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城工匠杨尹渝
作者:官国柱
杨尹渝班组通过推动全员执行《精细化操作50条》,促进技术进步,确保了质量的提升:严格按照精细化操作工艺生产,产品过程质量受控,没有废品、没有返修,生产效率高,成本下降;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是安全、进度和成本的保证。因为对质量事故“零容忍”,他们创造了质量“零报废”的“神话”。科技进步是第一生产力,全员的做法、全面的效果、自觉的动力、自发的行为,这是我在工作中坚决贯彻的理念。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因人而异,我的理解便是不断的创新才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川南机械厂特级钳工技师杨尹渝之语
中国工业要腾飞,工匠精神是关键。
中国制造业要跻身世界强国,不能没有中国工匠的向上精神。
中国工匠,精益求精工匠心,精雕细琢匠精神。
中国工匠,敬业守规终恪守,精细坚固无懈击。
他是中国航天集团川南机械厂的特级钳工技师,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就是中国工匠的楷模。
他是航天集团川南机械厂(简称航天科技集团)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他有一颗“匠心”,对质量问题“零容忍”“零报废”。
他掌握着高超的专业技能,拥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他在产业技术领域里引领质量创新,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他为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飞船等200多个型号配套火工品进行装配加工,做出了显著成绩。
他,杨尹渝,中国航天集团川南机械厂的特级钳工技师。
他,杨尹渝,泸州市首届十大“酒城工匠”之一。
他,杨尹渝,就是中国大工匠的楷模!
他,杨尹渝,就是中国大工匠的脊梁!
创新标准 确保产品质量应从小事做起
钳工是机械制造中最古老的金属加工工种。
这是一门全靠操作工匠个人技术悟性和技术掌握的工种。
切削加工、机械装配和修理作业中的手工作业,钳工技术是基础。
又因常在钳工台上用虎钳夹持工件操作而得名。
钳工作业主要包括錾削、锉削、锯切、画线、钻削、铰削、攻丝和套丝(见螺纹加工)、刮削、研磨、矫正、弯曲和铆接等。
杨尹渝,1981年进入川南机械厂,干的就是钳工这古老工种。
操上钳工这行,杨尹渝一干就坚持了35年。
老话讲的:车工紧,钳工松,吊儿郎当学电工。
机械制造业工厂过去沿袭的是这种现象:车工天天都弯腰紧盯着钻头,对车床工作状态的运行,一丝一毫不敢懈怠。电工背着工具箱,满厂串游检查电器线路、机床电器等,十分自由自在。最悠哉游哉的工作,当数钳工了,泡上一缸浓茶,嘴上叼着香烟,坐等机修车间里,有人来叫修机床了才出工,没人叫就闲着,还被厂里尊奉为“大师傅”,要好牛气就有好牛气。
就这钳工“守株待兔”等活儿的牛气,传统了上百年,因称“大师傅”级别,其他工种根本不敢得罪,只得小心翼翼伺候好钳工“大师傅”,至于维修质量好与不好,大家不敢多言语,怕得罪了,以后出问题,难请,脸色也难看。
于是,机械行业很多工厂,就出现了钳工这“一招鲜吃遍厂”的现象。
为此,杨尹渝开始琢磨: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钳工这种状况,技术不分良莠,干活没有好坏,反而将为其解决其他工种问题,成了别个工序工段服侍的特殊对象,这不正常,问题出在哪儿呢?
提出问题不难,找出问题才难,解决问题更难。
杨尹渝,中等身材,俊秀斯文的面庞,两鬓有着些微的斑白,身着一身蓝色工装,神采奕奕,笑容温和可亲,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从容不迫,非常沉稳的气质,显得格外睿智。
正是这种从容,也是这种沉稳,杨尹渝对自己的工厂,身处的车间,尤其是班组团队范围内的钳加工、黏结、装配、冲压等9个工房,进行了认真勘查,发现了一个个钳工工场普遍存在的现象:乱,送来维修的大小机器堆放得七零八落,一片乱糟糟场景;脏,进入工场就在蓬头垢面、油污满地中,连行走都不知往哪里放脚;散,用于维修的工具到处都是,常在维修作业时到处找工具。
问到钳工老师,得到回答:钳工嘛,从以前到现在,都是松松垮垮的。
问同行“为什么不可以改变呢”,回复是:改什么?往哪儿改?
问机械工程师,回话道:钳工特点决定了,无法标准化作业。
“无法标准化作业”——杨尹渝一听,心有所触动:是啊,没有作业标准,又怎么去规范?围绕这个问题,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制造业中,其他工种如车工、焊工、磨床工、刨床工、电工等,都有完整的作业标准规范,而钳工却没有详细的作业标准,有的都比较简单,三言两语,有的还不切实际,类似管理制度之类的,根本谈不上标准化,也就导致无法规范作业。
杨尹渝找到了钳工“无法标准化作业”的问题,这只是往前迈了一步,但如何解决这个“无法标准化作业”,这才是关键。
那一段时间,杨尹渝为解决钳工“无法标准化作业”的问题,日思夜想,成天针对这个关键进行琢磨,并对班组生产工作进行反复寻探,有时近乎于走火入魔了。
“杨老师,”一要好同事关切问,“你家里有什么事啊?”
杨尹渝十分诧愕:“没有哇,你咋这么问?”
“我看你这段时间,不管是上班路上,还是下班路上,你都埋头独自在想什么,好像家里有什么事,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同事说。
杨尹渝“啊”的一声,醒悟了:“家里没事,主要是厂子班组的事。”接着,他讲了钳工“无法标准化作业”的问题。
“嗨!”同事恍然大笑起来,“你呀你呀,真是杨琢磨。”
回到家,热饭热菜已摆桌上了,杨尹渝端起碗欲上口。
“不忙,”女儿阻止道,“爸爸,饭前要洗手……”
“洗啥手哦,老爸饿了。”杨尹渝又端起碗准备吃饭。
女儿拉住杨尹渝,不依不饶:“不行,不行,手都不想洗,不讲卫生,你肯定做不好事。”
“哦。”杨尹渝看着非常坚持要自己洗手的女儿那企盼的眼神。
杨尹渝在慢慢洗手时,若有所思:不讲卫生,你肯定做不好事;这话有道理!洗手这个事虽小,日常生活中也不起眼,但它关乎一个人的健康。钳工因长期随便惯了,形成不良卫生习惯,也就造成操作中随心所欲,是啊,连起码的卫生都没有好习惯,又怎谈得上作业上的规范?
“有了!”杨尹渝茅塞顿开。
女儿有些莫名其妙了,瞪圆大眼问:“啥子有啦?”
“有了就是有了。”杨尹渝高兴说道,“吃饭吃饭。”
杨尹渝想:如何避免这些安全和质量上的问题?杨尹渝意识到,精细的技术操作不能仅凭个人经验,必须得拿出一套精细化的操作标准和规范。
很快,杨尹渝制定的《精细化操作50条》出台了,这个特制的精细化的技术操作标准和规范,在全国企业是首创,解决了钳工“无法标准化作业”的问题。
杨尹渝回想起还没实行《精细化操作50条》以前,总会有一些人出现一些问题。从中分析原因,查找病症,其实也跟制度有关,制度表达不清晰,员工自然对于如何达标理解模糊。《精细化操作50条》,不仅仅包括卫生问题,几乎涵盖安全、质量、制度、成本、规范做了一系列的精细化管理要求。
《精细化操作50条》作为一项硬性制度的实施,不是那么顺顺当当的。
要解决钳工们固有的不良习惯,可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精细化操作50条》从最基本的卫生问题入手,规定卫生问题的验收标准:不能有肉眼看到的油迹,包括油迹的面积都详细到5mm×5mm。
提及这个《精细化操作50条》的创新到实施,杨尹渝说道:“最开始的工作环境,应该与许多工厂一样,卫生问题虽然每个人都会做,但总质量是参差不齐。有的就有情绪抱怨,说找不到事做管洗手,洗手哪个不会嘛。工厂哪里会没有油迹,没有油迹还是工厂吗?说什么的都有。为了解决大家的思想认识问题,我找来日本和德国工厂卫生标准化片子,放给大家看,并反复讲现代化企业卫生与生产质量的关系,大家渐渐明白了,久而久之,大家自觉讲卫生了,班组工场干净,车间环境整洁了,大家也显得精神了。”
对于现场工具的摆放,《精细化操作50条》也精细到角度衡量标准。
最初,大家很不习惯,觉得是多此一举。
杨尹渝耐心向大家讲解:“我们作为航天集团的装配车间,钳工班组,要求比一般制造工厂更要十分严格,精细程度更要十分明确,不容有任何一丝差错。在原有的粗放型工作环境和工作习惯中,随意堆放工具,存留着许多的隐患,如工具碰撞的损坏,四下乱找工具对操作带来的不便,我们就是要通过《精细化操作50条》精细化的管理,帮助大家有序规范置放工具,形或养成良好工作习惯,有利于标准化作业。”
《精细化操作50条》从杨尹渝班组渗透向川南机械厂,实施以后,卫生方面:最大的改善就是大扫除消失了,日常的卫生习惯已经形成常态化,大扫除自然而然也不再需要了;安全方面:可以说,实施了《精细化操作50条》以后,再也没有员工因为手工操作而造成手指断伤了。从装配和钳工这些方面改变着传统操作,为航天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精细化操作50条》带来的是产品质量的提升,日常工作习惯的良好养成。严格按照精细化操作工艺生产,产品过程质量受到控制,没有废品、没有返修,生产效率达到提高,成本相应下降;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是安全、进度和成本的保证。
因此,杨尹渝带领班组创造了质量“零容忍”“零报废”的奇迹。
自杨尹渝班组命名以来,班组安全事故为零,成为工厂班组建设中的一面旗帜。
创新管理 “标准”和“非标”皆是有力助推
管理,是指管理主体组织,完成该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是利用人、财、物、信息和时空等借助管理手段实现目标过程。
管理的意义,在于更有效地开展活动,改善工作,更有效地满足客户需要,提高效果、效率、效益。
在杨尹渝的班组管理中,有“标准”和“非标”之分。
乍一听,杨尹渝这个管理有“标准”和“非标”,十分矛盾。
“标准”和“非标”从理论到现实,往往是“标准”苛求于“非标”,而“非标”更大程度又人性于“标准”。
从而,这就形成了杨尹渝班组管理的两面性和双重性。
硬性,强制性,“标准”是一方面,在生产操作规范标准上,没有任何一丝一毫的松动和移位,即铁面无情,充分体现在执行《精细化操作50条》“标准”的严格要求。
杨尹渝这种硬性“标准”的强制性管理,皆是不近人情。
国内外很多实例说明,在当前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精细化管理作为企业生命力的起码保障,作为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态度,逐渐以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浮上了企业管理的水面,而杨尹渝创新《精细化操作50条》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共祝愿祖国好”,是杨尹渝班组作业现场的醒目标语。
每次晨会的召开,忙碌工作的进行,都在这六个大字下无声地进行着。
多年为航天事业工作的使命,让杨尹渝更加注重班组成员的责任感培养,企业主人翁意识的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自信力的树立。
每天的晨会上,杨尹渝都会面对墙上的“共祝愿祖国好”,向班组成员讲道:“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很快,对于我们为航天事业做工作的,是一种骄傲,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工作的重要性,我们生产产品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清楚,日复一日,循规蹈矩,容易使人麻痹,容易使人陷进熟能生巧的误区。我们的产品特殊性,质量要求很高,要做到零事故、零容忍,没有因熟而自以为生巧,要不厌其烦,要严丝合缝,将班组成员从个人荣誉感提升到团队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这就是共祝愿祖国好深刻含意,这就是共祝愿祖国好对我们的警示。”
实施《精细化操作50条》这无情管理,杨尹渝有自己的三部曲。
一是学习曲,定期考核。要让班组员工认真记住《精细化操作50条》每项条款。这项工作,初初开展,班组全体还十分认真,重复多了,就有生厌情绪,隐藏了一些不良的抵触情绪,就有了“像天天早晨在工厂食堂吃的稀饭馒头,索然无味”之私议。
为此,本来在家吃早餐的杨尹渝,专门到食堂吃了一段时间的早餐,弄得大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尤其是班组的那些年轻人,更是好奇。
“师傅,”一徒弟问,“跟师娘闹矛盾,师娘罢工不做早饭啦?”
另一个徒弟笑道:“杨师傅在家里吃腻了,出来换个口味。”
“嘻嘻嘻……”又一个年轻徒弟说,“老师,这馒头稀饭天天吃,要不了一个星期,你就会冒酸水的。”
杨尹渝看着同桌吃早餐的徒弟们,慢条斯理地说:“我进厂时,没安家,同现在的你们一样,天天早晨在食堂吃馒头稀饭,说实话,时间久了,同你们说的一样,冒酸水,产生抵触。但是,你们大伙想过没有,稀饭馒头天天吃,是索然无味,你也可以改吃面条,吃久了,同样会索然无味。无论你们怎么索然无味,却是人体生命需要的,而且是必需的。我们推行的《精细化操作50条》,是坚持得索然无味,但是我们标准化作业必需的。”
徒弟们一下子醒悟过来,杨师傅同吃“索然无味”早餐的良苦用心。
二是执行曲,严格要求。结合工厂的企业管理,全面推行《精细化操作50条》,并配套落实检查制度,对执行标准化作业好的,奖励;对执行标准化作业不好的,严惩;尽管在执行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纠葛,但大家都知道,一向和善的杨尹渝班长,在执行《精细化操作50条》方面,都是铁面无私,从不讲情面。正是这样的坚持和执着,杨尹渝管理的班组、杨尹渝技能大师工作室才能做到连续14年来安全零事故,取得质量零缺陷的好成绩。
三是创新曲,与时俱进。杨尹渝班组有一个“创新集”,自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以来,累积了厚厚一沓。翻开“创新集”,看到里面详细记录着:班组成员通过自制的工装,把零件固定进行加工,有效避免了加工时的划伤;班组成员在对接体的黏结过程中容易产生许多大小不一的气泡,清除起来非常耗费人工,加工效率很低,班组成员通过多次尝试,终于确定把配好的胶液加温到45℃~50℃时保持3分钟后再使用,这样就能有效减少气泡量75%左右,加工的效率也提高一倍以上。诸如此类班组在技术、管理、安全等方面的集体创新,出了很多成果,已在班组建设中形成了一种风气。
“标准”化管理,是养成班组员工的“严谨、专注、专业、敬业”,作业有章可以量化。
“非标”管理,是无法量化的,却是一种很重要的人性化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是留住人才的首要考量。
“标准”化管理和“非标”管理,看似矛盾,其实是和谐的。
对于新员工来到我们这个集体,杨尹渝肯定会给予额外的关注。
杨尹渝班组常常组织公益活动,引导班组成员的社会责任感。
每到清明节,杨尹渝都会带领班组成员前往烈士陵园扫墓。
杨尹渝带领班组成员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送去温暖。
助学贫困学生,在杨尹渝班组已是常态化了。
对贫困的叙永苗族乡,杨尹渝班组十分关注,他带领全班成员进入苗族乡,十岁左右的孩童在寒风凛冽的初冬,穿着单薄,有的还光着脚,很是感触,不仅送去御寒保暖的衣裤和学习用具,还教育大家要珍惜工作,在工作岗位上更加积极向上,努力进取。
“嘀……”杨尹渝家里的电话响了,这已是半夜十二点过了。
听到杨尹渝出门声响,父母忙起身出门,问接了电话的儿子:“这么晚了,有啥急事?”
杨尹渝穿着衣服,“班里一同事小孩生病了,明天请病假,我去看看。”
“明天去不行吗?”父母关切地说,“这么晚,外面黑灯瞎火的,天又冷。”
“爸妈,你们睡吧。”杨尹渝扣着衣扣,“这个徒弟,脑子很聪明,技术也好,这段时间,受了外面社会影响,思想有些波动,情绪也不稳定,现在生病了,更该马上去看看。”
父母知道儿子工作狂的性格,拦是拦不住的,叮嘱道:“你去吧,路上小心一点,注意安全。”
夜半三更,寒风刺骨,杨尹渝费心叩开水果店买了水果,来到小孩儿生病的徒弟家探望,徒弟全家大为感动。
徒弟父母拉着杨尹渝双手,激动地说,杨师傅,杨班长,感谢您感谢您!
徒弟父亲转过头,严厉地对儿子说:“这么好的师傅,这么好的人,你要跟着他好好干工作。杨师傅,儿子交给你,我们放心。以后工作上有不足,你尽管说他,不要考虑我们是厂里老职工,不好抹开情面。我们支持你的!”
杨尹渝双手握着徒弟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道:“我们对于班组的每个人,都是一视同仁的,都是真心实意关心的。有困难,就像今天这样,及时告知,我们会尽力帮助的。但在工作中,在执行《精细化操作50条》时,要认真,不能打折扣。同社会上的发财事比,我们在厂子里收入是低,但没有我们航天人的付出,国家航天事业就不会有发展,航天国防就不会有如此强大,你说呢?”
“今后,我听你杨班长的,我会安心干好工作的。”徒弟眼眶里闪着热泪。
杨尹渝在不断的摸索和研究中,实施人性化管理,改善班组成员的个人意识,强化了本职工作与国家、民族强大的整体意识,使整个班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工作景象。
2004年以前,冲压操作点伤残情况十分严重。实施《精细化操作50条》之后,伤残情况基本没有再发生,但是安全隐患仍然存在。这个操作点事故频发,有无解决之法,需要集思广益。
荣誉和成功,对于杨尹渝以及他带领的班组来说,并非偶然。
“标准”和“非标”的创新管理,有效推动了班组建设。
创新技术 面向未来做创新科技“工匠”
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可以影响一大批人。
一个企业的发展,其留存的不仅仅是产品,更是其文化之道和为人理念。
这个“文化之道和为人理念”,充分体现着这个企业的“工匠精神”。
现代企业的“工匠精神”,不是一味地故步自封、因循守旧。
创新“工匠技术”,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创新“工匠精神”的要求。
企业个个“工匠”与企业发展融合为“工匠们”整体,形成独有的企业“创新工匠精神”,昭示这个企业创新之路上的生机勃勃。
杨尹渝就是企业技术创新之路上的勇闯领航人。
白净瘦削的杨尹渝,由于自己工作严谨的风格,养成了一种爱思考的良好习惯,平时不多言不多语,老是沉稳于一种“琢磨”状态,由此,所在班组私下里对他有“杨琢磨”之称。
对于“工匠精神”传承的理解,在班组建设会上,杨尹渝向大家说道:“技术钻研传承,需要改变过去的传统意识。我们主要从事钳工活的班组,厂里其他班组都很看重我们,认为我们这是很关键技术的活。其实,这只是一种传统的观念,而现在我们要面临的挑战,多得很。现代制造业的进步很快,有的完全脱离传统钳工修修补补、敲敲打打的范畴了。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接受新的挑战,要有广阔的胸襟,容纳别人的胸怀,能学习更好的工艺技术,弥补自己的短板,你才有技术上的进步,你才有工艺上的创新,你才能做到创新工艺技术的传承,这才是进步时代的现代工匠。”
杨尹渝如此的切身感受,是从工作中深刻体会出来的。
厂里的设备设施,陆续做了更新,进入了半自动化发展时期,如今的川南机械厂面临的是更多人工操作转换为半自动操作,传统钳工手技维修和管理,在一些新技术、新科技的替代下,已开始渐渐退出机械舞台。
一种技术进步的紧迫感,加快班组每个人和整个团队的技术进步,在杨尹渝心中成了首要问题。
2015年,杨尹渝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
从一个小小的班组,飞跃升级为国家工作室。杨尹渝深知,技艺的传承需要学习、积累、提升,在传授的过程,先进技术只有被更多人所掌握,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工匠的技术再好,人为操作的误差无可避免。而数控质量化可以弥补这种失误,走自动化这条道路是最终发展趋势。”杨尹渝提及今后的发展,在班组技术交流会上说道。
杨尹渝对于工作室的技术进步,有自己的一套设想:找寻集齐各种工种的高尖人才,利用工作室这个平台召集人才,将各个工种在实际操作中遭遇到的技术难点,进行整合攻关克难,集体创新,开创智能化导向。
这可触动了班组一些成员,有了各种议论。
“用得着吗?我们就真的不行啦?无用啦?”
“这不是自己找自己的短处吗?”
“过去有难题,我们班组搞技术攻关,不是都可以解决的吗?”
……
为此,杨尹渝反复与大家沟通交流:“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简单的数字从1到300,每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写出来,可实验证明,更多的人会犯一些小错误,而我们的生产,也是反反复复装配几千件,人工操作,难免会出一点差错,但是我们的工作性质要求我们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
“这个道理,我们明白啊!”
“人非圣人,我们这些干活的,哪有不出点小差错的。”
“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我们心里晓得,我们认真干好就行了。”
……
班组员工的认识,或多或少,还有些停留在过去的观念中。
“如何解决和避免这样的人为差错,只有通过高科技,实现全自动化,才有可能保证产品质量。如拧螺帽,要拧这颗螺帽十公斤力,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若人为来拧,多拧一圈、少拧一圈都不好监控。但自动化就不一样了,完全电脑操作,还有数据显示,就能充分保障质量。”杨尹渝耐心做大伙的思想工作,强调说,“尽管我们工厂,我们装配车间,我们班组,还有我们的工作室,目前还没能完全实现自动化,但思想观念要转变过来,认识要提高,要为全面掌握新技术做努力。因为,我们航天产品的特殊性,来不得丁点缺陷。今天你不技术进步,明天就会被先进技术淘汰。”
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为加快班组技术进步,杨尹渝组织开展了系列工作:一是加强航天国防教育,使大家有更清晰的“我是航天人,更是国防人”的高度认识;二是打造全新的团队逆向“不淘汰”观念,消除那种“我干不好换工种”的思想,形成班组全员共同技术进步;三是开展争当好工匠活动,树立“以当好企业工匠为荣,以出劣质产品为耻”的企业主人翁的“工匠精神”。
自此以后,班组形成了学航天知识、钻先进技术、解生产难题的好风气。
杨尹渝班组通过推动全员执行《精细化操作50条》,促进技术进步,确保了质量的提升:严格按照精细化操作工艺生产,产品过程质量受控,没有废品、没有返修,生产效率高,成本下降;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是安全、进度和成本的保证。因为对质量事故“零容忍”,他们创造了质量“零报废”的“神话”。
“杨老师热爱钳工这一行,工作是他的兴趣不是负担,他毫不保留,倾囊相授激励年轻人。”这是同事对杨尹渝的评价。
国家级大师工作室虽然“不大”,却是川南机械厂内的人才孵化器。
近年来,在杨尹渝的建议和倡导下,川南机械厂在工艺技术方面的改造创新,与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专业建立了紧密关系,以请教授进厂上课和组织技工去学校学习商讨的方式,解决了理论问题向实践转化的技术创新难题。
杨尹渝为鼓励新人在工匠技术上的进步,可谓呕心沥血,全力扶持。
这里不断有新人进来,也不断有熟手派出到别的班组。
王成龙是工作室的一名年轻人,很有头脑和思想。杨尹渝慧眼发现,此人有技术潜力,有钻研劲头,便积极鼓励他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并通力指导,帮助他研究发明了《点火药盒蒙布粘贴自动装配机器人》《火工品电起爆器短路件自动绕线机》等创新成果,成为高级技工,企业里的能工巧匠。
为了让班组成员和装配车间更多人成为企业优秀工匠,杨尹渝在工作室办“技术夜校”。陈大志、黄祖银两名农民工通过夜校学习,技术技能飞跃般地提高,获得泸州市农民工钳工技能大赛第一名、四川省钳工技能大赛三等奖,获四川省“明星农民工”称号。
通过“名师带徒”“工作创新”等平台,开展技术攻关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装配运载火箭上分离用的小型固体发动机,杨尹渝工作室参加了火箭用点火药盒成形难关的解决,螺纹攻丝机的设计及应用,火箭用药盒罩底孔加工难关的解决等100多项技术攻关。
自2006年至今,杨尹渝工作室一直处于创新高峰期,平均每年都有100多项创新,而2011年到现在,工作室每年也有几十项创新,创新工作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现在,杨尹渝工作室逐步将工作室打造成为集团公司乃至国家军工行业的技能人才培育基地,成了川南机械厂内名副其实的人才孵化器。
杨尹渝回想当初,从“神一”飞船开始,他就带领着团队承担了飞船火工品大部分的钳工作业。当看到“神七”载人飞船顺利地把航天员成功送入太空,作为神舟系列飞船研制生产的重要参与者,杨尹渝和班组全体成员倍感骄傲与自豪,同时也感到肩上的责任更大。
杨尹渝秉承着精益求精的要求,永不言败的工匠精神,不断创新的执着匠心,打造卓越的产品质量,呼吁匠心制造在更多人更多企业之中传承开来,让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时的热点,更能在一代代企业中传承下去,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
杨尹渝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目前,工作室依托工厂现有火工品研制生产平台,组织开展可视化装配工艺、并行式自动化装配单元、装配过程数据自动采集技术以及结构件激光焊接技术的研究,着力解决制约航天火工品质量可靠性和装配瓶颈问题和难题。积极发挥火工品技能领军人才的优势,通过“名师带徒”“工作创新”等平台,开展技术攻关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促进火工品领域技能型人才建设的升级,培育技术过硬、作风扎实、具备一定管理理念和能力的复合型中青年技能人才,逐步将工作室打造成为集团公司乃至国家军工行业的技能人才培育基地。
来源:《酒城工匠》
-
川南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川南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川南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发布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