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刚:约旦看风景——中东风情

2017-12-29 10:33 来源:川南经济网www.chuannane.com 责任编辑:寒江雪
摘要】作者:陈大刚 中东国家的风景有三个核心元素沙漠、阿拉伯、石油。 沙漠是这块陆地的标配。世界沙漠之王撒哈拉与二师兄阿拉伯沙漠都在这里欢聚一堂,如果把俄罗斯除开,这二者占的地盘比欧洲还大。我曾去过的埃及、卡塔尔、阿联酋几个国家,首都与机场都在沙



作者:陈大刚

   中东国家的“风景”有三个核心元素——沙漠、阿拉伯、石油。
  沙漠是这块陆地的标配。世界沙漠之王撒哈拉与二师兄阿拉伯沙漠都在这里欢聚一堂,如果把俄罗斯除开,这二者占的地盘比欧洲还大。我曾去过的埃及、卡塔尔、阿联酋几个国家,首都与机场都在沙漠中安家落户。阿拉伯人是这块陆地上最多的真主信徒——“阿拉伯”一词本就是“沙漠”之意。无论到中东哪个国家,只要一下飞机,就会看到着长袍戴头巾的阿拉伯人。石油是这块陆地上的旗帜,中东国家随便牵一个出来,身上都“嘟嘟嘟”冒石油。要是不“嘟嘟嘟”冒石油,不毛之地的中东估计要排在非洲之前,作为联合国首选的精准扶贫对象。
约旦在中东,所以,它的“风景”也应该长有上述三个元素。







 
   我们的飞机到达约旦首都安曼上空往下一看就是沙漠。之后所到的城市和景点都在沙漠中,亚喀拉是它唯一的海滨城市,但依然一边是碧蓝的红海,一边是沙漠戈壁。
  与沙漠相对应的是缺水。约旦几乎没有河流,每年11月到次年4月虽是雨季,但这个季节只是可能遇到雨,其它时间干脆没有。我们到时正是雨季,但那天上根本就找不出一丝雨的蛛丝马迹,出机场上路之后,车窗外是炎阳下裸露的光秃秃沙丘,房屋、城镇都蜷缩在沙漠中。很怪的是每家每户房顶上都有一个白色罐子。导游介绍说,那是贮水箱,政府每周开箱一次配发水,水都是进口的。发矿泉水时,他语重心长地说,每人一天只有一瓶,喝完之后自己买。没喝完的水不要随便倒掉,一定要浇在旁边的树草上。否则会让当地人心痛。顺便又告诫我们,约旦海水淡化手艺不好,宾馆水龙头里的水不能喝,烧开也不行。他的话很快得到了验证。第一天用餐时,餐馆为每人配了一杯冰水。一性急团友喝完了再要,服务生说,小瓶矿泉水5美金,两公升的大瓶30美金。吓得众人真伸舌头。当晚,与我同房的团友因不习惯喝冷水,就不信邪用自来水烧开泡茶,结果第二天就拉肚子。
  约旦的饮食风俗也与水有关。主食是面饼和馕,菜品几乎是烧烤一统天下,连蔬菜也烤,几乎没有炖呀水煮呀之类。我这些年东南西北走,曾有幸在中国享受了维烤、藏烤、蒙烤,在国外领教了土耳其烤、阿根廷烤、澳洲烤。在作了简单考证后我得出结论,地球上所有民族在找到火之后做的第一道菜就是烧烤——因为这个不费事,架在火上就OK,而那肉里散发出的芬芳,绝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秒杀先前那动物血淋淋的腥味或是变质的腐臭味。这绝对是上苍发给人类的一个特大红包,所以东南西北都会烤。把这发现告诉导游,他一笑,这个适用其他地方,但不适合中东。约旦之所以烧烤,并非是对烧烤食物情有独钟,而是为了节约水。想想也是,炖呀煮呀的,没水还真不行。




 
  约旦是典型的阿拉伯人当家作主的国家,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看到从头到脚包裹在黑色衣衫里的女人,连我们那从中国来留学兼职作导游的小女子,也入乡随俗戴着头巾。男人则着黑色或白色长袍,头戴红色与白色格子头巾或是黑色与白色格子头巾,前者是约旦土著阿拉伯人,后者是巴基勒坦来的阿拉伯人——那巴勒斯坦三番五次同以色列打架,导致许多人唱着“我的家在松花江上……”到约旦投亲靠友,于是就形成了约旦10个人中有7个是巴基勒坦人的特殊国情——二战后中东打架成风,国与国之间打,联手将以色列当死敌打,甚至还跑到五洲四海表演“人肉炸弹”与劫机特技,有的嫌这些都不过瘾,就自己在国内打,难民于是层出不穷,由此创作出了“战乱”代名词的人为 “风景”。
   现在应该说到石油了。可惜上天不公,就不给约旦石油。这就让约旦纠结了。缺水,当然不能唱“你挑水来我浇园”的歌;无石油,也就写不出“工厂的烟囱伸向蓝天”的诗句。于是,这个国土面积只有我们四川四分之一大的蕞尔小国,就成了中东无水无农无工的“三无产品”,没有之一。大家就问,约旦的600多万人怎么脱贫致富奔小康呢?导游说,教育和旅游。
  “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再穷不能穷了教育”,约旦人把这口号落地得非常到位。他们在中东地区首倡教育强国,可着劲地办大学。接待我们的中文导游先后是一男一女,都是中国大西北来的约旦大学留学生。男的介绍,约旦大学除了中国留学生,还有印度和东南亚的,中东国家尤其多。学校最牛的是医学专业,文凭连欧美国家都认账。女导游说,阿拉伯同学热情好友,第一天上课后,一群当地同学就围了过来,七嘴八舌问她需要什么帮助,问她家里都有什么七大姑八大姨,热络得如同发小。学校治安也好,来3年了,就没有听说过有偷盗呀抢劫呀强奸呀什么的,也没有同学的父母卖血或是捡垃圾供他们上大学的动人故事。但因是伊斯兰教国家,不能喝酒,同学之间就不能呼朋唤友,吆三喝四饮酒唱歌——整个国家除了安曼有几家歌厅酒吧外,其他城市都没有。而阿拉伯女性当然就更不能像我家乡酒城泸州那些雄纠纠的女子一样,上了桌子必端着酒杯挨个走一圈。
约旦培养的那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位居世界前十名。但他们自己只用了一小部分,大部分都出口——成群结队到周边沙特、科威特、阿联酋这些石油富国“走亲访友”,顺便就住下来替主人管家理财。沙特这些国家的当地阿拉伯人,大多是游玩达人,同时又普遍患了“上班综合恐惧症”,一走进办公室脑袋就晕,一打开工作卷宗眼前就直冒金星,现在有“雷锋同志”上门做好事,就乐得一边做“诗和远方”的游玩梦。所以,整个阿拉伯国家的白领,几乎都是约旦仔一统江湖。安曼大街上有一道风景,路上“津津乐道”跑着的德国、日本、美国车,不少挂的是沙特这些邻国的车牌,导游说,这些车都是约旦打工仔开回来的。而挂着约旦牌照的好车,大多也是他们买的。这就像极了我们四川的乡场,楼房大多是外出打工者发达了修的,逢年过节到处都能看到东南沿海牌照的车。




  尤其让我惊叹的是,英语在这个国家普及得非常好。宾馆、商场的服务生,旅游景点的个体户,都能说一口上好的英语。在月亮谷大沙漠中游览时,为我们开车的贝都因小伙子张口就是一串英语,整得一吉普车人瞠目结舌,没一人能同他过招,这就让我们这些大中国子民很是自卑。在谈到约旦人的英语时,导游说,约旦曾由英国人统治,国名的英语单词就是Jordan,而美国篮球天皇乔丹的名字也是Jordan,二者都指向同一个意义——“强劲”!约旦以教育作立国,国家管理模式复制英美套路,又率先同以色列在一张桌子上喝咖啡,顺便“喝”出了进口他们的粮食、蔬菜和饮用水。于是乎这个本该哭哭啼啼的“三无产品”贫困户,竟然小康为“中东乐土”——无战乱、无难民、无城市“脏乱差”,也是“三无”。
  旅游是约旦第二大支柱。有一个细节可以证明他们对旅游的高度重视——旅游大巴挂的都是绿色标志牌照。导游讲,旅游车一路通吃,政府不允许军警一干人上旅游车检查生事。在去红海的路上,我们遇到军警在一个检查站拦了10多辆车检查,但两个带枪的兵哥哥走过来看了我们车的牌照后,手一挥就放行。导游得意地说,旅游车停放也不收费。一团友就感慨,这简直就是我们国内军车享受的待遇呀。
  约旦敢用旅游立国,是因为有本钱。这国家要自然有自然,要历史有历史,要人文有人文,东南西北都有菜。比如文物,七八百年的不要拿到这个国家说事,就是上千年的,也只是古物中小兄弟。举个例子,依山而建的首都安曼,山头上就有3000多年前老祖宗阿蒙人建的都城——那城堡远比同期我们商末周初土木板房高大上;山脚下的菜市场边上,很奢侈也很随意地就是一个2000年前的古罗马露天剧场——买菜的大妈们顺便就可以去跳上一曲“套马杆”,再感慨两句“前不见古人,三不见来者”,然后笑眯眯地一手物质文明,一手精神文明提回家……
  政策好,景点丰富,旅游当然就风生水起。在约旦每个景区,我们都会遇到世界各地的人,不过最多的是中国人。导游说约旦旅游业40%是由中国人支撑。这个是他们的前总统候赛因的功劳——1980年代,这老兄首次访问中国时,居然亲自驾机,把中国老大哥感动得必须认这兄弟——不仅旅游,连进出口的40%也是由中国操办。让我感到小骄傲的是,所有景区“中国风”都很浓——摆摊设点的个体户都能用中文说“朋友”“你好”“谢谢”。特别搞笑的是,佩特拉古城一售货摊上,居然摆了一块用中文招揽游客的牌子,上面写着,“我爱中国,接近中国价”。
下篇:风景这边超好





 
  从安曼下飞机,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我们直接就去杰拉什罗马古城。古城坐落在高低起伏的沙漠中,整座古城的规模由数座山丘与山丘之间的开阔地组成,全部是石头建造。当它呼儿嗨哟在中东蓝天下的时候,我们的张骞大爷正风尘朴朴奔走在丝绸之路上。
  在柬埔寨、在希腊、在巴尔干半岛我都曾见识过古城遗址,但没有一个的完整性能与眼前杰拉什相比。古城是大手笔写大文章,一出手就是几层大楼高的哈德里安凯旋门,那是为了迎接罗马本土皇帝哈德里安前来检查指导工作兴建。过凯旋门是杰拉什最庞大的建筑赛马场,那由低到高伸向天空的观众席,可容纳15000人。与赛马场相响应的是椭圆形造型露天剧场,阶梯式石座位能坐上万人,至今还在发挥余热——每年的杰拉什音乐节都在这里举行。穿过圆形露天剧场,是有名的“列柱大街”,中间是大石板铺的宽广大道,步行长廊和商业店铺依次摆开,两旁矗立上百根高大的科林斯式石柱,街上的条石上清晰可见2000年前二轮战车车辙,让人恍然会听到昔日金戈铁马的轰鸣。城市排水系统中心是水神殿,墙面上有七个出水口,与中央的喷水池、街道的排水沟一起,保证了城市水道的畅通。最高大上的是屹立在山顶上的宙斯神庙与月亮神庙,夕阳的光辉映照在那挺拔向天的巨型石柱上,无限苍茫中,让人恍然感受到二位神灵正张开双臂从天而降,忠贞不渝地呵护脚下的城市,信守着一份天人合一的千年沧桑情缘……




 
  可惜的是这一段罗马风流到公元9世纪时销声匿迹,被莽莽黄沙淹没,直到1806年才被德国旅行家欧里赫发现,经过发掘重见天日,所以,杰拉什又有“中东庞贝”的美誉。作为出土的遗迹,古城呈现的大多是断墙残垣、孤旷石柱、废弃于荒草中的巨石与苍然空寂的废墟。让我惊叹的是,它们居然没有半点的自卑、寒碜、伤感、落寞。无论是在正午还是在夕阳下,它们都豪气沛然,壮烈呑吐风云,恢弘傲视天宇。看到古城的第一眼,我首先就想到古罗马凯撒大帝征服欧亚大陆时的豪言壮语“我来,我见,我征服——”同时,它所高扬出的审美气韵,又让我想到李白的豪放诗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时间就是金钱,别小看了这些断墙残垣中的石头,因为贮存了千年时光,所以约旦人就能用它搞旅游卖钱。
  把古城的图片发朋友圈时,好几个人都问我是不是到了意大利罗马。这样的发问是正常的。行走欧洲的时候,我曾多次看到罗马人在许多城市留下的“手稿”——据说,欧洲有90%的城市都有他们的手印。但没想到他们的手也伸得太长了,在埃及与土耳其也有。而杰拉什留下的“手稿”,比意大利本土遗址还完整还庞大。所以,杰拉什就敢自诩为“罗马之外的罗马”。





 
  景区第二个站是佩特拉古城。如果说杰拉什是“外国的月亮”,那么号称“中东玫瑰”的佩特拉就是约旦人自力更生的杰作。
   时间要回溯到2000多年前,当中国的庄子、孟子、墨子、荀子一个个争先恐后报名参加“百家争鸣歌手大奖赛”时,约旦南部沙漠中的一条峡谷迎来了纳巴特人的目光。这个古阿拉伯种族部落,是独步天下的好“石匠”。他们把几公里长的整条峡谷,把峡谷两边顶天立地的峭壁,当作了展示才华确证自我的平台,用铁锤铁钻硬生生在崖壁上“雕刻”出了引水渠、宫殿、方尖石塔、神庙、修道院、祭坛、剧院、街道、墓冢、牲畜房、洗浴室等等,反正该有的全有!又从沙漠地下挖出泉水,引入峡谷中。峡谷与山岩因此得了灵性,莺歌燕舞在中东沙漠上——由于约旦正好处于亚非大陆咽喉要道上,所以这古城佩特拉就成了当年欧亚非三大洲国际贸易途中的“超五星级宾馆”,连我们中国的丝绸到欧洲,也要借它的光留宿。
如果不是身临其境,你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居然会有一座山岩上开凿的城市。它的周边都是浩浩沙漠,入口处仅仅是史前地震留下的岩石裂缝。峡谷幽深莫测,宽敞处大如同篮球场,窄小处仅可通一辆越野车,两边都是陡峭齐天的岩壁,颜色居然全都是玫瑰红——这就是它大号“玫瑰古城”的来历。进入谷中,举目头上一线蓝天,阳光如水柱倾入,向阳的峭壁上就灿若玫瑰开放。这本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自然神秘奇观,而人的力量却掀开了更加神奇的画面——几百个用岩石精细雕刻而成的坟墓,上面都刻有精致的浮雕;可容纳 3000人的竞技场,都从岩石上雕凿出来。尤其是那罗马式宫殿十多米高的六个大圆柱,以一种穿越时空的大气、精致、高雅,张扬出堂堂皇家气派,俨然就是欧洲那些仍在使用的古老殿堂,只是我就没看到一座欧洲殿堂是从山岩中脱颖而出,还具有奢侈的天然玫瑰红。
  纳巴特人建造的佩特拉古城,在我看来如同中东版愚公移山。不过愚公老头只知道用锄头挖山,纳巴特人则是用生命进行了一次行为艺术创作。城在崖壁谷中,但人的灵性之鸟却携着佩特拉的岩石,飞翔在阳光下。英国诗人柏根给这张约旦国家的“名片”如此的掌声,“一座玫瑰红的城市,她的历史有人类历史的一半。”
  佩特拉古城的“玫瑰”,还在约旦的沙漠上扩张。这就是约旦西南部的瓦迪拉姆沙漠。
  上世纪初,英国人劳伦斯面对瓦迪拉姆沙漠发出这样的感叹,“浩大,一望无际,似神殿般的广阔”。不过,瓦迪拉姆沙漠并不是靠“浩大”走红江湖。它的独家神器是色彩。天底下沙漠都是黄的,我在新疆、甘肃、宁夏、内蒙看到的沙漠,与唐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平沙莽莽黄入天”的描写颜色一样,后来在美国、埃及与卡塔尔看到的,也长同一付“金黄色”脸孔。但瓦迪拉姆却装怪,偏要同天下沙漠叫板,它的沙是红的,玫瑰一样红。第一眼看到它时,感觉就是站立在科幻片中的火星地壳上;而那骠悍于红色沙海中的岩壁,瞬间就让我想到了月球地表——它们都很任性地向世人宣告,自己不是地球这个星球上的公民。事实上,瓦迪拉姆的意思就是“月亮谷”,科学家认为这里的地壳是地球上最像月亮的地方;而红色沙漠则被认为是与火星走得最近的“亲戚”,于是那表现火星的科幻片《火星救援》《变形金刚2》,便都来到这广袤无垠的红色沙漠上拍外景。
  走进这样的“异国他乡”,我惊叹于那红沙的玫瑰品质——赤脚入沙的柔软,让人会产生湖水抚触的幻觉。事实上那沙漠乍一看,还真恍若旭光映照的一汪湖水。奇异的是,那“湖水”中又突兀出雄伟险峻的岩石冈峦。触目那些山岩,扑面则有一股原始洪荒的气韵向人扑来——都是风刀的杰作,这些岩石如同出土的青铜器,刻满了震撼人心的象形文字。我以为阿拉伯文字可能就脱胎于这些岩石的线条。这叫天授灵性。那些岩石除了是无字天书,还让我联想到叱咤大漠戈壁的贝都因热血汉子,他们黑脸黑袍,快刀烈马骠悍天地日月,血酒生肉傲对炎阳罡风。哦哟,玫瑰的温柔与岩石的罡硬,居然近在咫尺,相濡以沫。大自然的妙笔如此生花,叫人无语。那些关于沙漠的人为结论,在造化面前也就是小儿搭的积木,上天随便动一下手指,它就土崩瓦解。


 



  沙漠黄昏来得匆匆,向晚的夕阳把金黄、橙橘、酒红一样的色彩,抹染在旷野、骆驼、沙丘、岩石上。岑寂在夕光中的红色沙漠,此时恍若一簇簇潸然泪下的失恋玫瑰,敞篷吉普车吻印在红沙上的悠悠痕辙,如琴弦一样在弹奏天荒地老的忧伤,而远远的那些罡硬山岩,却虚缈为童话中的城堡……天地旷幻神秘叫人疯狂。不知为什么,那我那时想到了《梁祝》的如泣如诉,林妹妹那双哀怨的眼睛,玛丽莲·梦露那梦一样的气息。哦,眼前蚀骨揪心的画面若是让李后主看到,一定会哭得稀里哗啦,写出哀惋缠绵的千古名句……这样的风景有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审美穿透力,将会成为生命中的骨肉,骚动在我们看世界的血液中。
  这一片神秘的沙漠,是行踪不定的阿拉伯羚羊和贝都因人的家园——贝都因人是在沙漠旷野过着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的一个分支,他们大多在那城堡一样的岩壁下搭帐篷栖居。入夜,我们居然也入住那“城堡”下的沙漠帐篷酒店,当了一回贝都因人。在柴火、烤肉、木琴、繁星满天的旷野,身心坠入贝都因人与世隔绝的苍凉忧郁歌声中,似乎自己也要化成一丝悠远的古歌音符音符。
继续向前,沙漠中居然出现了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死海。
  上中学时,我们都学过一篇《死海不死》的科普课文。现在我们就来到了死海边,听它亲自给我们“上课”——许多人悠哉游哉浮在海面上,并且摆出看书的样子发着萌喊同伴拍照。我们团的人也尖叫着躺了上去。导游打趣说,一直躺着飘,哪怕是旱鸭子,也会悠哉游哉飘到百公里对岸的以色列——这样的风景证明,不淹死人的海当然不是死海。







 
  死海其实是一个盐湖,在约旦和以色列交界的沙漠谷地,属两国共有,面积比新加坡还大。湖水含盐量是海水的10多倍,所以人就能在水上悠哉游哉。但也因为含盐太高,鱼虾都无法活,所以又是名符其实的死海。说起来这死海其实很苦逼,立地太低,湖水没有出口,盐便经年累月沉积了下来;死海主要水源是约旦河,但近些年因为上游以色列用水量大,约旦河往往一言不合就断流。蒸发量远远大于来水量,入不敷出地守着一湖盐水吃老本,死海的含盐量想不高都不行。
  我也下水试了,那海水又稠又黏又滑,有如放了过量洗衣粉的水。导游打招呼,湖中不可逞能游泳,千万别让嘴和眼进水。一女团友不小心让海水进了丹凤眼,灼痛得大呼小叫,让老公呵哄了半天,才又秋波荡漾。但奇的是海底淤泥却能让人可着劲往身上脸上涂抹——据说是含有多种美容的矿物质,约旦与以色列都弄了赚钱。于是那湖边就有许多欧洲美女师哥嘻嘻哈哈互相用黑泥往身上涂抹,摇身一变为“非洲黑人……   
  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站在了地球的最低点——海拔负417米,比我们中国最低点吐鲁番盆地还矮150多米。地球上有些风景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比如,要仰视离天最近的阳光,就只有在珠穆琅玛峰上;而要一脚踩在地球蓝色的“肚脐眼”上,就只有在死海边。但与青藏高原缺氧不同,死海氧气一抓一大把。缺氧会导致高原反应,我5年前在珠峰大本营朝圣时,说话必须细声细气,走动如同小脚女人,整个就一娘们样。但氧气多却会产生低原反应醉氧。只是醉氧是个好东西,让人身轻气爽,特别是能够一觉睡到自然醒,直接颠覆展转反侧与不眠之夜。纷繁喧嚣的尘世中能够来上一次烂睡如泥,想想心头都爽。于是就觉得这一汪蓝色的湖水,就如同上帝在演奏完他的经典作品“地球风景交响乐”后,很得意也很搞笑地在琴弦上拉出的一个与民同乐的音符。




   但上面这些都不足以全部表现这一汪湖水的神奇。真正让人瞠目结舌的是,死海居然与著名的“东非大裂谷”血肉相连——在非洲大陆上,地球撕扯开了一道几千公里长的大裂口,从太空上看,“犹如地球表皮上的一条触目惊心大伤痕”,这就是东非大裂谷。大裂谷从赞比西开始,经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一直延伸到约旦河谷,并独出心裁地将死海这一汪湖水作为句号。让人惊叹的是,大裂谷生成时,原本和非洲大陆连成一体的阿拉伯,被硬生生撕裂出去,中间的留下的鸿沟,被印度洋海水抢进来,就成了红海。地球的这一地质运动不只是一种板块结构的改变,值得载入史册就会千古的是,它诞生出了迄今为止这个星球上最为恢宏壮丽的“风景”——人类的摇篮。我们共同的母亲“露西”,就是在东非大裂谷的草原、森林、湖畔生儿育女,她那些穿着开裆裤的儿女们外出打工时,最先到达的“城市”就是以阿拉伯半岛为核心,被地中海、阿拉伯海、红海、里海、黑海簇拥的中东。于是,这块地球上极度缺水的土地就超升为人类最早的改革开放“特区”——古巴比伦王朝在伊拉克,古波斯王朝在伊朗,而以埃及为代表的卓越古歌,则独迈千古,至今还让后人必须洗耳恭听。同样神奇的是,《圣经》所说的“流奶与蜜”的约旦河两岸,还是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发祥的“胎盘”,让千人万人要千里万里胼手胝足磕等身长头。可以说,人类上古文明有大半个屁股是坐在中东。而到了今天,她还以丰富的石油推动现代文明的列车奔向诗和远方……
  天,这是多么壮观又多么让人叹为观止的“风景”呀!可以这样说,当今人类文明构筑的“景区”,都打上了她的胎记,或者说,她就是地球上智慧生物的生命图腾。她所弥盈在天地间的美学意义、哲学意义、生命意义,至今还没有一个文化艺术大师能够用语言、音符、色彩进行完美的诠释——我敢保证,这样的人估计到海枯石烂也产生不出来。人所能做的,就只有感恩约旦,感恩中东,感恩沙漠

相关链接
 
  作者陈大刚,赤水河边古蔺大山中人,就职于四川省泸州市公安局。曾出版《站立天地问》(作家出版社)、《对自己好点》(中国文联出版社)。《笔走大中国》是作者第三部著作,为个性化旅游散文集。也是当今中国第一部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自然风物、历史人文“树碑立传”的旅游散文集。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