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州世界酒城宫景区内的“铁船过江”风水
谈旅游不得不谈风水,因为许多著名的风水宝地无一例外也是旅游高地,形制各异的风水城镇或村落,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风水禀赋而孕育了奇特的民居、民俗和风情,具有极高的观赏游憩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而这些恰恰是现代休闲旅游的重要资源。风水文化对旅游来说是取之不竭的宝藏,甚至现代旅游规划都在尝试借鉴和吸收传统风水学中积极的文化因子。
“风水”原为相地之术,古称堪舆术,“风”和“水”本是两种物质,风水学说可以简单理解为研究“风”与“水”的学问;往深了说,就是研究环境与宇宙规律的哲学。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经过上下五千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风水学。风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特定的美学和文化价值,人们可以利用风水趋利避害,改造自然。
一、风水学的应用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风水从古到今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现象,其观念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处,既有玄奥的一面,又有通俗的一面,风水大师在讲,寻常百姓也在讲,从古代论述风水的《葬书》到当代风水研究的最新理论,从农村风水先生看阴宅到城市房地产商查勘房产,风水无处不在,其影响已渗透到人们的起居出行、婚丧嫁娶、置业迁徙、选址开张等方方面面,民间不少人笃信风水能起到益寿延年、趋吉避凶、晋升助婚、转运生财的功效,讲究风水宜忌俨然成为日常生活的必修课。
风水理论科学与迷信并存,有许多内容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辨析,然后去芜存菁,去伪存真。其蒙昧的一面,主要体现在风水先生的江湖骗术上,这些骗术既源于风水本身的缺陷和强烈的玄学特征,也源于其理论体系产生时原始落后的生产力背景。作为风水学中最混杂、最晦涩、最玄奥的理气学派,往往含有更多的糟粕,特别是有些观念借助了一般人不熟悉的周易阴阳学说和伏羲八卦,更容易为人们所盲目尊崇。由于这些内容玄而又玄,因而在学术层面经常遭到专家学者的攻讦,甚至也为许多平常百姓所不屑,但这并不足以影响风水学说的科学价值和合理性,由此而简单地斥之为伪科学,显然是不公允的。
存在即是合理。我们可以用最朴素的古代辩证法观点来解释,其直观地认识到事物的联系、对立和同一,但有时是猜测的,缺乏依据和论证,就风水来说,有人说,有人信,而且有效果,有例证,这就是现实。东西方各种宗教中的诸多神祇大都是子虚乌有的,远没有风水接地气,顺天意,但作为一种民间信仰,象征着吉祥、威力和正义,寄托着人们的愿望、幸福和慰藉,风水也是如此。
我们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场景对这种文化现象进行感悟,并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理解。风水理论认为:宅大人少是凶屋,床的正上方不能有大梁和吊灯,镜子不能对床;心理学家解释为,房大人少会使人感到冷清、孤单、寂寞,产生莫名的恐惧;床的正上方有横梁或吊灯,会增加人的心理压力,引起失眠、恶梦;而镜子对床会让人在夜晚不清醒的状态下受到惊吓。风水师在察看地形时,通常用罗盘操作;地理学家解释说,这是分析磁场的分布情况,避开强烈的磁场扰动,寻找适合人体的平稳磁场。就坐北朝南的宅址来说,床的安放一般是南北向的,在北半球,如果头朝北睡,就会有一种舒适的感觉,因为南北向的磁力线通过人体时,会对大脑产生一种安定调节的作用;而如果头朝东或朝西睡,磁力线横穿人体,与人体场相交,睡眠质量较差。我国大部分区域位于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常常小于90º,且光照方向偏南;冬季受极地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则受赤道低压影响,盛行偏南风,温暖湿润。与这样的日照和气候条件相适应,风水学上提出的理想宅基模式是坐北朝南,后有靠山,前方开阔,左辅右弼。从建筑学上看,坐北朝南可以接受更为充足的阳光;后有靠山,可以抵挡冬季北来的寒气;前方开阔,可以接纳南来的暖湿气流;左辅右弼,可以减少西方干冷气流的入侵,亦能起到防卫的作用。
风水学认为,“风”即元气和场能,“水”即流动和变化,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密不可分,风水的核心思想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风水学还认为,宇宙万物由三部分组成,即气、数和象,三者界限分明,又相互依存。基于上述理论之上的中国风水学流派之一形势派注重“形法”,主要为择址选形之用,通过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等辨方正位。另一种流派理气派注重“理法”,偏重于确定室内外的方位格局,尊崇阴阳、五行、干支、八卦九宫等相生相克理论。风水学对“形”和“理”的解释与现代科学是相通的,“气”是客观存在,可解释为能量;“数”是宇宙万事万物存在的程序或逻辑,可解释为信息;“象”是“气”依据“数”而存在的形式或变化的态势,概而论之,万物皆是能量依据信息程序而存在的态势,有信息就有能量,有能量就有态势;同理,有能量也必有它的信息和态势,有态势也必有信息作指令,能量是基础。无论形势派,还是理气派,尽管都形成了不同的风水体系,但都必须遵循三大宗旨,即:天地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其核心是天人合一。
近年来,国内学者依附于现代科学体系,试图从不同角度对风水学进行解读和定位,出现了很多风水流派,如建筑风水、景观风水等,针对风水的具体解释也众说纷纭。主要观点有:“风水乃是一种文化现象,其真正含义在于所反映的景观理想,是一种生物与文化基因的图式”;“风水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一种专门处理方位与空间的艺术”;“风水文化是一种民俗文化”;“风水理论起源于建筑选址,是中国传统的环境文化思想,蕴涵着丰富的人类环境观”,等等。尽管说法不一,但大家都肯定了风水科学合理的一面,一致认为,风水是中华民族独特意蕴的文化现象。
可以这样说,风水理论实际上是集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宇宙星体学、环境景观学、生命信息学、气象学、建筑学、生态学、天文学、民俗学、美学、哲学,以及传统的玄学、易学、阴阳学、五行学、形气学、理气学等多种学科为一体的自然科学,其宗旨在于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利用并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二、中国风水学的基本原则和美学特征
《 易经》云:“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就包含阴阳的关系:阴极而生阳,阳极而生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对立,阴阳统一。阴阳之说包含着古人朴素的辩证法,中国风水学以辩证法为灵魂,把环境作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整体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天地万物,环境中的每一个子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日为阳,月为阴;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山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生为阳,死为阴;住宅为阳,葬地为阴。风水学就是要宏观把握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
《黄帝宅经》主张“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肤,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 风水的整体系统贯穿于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每个过程,从选址规划到建筑设计中的单体小筑、园林小品,再到施工营造和室内外装修,几乎无所不在,一个城市,一个村镇,一个庭院,一幢建筑、一户住宅,一个房间……都是一个阴阳太极,只是层次不同而已。风水学据此提出了一些居住标准,即:山环、水抱、朝案有情、水质甘甜、土地红黄细腻光泽、得地得时得向,等等,并进一步归纳出一些具体原则,以整体系统性思想辩证地利用这些原则来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和审美意趣,创造了环境优美、理想的生活环境。
(一)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体现自然之美
《周易.大壮卦》提出:“适形而止”。《史记.贷殖列传》记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渔盐。” 其大义是说,姜太公倡导因地制宜。亦即根据客观存在的环境,采取适于自然的生活方式。
因地制宜,首先是对山形水势的勘察。清代《阳宅十书》指出:“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风水学讲究山形地势,认为只要从大环境观察小环境,便可知道小环境受到的外界制约和影响,诸如水源、气候、物产、地质等。根据这一原则推演,任何一块宅地表现出来的吉凶,都是由大环境所决定的,只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必无后顾之忧。以各地的民居为例,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其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和细部特征也就不同。冬季北方多偏北风,于是西北地区人们挖窑洞而居,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华北地区多以四面高墙围成合院,这种宽敞的庭院可以创造良好的御寒避风场所。夏季东南地区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且台风肆虐,于是人们在山坡台地建造干栏式和穿斗式建筑,以利于防洪、防风、防潮;闽南、粤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团住宅,有圆有方,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客家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城堡式建筑住宅,冬暖夏凉、防震抗风。西南地区苗族常依山面水,悬空而建木结构干栏式吊脚楼,或建在水边,或直接建在斜坡上,这种构造可以防避毒蛇猛兽侵扰;傣族住居因地处偏远的热带地区,住居围护结构轻薄通透,篱笆作为象征性的院墙使住居十分开敞。
其次是对水土涵养的勘察。风水学对地质很讲究,甚至是挑剔的,认为地质决定人的体质,现代科学证明这是合理的。有的风水师在相地时,现场用手研磨、用嘴嚼尝泥土,甚至挖土井察看深层的土质、水质,俯身贴耳聆听地下水的流向及声音,这些看似装神弄鬼,其实不无道理。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学物质,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风水学理论主张勘察水的来龙去脉,辨析水质,掌握水的流量,优化水环境。江西宜春温汤温泉不含硫磺气,水质无色,无味,口感纯正,富含硒、偏硅酸等2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矿物质,具有显著的防癌抑瘤等保健作用,对风湿性关节炎等20多种疾病有显著疗效。近几年,众多老年疾病患者云集温汤,进行康体理疗,生活品质得到改善,这就说明此地风水上佳。观形察势讲究的就是生存生活质量,只有形势完美,内涵纯正,宅地才完美,风水才完美。
中国民居根据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顺应自然,因形造势,以朴素的生态观和最简便的手法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境由心造,相由心生,不同的自然环境与不同的民居相融合,显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和美感。西北地区的窑洞穴地而居,接地气,因而有一种原始生态美,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湘黔滇古建筑组群密集,屋顶坡度陡峻,翼角高翘,雕梁画栋,小型紧凑,自由灵活,给人以精致富丽、清秀灵逸之感;川渝古村民宅既有浪漫奔放的艺术风格,又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北京四合院空间开阔,舒适方便,有包容和美之气象。住居就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文化形态认识过程的一种注解,由于中国民居具有丰富的心理效应和超凡的审美意境,物随心转,情由境生,因而产生出本区域最具本质和代表性的东西,具体表现在生活生产方式、习俗等地域文化上,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以致于各民族和地域都带有了个性和风格,形成了由整体到细部一系列完善、独有的造型语言,纤细、含蓄、柔媚、温和、善良、内向、细腻、朴实、轻盈、浑厚、粗犷、墩实,千差万别,不一而足。这些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集合而成鲜明、纯净的自然和谐之美。
(二)遵循依山傍水原则,体现刚柔之美
中国古代的村落和城镇几乎都是傍水而建,山区更是环山抱水。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山为景之体,水为景之韵,绿为景之容。依山傍水是风水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没有水,人就不能生存,有山有水,就有灵韵。以此看来,河口、海滨、盆地、河阶台地、湖中岛等都是风水宝地。
依山抱水的地势有山环、水抱、朝案有情等具象。所谓山环,指一个地方要三面或四面有山环抱,山环抱之地多是冲积平原,有来自周围山上被雨水冲刷下来的风化土,环抱的山如同一个容器使风化土聚集,而不是向外扩散,土层越来越厚,有利于生活生产。考古发现的原始部落几乎都在河边台地,这与当时的狩猎、捕捞、采摘果实是相契合的。
所谓水抱,就是有河流环抱,环抱的山为冲积平原提供水源,冲积平原形成的动力来源就是河流。现代城市大多靠近水,这是基于水上交通、景观审美、安全感等功能的综合考量。风水中最主要的是水法,所谓水法就是调整建筑物朝向与流水之间的关系,使之处于最佳位置。现代风水中的“水”则泛指一切流动的气场,水口文化就是典型范例。
水口是在某个区域水流进或水流出的地方,一般指出水口。水口是相地的重要内容,古人所谓“入山寻水口”就是指此。《河图》认为“天一生水”,“水从天,其性动,为乾,为阳,故祸福之应最速”。山水本不分离,而水口和龙穴的关系尤为直接,从生态条件看,四周的水越多,资源越丰富,所以,风水先生说:“水主财,门开则财来,户闭则财用不竭”。水口的范围有大有小,水口的概念也是相对的,大水口内有小水口,在水乡泽国、平原地区,它并不是一个恒定的地点。在山区几乎每个村庄都依托一条溪流,每村有每村的水口,古徽州的村落就是如此,其具有典型的水口文化;稍大点的,每县有每县的水口,江南水镇现在都成了旅游风情城镇;再往大了说,每省有每省的水口,几乎都有自己的母亲河,如:山西的汾水、江西的赣江、湖南的湘江、福建的闽江、广东的珠江、辽宁的辽河,等等,在江河平缓处或河流交汇处往往有大型的城市,如重庆、武汉、南京;海洋经济时代,面向大海为上乘风水,沿海地区则容易发展成大型都市,如上海、香港、纽约、伦敦。
所谓朝案有情,就是冲积平原前面有朝山和案山方为大吉,有情就是自然对人的关怀,有情的标志就是环抱冲积平原。朝山指穴前远方高大秀丽之山,如宾主相对,成天然朝拱的形状,主大富贵。刘基说:“点穴先须要识朝,朝山不识术非高。”古人觉得居住环境离不开气,有气才有生命,人就是靠这一口气赖以生存。气的流动必然产生气场,在气场进出的必由之路设置风水局对人很有帮助。正所谓天地人一体,人之心灵与天地灵气相通,只有美好心灵才能和美好风水地同气感应,风水可以改天命而夺神功,地由心造,福由心生,从心理感应的角度来解释,朝案有情应该是有道理的,这就是顺应自然,优化环境。
依山傍水的建筑点缀与当地民族风俗的浸染,可以造化出山水神韵和独特的风情,就有了小环境内轻巧、雅致、婉约的“小桥流水”,当然也有了大区域内恢弘、壮观、恣肆的“秋水长天”。如:昆明在地势上有“三面湖光抱城廓,四面山势锁烟霞”之说,可谓依山抱水之标配。“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这是清代诗人孙髯的天下第一长联《题昆明大观楼》中上联的一部分,主要说的是昆明的山水形胜:东面宛如一匹飞奔的骏马,西面像一只飞舞灵动的大鸟,北面像长蛇一样的蜿蜒曲伏,有背山面水之势,翔龙飞凤之态。昆明的自然环境正契合了风水学的依山傍水原则,既有磅礴大气之局,又显钟灵毓秀之美。
(三)遵循正向适中原则,体现均衡之美
风水的正向适中原则指的是建筑物的选址、方位、布局和结构设计。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方位上的坐北朝南。中国位于北半球,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四季阳光都由南方射入。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光,阳光可以取暖和杀菌,利于人体维生素D合成,增强免疫功能;中原地区冬有西伯利亚寒流,夏有太平洋凉风,因而坐北朝南还可以避北风。二是布局上的适中居中。适中,就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尽可能优化,接近至善至美;适中的另一层意思是居中,要求突出中心,布局整齐。在我国典型的风水景观中,都有一条中轴线,中轴线与地球的经线平行,向南北延伸,其北端最好是横行的山脉,形成丁字型组合,南端最好有宽敞的平地,中轴线的东西两边最好有建筑物簇拥,还有弯曲的河流。建筑及建筑群布局,则应注重地形方整。如:明清时期的帝陵、清代的园林就是按照这个原则修建的。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也是规整式住宅,多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庭院方阔,尺度合宜,花木井然,宁静安详,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
当然,按照前面所述因地制宜原则,也有特例。如:贵州镇远的歪门邪道民居、福建客家围屋、土楼等,随形造势,出现了斜向和不规整的布局,但总体仍脱不了正向适中原则的中正对称理念和天圆地方的窠臼,事实上镇远民居和客家民居都是汉民南迁居住地后,将中原中轴对称式建筑布局与当地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
风水运用最绝的一个城市当属北京。北京是以故宫为中心修建的左右对称的城市建筑群,从大方位上看,北京东、北两个方向背靠燕山山脉,左有太行山山脉,正前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海河水系四通八达;从小区域看,景山、香山、百望山、妙峰山、百花山、雾灵山环京耸峙,永定河环绕京畿,昆明湖、什刹海水系流经故宫,城内有景山似定海神针,稳立正中。《地经景物略》载,明代的北京周围松林丛密,山林带来了丰盛的水源,钓鱼台、金鱼池等多地常年泉涌,而昆明湖和万寿山的地貌朝向,正好形成了风水所说西北向东南的流向,这种朝向与整个中国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江河东流的大势是一致的,北京城作为首都,可谓上风上水,这种选址和构建方式正契合了天人合一、统一和谐的风水观。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古都。西安城南屏秦岭,东近华山,西临太白,北连逶迤延绵的北山,四山亭亭,沃壤广野居中,宜林宜牧,宜粮宜棉,有高山避暑,有风光览胜,自古有“膏腴天府”、“陆海丰饶”之称。北京城和西安古都都秉承了正向适中原则,体现中正均衡之美。
(四)遵循因势利导原则,体现调和之美
在风水理论实践中,勘察和相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认识自然的过程,而基址的选定则是适应自然的过程。在风水理论看来,“人道”应与“天道”一致,即不能违背“天道”行事,更不能仗恃人力同自然对抗。过去迷乱的年代,“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显然是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只有认识、把握和顺应“天道”,并据以巧加运作,通过人力来弥补自然风水之不足,才是“人道”和“王道”,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营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环境,这就是因势利导原则。
因势利导,一是顺气乘势,二是改造风水。先说顺气乘势。风水学的五大要素龙、穴、砂、水、向,其本质是气,寻龙,捉穴,察砂,觅水,定向,其实质在于察寻适于人体的吉气,避开不利于人体的煞气。气是万物的本源,太极即气,一气积而生两仪,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于气,水得之于气,人得之于气,气感而应,万物莫不得于气。因此,有气则生,无气则亡。物物之间存在场,气来自场,如万有引力一样,场气也是万有的。现代科学已初步察证,人体有场气,植物有场气,建筑物有场气,万物之间皆有场气。一幢建筑可能无足轻重,但如果组成建筑群,进而组成群落,就具备了小区的功能;众多村落簇拥一座城市,组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农村与城市都享受了城乡两重风景;再进一步,城市围合而成区域城市群,如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就面临比其它城市多得多的发展机会,在其引领下环渤海、华中等城市群也在勃然兴起。以上围合态势发生改变,场气也就由小到大积聚更大能量,正如宇宙中地球与月亮、太阳系、银河系……稳固守恒,相互烘托,星光熠熠。回到建筑上来,在有生气的地方修建城镇房屋,就是顺乘生气,只有勃勃生气,才能财源滚滚,植物才会欣欣向荣,人类才会健康长寿。
再说改造风水。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周易》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面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革就是改造,只有改造环境,才能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一个村落或城镇都应找到龙脉,找到穴眼之后要把它锁住,这就锁住了此地的命脉。古人深谙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自然的适应也不是机械的、盲目的,在风水不太理想的地方,往往采取一系列补救措施,如:在村落的后龙山、水口山大量种植树木,在水口的位置造宝塔,总之,可通过改河、建桥、筑路、挖塘、围墙等多种方法来引水聚财,植树补基,建塔镇煞,以改变风水地,获得良好的人居环境。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温州,“山如北斗城似锁”,濒临瓯江、楠溪江,周边的山势山形正好是北斗七星的形状。建城之初,设计者充分考虑了地理地势的问题,温州北岸的土比较松软,受沙石的冲刷,地基不稳,因此把城市建到江的南面,面北朝南,这显然违背了坐北朝南的原则,但辩证地看,却是因地制宜的典型案例。当初的设计者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在修建城池的同时,还建了64个泉、5个水塘,用五色五水来调整整个城市结构,从而改变了整个城市的风水。独特的地理风水避免了两次战祸,一是方腊围城46天没有攻下,最后撤兵;二是抗战时期,温州作为一个桥头堡,免除了日军对城市的侵袭。温州城的设计者正是西晋末年著名中国风水学鼻祖、《葬经》的作者郭璞。
还有一个例子是衡阳,衡阳为南岳衡山七十二峰第一峰——回雁峰所在地,地处中国龙脉——南岳衡山之南,位于南中国地理中心。回雁峰就坐落在衡阳市中心,湘江、耒水河、蒸水河交汇于衡阳市城区,故有“三道水口锁大江”之说。石鼓山呈半岛型,列于府治左侧,隔岸望之,形如一弯偃月,有点像温州,也有点像青岛的栈桥。衡阳人在对面建了一个塔,名来雁塔,加之珠晖塔、接龙塔分别锁住了衡阳三个河眼,成为一处绝佳的山水形胜之地,现在是中国最著名的风水城市之一。温州、衡阳的城市构建因循了因势利导原则,体现了风水城市的自然调和之美。
三、风水建筑的景观价值及风水学在旅游规划中的运用
在千百年风水实践中,建筑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凝结着深厚风水文化的重要载体,以牌楼、桥梁、庙宇、宗祠、住宅、坟墓以及皇宫丘陵等众多的景观形式,成为重要旅游资源,可以说,风水文化对现代旅游具有持续的影响力。
(一) 风水村落和城镇具有观赏游憩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是一个自然形态丰富的国家,各地有不同的山水,不同的山水进一步衍生出独特的地域风情和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风水既然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也就赋予了风水地极好的旅游资源禀赋。事实上,古建旅游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积淀深厚的风水文化,并演绎出众多风水事件,从北国到南疆,从山区到平原,从城市到乡村,从达官贵族到乡野凡夫,凡是华夏文化浸染之地、熏染之人、濡染之事,无不浸透着风水文化。
风水文化孕育了许多风水绝佳城市和风景区。上面提到的昆明、衡阳、温州等城市的风水都突出了一个“锁”字,下面的几个城市则因其上佳风水将“千年古都”牢牢锁定了千年。洛阳,位于洛水之北,西依秦岭,东临嵩岳,北靠太行山,南望伏牛山,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因此成就了“十三朝古都”,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也是历史上唯一被称作神都的城市。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山川秀美,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沿和钱塘江流域,《西湖游览志》记载,正德三年郡守杨孟瑛述:“杭州地脉,发自天目,群山飞翥,驻于钱塘。江湖夹挹之间,山停水聚,元气融结 …… 南跨吴山,北兜武林,左带长江,右临湖曲,所以全形势而周脉络,钟灵毓秀于其中。”由于风水独特,南宋偏安一隅竟达152年,几近北宋在开封167年的时间,小朝廷乐于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正如诗人林升所咏叹:“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鼎湖峰是浙江丽水仙都风景名胜区的核心,状如春笋,直刺云天,峰巅苍松翠柏间蓄水成池,四时不竭。相传是轩辕黄帝铸鼎炼丹、跨赤龙升天去的地方。黄帝祠处于苍龙谷中,左有括苍山苍茫如黛,层峦叠嶂;右有步虚峰拱首鼎湖峰,山体逶迤蜿蜒,与号称九曲练溪、十里画廊的好溪环绕而成太极地势;黄帝祠西北一公里之外正对五老峰,峰似笔架,如皇帝南巡天然雕塑群,可谓案山有情。境内百公里内有黄龙峰、芙蓉峰、龙首峰、童子峰、卓锡峰、朱潭山、姑妇岩、舅轿岩、仙榜岩、大肚岩、螺丝岩、仙掌岩、青龙岩、狮子岩、小蓬莱、小赤壁等百余山峰环峙,对鼎湖峰形成拱卫之势,构成峰岩奇绝、山水神秀的风水奇观,是一处融田园风光与人文史迹为一体,以观光、避暑休闲和科普活动为一体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留下著名诗句:“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安徽黟县宏村整个村落山形流水共同构成了一个牛形,村后的山脚线形成牛背;小溪蜿蜒流过村子,经过各家各户门前,如肠如脉;小河形成牛的腹线,河上4座小桥犹如牛的四条腿;村中半月湖是牛胃;村南水口有池塘澄碧如镜;两棵大树恰如牛的两只眼睛。这种风水布局贴近生活和自然,适于安居乐业,游客觉得很有味道。
国有国运,城有城势,风水美必然宜居,宜居必然宜旅。洛阳、南京和杭州莫不是华夏形胜之地,积淀了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留下众多遗址、遗迹、遗存和名人轶事。这些风水文化名城因此具备了极好的观赏游憩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并以无与伦比的奇特性、丰富性或完整性,形成很强的资源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无一例外地成为旅游高地,成为全球游客竞相追逐的旅游热点景区。
(二)风水学在现代旅游规划中的运用
近几年兴起的风水热更是把风水旅游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在休闲旅游大势的推动下,风水理论所蕴含的科学性和审美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古代建筑和附于其上的文化特性,也越来越多地为旅游规划所借用。现代旅游崇尚回归自然,旅游规划则崇尚道法自然,而道家尊崇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正是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根基,体现了东方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崇尚,契合了天人合一理念。如此看来,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与现代旅游及规划对自然环境美的追求是何其相似。
现代旅游休闲度假、康乐健身已成为时尚,人们特别注重旅游环境的安全方便,以及舒适度、幸福度,这与“旅速游慢”的观念正好吻合。可停留、可享受,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旅游规划应遵循天人合一理念,对旅游景区中风水环境进行科学考察,并在此基础上生发创意,挥洒万象,梳理山河,雕琢景观,设计出契合自然、以人为本的旅游产品,进而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自然和谐状态,这是旅游规划的最高境界。对于旅游规划设计,旅游景区保护、低碳生活、土地科学利用、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是重要内容;从景区游客中心、旅游地产别墅选址,到建筑外形和室内装潢,以及风景树的栽植、旅游休憩点设置、旅游路线设计;大至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小至城市公园、街头绿化区块,其不同体量的景观营造,等等,都有一个风水考量的问题。从风水学的角度,旅游区景观布局、建筑的择地与方位、外形设计与内部装饰陈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景区布局追求和谐自然
景区的地理条件直接决定着景观建筑的整体感觉,景观会因不同的背景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景区整体格局、形势和围合结构可以给游客带来心理安全感和舒适感。事实上,旅游景区外部环境就是一个围合空间,自然山水可以围合,人造景观也可以围合,围合能汇聚人气、财气和灵气。基于此,在规划设计中应选择适当场地修地造景,使人与自然、生态与建筑之间尽量保持一种井然有序的和谐,并在考虑景观布局的同时,注意建筑单体的体量、形式与风格设计。旅游区建筑选址一般应枕山、环水、面屏,如不能环山,左有流水(青龙),右有长道(白虎),也为贵地。游客中心、停车场、船舶码头、厕所等一切新增服务性硬件设施要立足长远,布局合理,如:场地要平整坚实;绿化要美观、自然、调和;水域要畅通、清洁;路面铺设材料、色调与环境要搭配;三线入地;游览步道要顺畅,并与景点连接度高;茶室、酒吧等游客休息餐饮设施,尽量建成依山成势、临水而居的景观式旅游建筑区,并可以从建筑内部欣赏旅游景区景观,为此,可在避风遮雨前提下,适当设置露天场所,让游客尽情享受自然阳光和清爽空气,令游客心旷神怡。这一点,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度假区的游客中心做得非常到位,不仅外观与景区协调一致,内部空间与功能也能有机结合,透过超大落地玻璃窗,可将室外远处三塔与近处叠水园林景观尽收眼底,喝茶聊天,远观近瞻,都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山西孝义有一条休闲养生谷,有一个老板在山峪中建了一栋小楼,看上去很不舒服。此房孤悬于半山之上,虽左右两小山耸立,但背山太近,有压抑感;前有百米深沟,虽拦水筑坝,但水气不足,沟南崖为一光秃山梁,看似案山,实则在平地之下,虽有照壁,但实在无法遮挡煞气。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刘伯温说,龙脉要长,穴位开阔,水流要有浩大的汇合,很大的隈曲,护砂要相互对峙,远看像朝拜一样。此处得山而不靠山,有水却深处百米沟底而不得灵气,得气而无朝案之山,乏树,无遮挡,气场回旋不足;其建筑结构左右两风火墙又有二虎争羊之势,于主人大不利。正所谓地不善,苗不盛,宅不吉,人不兴。
2、建筑形制力求返璞归真
景区内的建筑本身就是景观,这是一个原则。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大屋顶为基本特征,透露出细腻且务实的精神,由亭榭、池沼、画舫组成的园林,依山水地势而成的宗教建筑,巧夺天工的雕塑,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传统建筑,或多或少地包含着风水的韵味。如果说建筑与周围景观相融合是景之“神”,那么建筑的个体外形就是景之“形”,二者结合方为形神俱备,这就要求景区建筑的主题构思、空间艺术效果、功能要求、视觉审美要求等与景区的主题形象和周围环境相一致,用人工的力量创造一种自然的和谐,力求生态化和景观化。形与势的建设标准,应在宏观上体现雄伟、开阔的美学整体感,在微观上体现精致、和谐之效,强化自然生态效果,同时还要注重实用功能。首先,无论是大的旅游集散中心、宾馆,还是小的游客中心、出入口,择地建土都要追求原生态,建筑设计应竭力保持并强化其原有区域的景观特性;其次,景区内不得随意引进新建筑,如果非得搞,就应造型景观化,尽量烘托景观环境,色彩、外观都要与环境相适应、相协调,体量大小、材质、造型等都要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使局部小范围的景物、景点融入自然,总的原则是“宜低不宜高,宜土不宜洋,宜隐不宜现,宜绿不宜红”。江西婺源有个大鄣山卧龙谷风景区,在入口处有一个别墅群,或悬空,或临水;或木制,或竹制,或鹅卵石砌成;或吊脚,或马头墙,与当地自然生态与民俗生态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合,较好地契合了上述理念。
3、内部设计寻求舒适调和
天人合一的理念应用于内部设计中就是人性化要求,旅游景观建筑单体的内部设施,应从局部和细微处为游客考虑,力求体现大小适宜、功能合理的人性化色彩,并有较高的生活融入度。如:游客中心的VIP休息室、酒吧、茶室、咖啡厅、餐厅、厕所、购物中心等,应确保室内空间富于生气,建筑构件支撑有力,各个单元连接缜密;内部装修陈设应以充实、洁净、舒适、尺寸合度为佳;注意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尽量消弭噪音污染,保持洁净的地表水和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完善特殊人群的服务项目,增设残疾人座椅、盲道、无障碍设施等。当然,还要注重内部设施和陈设物的景观效果和实用功能。
总之,建筑格局、布局、形制和内部设置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切忌破坏整体景观效果;二是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坚决拆除错乱违和建筑,或者通过“穿衣戴帽”,使周围景观保持一致。(来源:旅游圈)
-
川南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川南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川南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发布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