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合江,千年的历史,孕育和产生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出现过像王朝闻、凌子风等众多杰出的人物,是块人杰地灵,文化灿烂的沃土。笔架山下,长江岸边,不知多少次被多少文人墨客叙说与歌颂。就在这块特别的黄土地上,退休老人陈文德舞动着手中的金刚钻,以瓷刻艺术的形式为众多的“名人”造像,良好的地域文化熏陶,使他对刻瓷有着非凡的追求与才情。经过几十年的默默探索,作品日臻成熟,成为四川瓷刻第一人。
读帖读画 奠定坚实书画基础
雨水淋湿了整个合江县城,在老街上的一个不显眼的门市前,一位老人正用手中的金刚钻,敲打着面前的磁盘,叮叮当当的金属撞击声,特别地悦耳。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老人的手下也凸现出各种人物花鸟山水来,每当响起悦耳的声响,街坊邻居都会围过来看稀奇,这位老人便是七十多岁的陈文德,此时此刻,他正在用心瓷刻心中的“名人”。
瓷刻作品
陈文德老人系土生土长的合江人,父亲是当地一位教书先生,母亲是一位家庭妇女。母亲去世后,家中排行老大的陈文德就和父亲一起担当起了养家的重任。他的家庭是一个书香世家,家里的藏书、字画很多,特别是明清字画、书帖较多,同时,还有抗战时期流落到川内的齐白石、吴昌硕、徐悲鸿等名人字画,“文革”中,这些东西都成了家中的引火柴,说起这些,陈文德不无遗憾。他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纸笔,读书读画成为全部的儿时生活。也因为买不起钢笔,就用毛笔作业,因而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
1964年高中毕业后的陈文德,为了支持国家三线建设,他告别家乡和亲人,成为一名铁路工人。打隧道,铲路基,在川、贵、湘三地的建设工地上一干就是14年。在当时的所在班组的工人队伍中,数陈文德的文化最高,写标语、办专栏、写吊牌就成了他的份内工作。1978年,陈文德所在的铁路工队转入北京铁路局从事大修工作。在老山沟里呆了多年,突然来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陈文德来说,犹如久困沙漠的人看到了一泓泉水。他还没有安顿下来,就经常花一毛钱的门票,到故宫、劳动人民文化宫去看各类书画展览,走进艺术的海洋,大量吸收艺术的营养。在展览现场,买上一只面包,来一碗盖碗茶就是一整天。陈文德说,北京的8年时间,完全是读了8年的书,对书画艺术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
偶然机会 对瓷刻爱不释手
叶落总要归根。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陈文德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合江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一条消息,有外国元首来中国访问,有关部门专门从上海等地请来瓷刻大师,刻上元首画像以国礼相赠。陈文德心中一激灵,这种用特制的合金工具以刀代笔;通过小锤子在素面白瓷上根据作者的构思与画意,敲打出深浅不同的斑恨,经过染色、修整等程序所产生的这种瓷刻艺术,面临失传,何不利用业余时间试一试。
毛泽东
邓小平
列宁
鲁迅
齐白石
邹凯
合江建工民兵
说干就干,他 先后利用星期天,找来大理石等材料,义务为单位雕刻标示牌,也试着用瓷器做制材来雕刻,但道具始终解决不了,这时陈文德才正真明白古人 “没有金刚钻,怎揽瓷器活”的内涵。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他一有时间,就到县城各五金门市转悠,寻找着梦寐以求的“金刚钻”。先后用合金刀片加工,用钻床上的钻花来打磨等,针对磁盘硬、脆等特点,经过多次试验,终于获得了自己的金刚钻。
陈文德选择的第一个雕刻对象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因为总理在自己心中的分量重,一直也是自己心中的偶像。总理形象好,特征明显,人物个性容易抓着。从起稿、放样、瓷刻、明暗、涂色、补正等,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他不分星夜的敲打,一气就刻了三四个人物雕像作为练手。开始,金属的敲打声十分刺耳,很不习惯,每工作一段时间,要休息一段时间,加之屋内撞击声影响邻居休息,就把工作室搬到街上,让声音扩散出去,以减少对人体的刺激。通过多时的磨合,陈文德在瓷刻艺术上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关注时事 他用瓷刻写“名人”
让陈文德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练手作品,尽然受到朋友和同事的好评,刻完一个就少一个,都成了人家书案上的摆设和装饰品。从此他在瓷刻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一发不可收拾。他先后为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董必武、列宁等中外政治明星刻像,也为鲁迅、巴金、齐白石、徐悲鸿、郭沫若等艺术名人留了影。
陈文德不仅仅关注自己的瓷刻,也关注时事,关注中国的命运,他把瓷刻艺术与时事密切地联系了起来。去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他先后为刻下了胡锦涛总书记与温家宝总理在绵阳握手的伟大时刻,也为战斗在救灾前线的合江建工民兵留下了高大的身影。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泸州帅哥邹凯一举获得三块金牌,作为泸州人的陈文德为之激动和骄傲,到处搜集邹凯照片,为他瓷刻,并在磁盘周围刻上了“2008,灿烂邹凯,体操巨星,泸州骄傲”的字样。同时,他还瓷刻了不少山水、人物或花卉、博古等图案,作为礼品馈赠朋友。
随着岁月的流失,陈文德数十年醉心刻瓷艺术的创作、研究与创新,以传统为师,随日月心摹古代的名人名作,行程数千里,遍访各路名家,他的刻瓷艺术形式多样,艺韵独特,布局合理,有着文人艺术的才情与巧妙,作品刀法雄厚,泼辣而不失拙朴之气,成为了泸州,乃至四川的一门绝技。
面临绝迹 渴望有人传衣钵
瓷刻与古代刻木、刻陶、刻石一样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用坚硬的、镶有金刚石的刻刀在上过釉、已烧好的瓷器表面直接雕刻。多年来,陈文德用自己的金刚钻敲打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陈文德正在工作
瓷刻的制作从毛坯到完成需要经过选瓷、画稿、刀刻、染色等一系列复杂程序,每一步都需严密的构思、独到的慧眼。选瓷看似简单,实际很重要,没有好瓷,再好的构思和功力也难以表现,正如高明的画家需要优良的纸墨一样。而一尊好瓷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画稿是根据所选瓷器形状、大小、色泽、肌理进行构思。选择适合的图案以最充分的激情表现刻瓷的美,更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刀刻是瓷刻最重要的过程,完善的刀功是瓷刻艺术的生命。染色需要丰富的釉染知识和技巧,也传达着艺术家的完美理念。这四个过程紧密结合使瓷刻兼备了画面的艺术美、雕刻的立体造型美、材质的自然肌理美和工艺的装饰美,造就了美轮美奂的艺术品 。
陈文德告诉记者:手工瓷刻是一种传统工艺,是一个激发灵感,提高创作能力的愉悦过程,瓷刻制品因其晶莹高雅而惹人喜爱。既可作室内摆件、挂件和大型屏风装饰点,居室厅堂,也可做成大型活动和家庭亲朋好友各类志庆的纪念盘、纪念板,使之进入寻常百姓家,如果个人书画作品做成瓷刻,则更别致而存之久远。
随着时间的流逝,瓷刻这种传统工艺很少有人涉足,一是因为瓷刻耗时耗力,市场前景有待开发;二是目前看不到明显的效益,现代的年轻人不愿从事此项工作。看着面临失传的手艺,陈文德感到十分忧心。他告诉说:如果劳动、工会等部门组织职业技能培训,自己愿意全力投入瓷刻技能教学,经过示范讲授,使学员动手动脑,一定能收到高效速成的目的,也可以借势助推瓷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他最大的愿望是拥有自己的弟子,瓷刻王朝闻、蒋兆和、凌子风、邹凯、张德高、陈天星等泸州近现代文化艺术名人。我们期待着泸州,乃至四川的瓷刻艺术后继有人。(初旭 文/图)
-
川南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川南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川南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发布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