楼,面临拆除。但当地还是花钱对它进行了修缮,使之焕然一新。“我敢说,保存完整的俄式土木结构的建筑,除此之外在全疆没有了。”
王金凯说,全中国俄罗斯族最集中的地方就是塔城市,俄罗斯民俗保存最好的,也是塔城市。俄罗斯文化对塔城人民的影响太深刻了,饮食习惯,思维方式,包括人的性格都有一些。
过去塔城的俄罗斯的建筑较多,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早在上世纪20年代,西方先进文化随着白俄罗斯难民一起来到塔城,西装、红酒、手风琴,让塔城成为当时中国的时尚之地。
王金凯还领着记者参观了塔城市教育史馆、俄罗斯民俗展馆。
王金凯娓娓道来:这座俄式建筑在塔城市拜克托别街第四中学院内,始建于1946年。莫洛托夫学校是以当时苏联外交部部长的名字命名的,曾是塔城最好的建筑,目前是全疆保留最好、最大的俄式建筑之一。在经过了近2年的修缮与改造后,这里被打造成为一座集俄罗斯族民俗文化、俄罗斯油画以及塔城教育发展史三部分为一体的文化教育博物馆,俄罗斯族民俗文化展厅里,展出展品大到俄罗斯族的家居布置,小到套娃、餐具一应俱全,还有真人大小的雕像、蜡像……
在塔城市文化路,还有一幢红色俄罗斯式建筑,塔城人都习惯称它为“红楼”,红砖绿顶,天棚、地板、门框、窗棂都绘有图案,墙面呈铁锈红色,布局紧凑,造型典雅。
据了解,红楼建于1910年,当时正是塔城中俄贸易往来频繁时期。原籍俄罗斯的塔塔尔族商人热玛赞·坎尼雪夫来到塔城筹办商务,专程从俄国请来设计人员,买来上等材料,花三年时间,终于建起了这座当时最好、最高、最豪华的建筑。红楼建成后,热玛赞·坎尼雪夫在这里经营大宗土特产和进出口贸易,红楼成为当时塔城进出口贸易的中心。
如今,红楼的周围早已是高楼大厦林立,一派现代化都市的气息,而这座古色古香的俄罗斯式建筑置身其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俄风、欧韵、红房子,正在成为塔城市的新名片。”塔城市文广局局长黄晓斌说:“到塔城来,让你找到出国的感觉!”
-
川南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川南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川南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发布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