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化工高级焊接师游余
作者:韩小玲
“想要学技术,不,应该是想要学习任何东西,做得好,都免不了要吃苦。师傅就严格对我们说过,不吃苦的徒弟不收。可想而知,不付出艰辛,哪里来收获。学技术,师傅可能会告诉你许多他们工作多年而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也只能让你少走弯路。但正确的焊工工匠之路,还是需要自己去走,不然怎么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做电焊这行,吃苦耐劳是基本准则,耐心、仔细、专一、严谨,这些不仅仅是工作上的要求,更是做人的要求。
——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高级焊接技师游余之语
一名杰出的劳动者,用他的敬业勤勉,书写了一首劳动者之歌。
一名杰出的大工匠,毕生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
游余,中国焊接工匠大师。
游余,中国顶尖“钢铁裁缝”。
他始终专注和坚守自己的岗位。
他始终传承和钻研职业的技能。
他,游余,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高级焊接技师。
一名执着热爱自己焊接技术岗位的兵工人。
他用无可挑剔的技能。
书写了焊接工匠大师人生的平凡与不平凡。
他用巧夺天工的双手。
为社会奉献着精湛的焊接工匠大师的人生。
游余焊接工匠大师的焊接技艺。
让人们为之震惊。
为之叹服。
为之激动。
为之点赞。
吃苦耐劳,练就过硬焊接技艺
焊工手中有团火,四季炙热无法躲;
十个焊工九个黑,全身上下全煤灰。
——这是对焊工工作十分形象的写照。
游余,最初人生选择不是这辛苦的焊工。
但游余选择此工种,似乎没得他的选择。
不过,游余所在的企业,却是赫赫有名。
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过去的“二五厂”即兵工厂。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创建于1933年,是原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所属的国家重点保军和具有外贸经营权的综合性化工企业。
无论是过去的“二五信箱兵工厂”,还是现今的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在社会上统称为“泸化厂”,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只要是国防工业战线上的和泸州人,没有不知道的。在过去,泸化厂到处设有“军事禁区”“军工重地”的醒目标志,告知人们不得进入。与此同时,泸州还流传一句话:有女快快长,长大嫁给二五厂。其意是进入该企业不仅无上荣光,而且福利待遇也很不错。
泸化厂,的确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军工企业,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汉阳造”厂一样,为取得战争胜利做出过巨大贡献。
游余是1987年毕业,当时有多种择业方向,但他毫无悬念地坚决选择了泸化厂,与泸化厂的光荣史,有直接关系。
当然,游余的选择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父亲是老泸化厂非常值得自豪的老兵工人,要他进这个有着无上光荣的兵工厂,这也算是“子承父业”,其中也有蕴含着泸化厂老兵工人的一份重托。
游余入厂成为泸化厂一员后,这个在泸化厂长大的后一代,尽管多多少少了解一些这个厂,但经过厂的历史、厂的荣誉、厂的成就等的学习, 自己由衷深感责任使命重于泰山。
选择电焊工这又苦又累的特种技术工种,游余也没得选择,父亲没有给他“安排”做自己干的销售工作,而在父亲“安排”下选择了电焊工,这也是父亲意愿“学点技术”,好在厂里技术方面“后继有人”,用父亲的话讲:销售不缺后来者,技术才缺传承人。
游余进入泸化厂时才16岁,正是初生牛犊。
16岁,花季般的年龄,内心充满了五彩斑斓梦的年龄。
而游余16岁的梦,却因一个新的兵工人,与电焊结缘,用弧光描绘自己作为军工人的电焊工匠人生。
游余不算高大,肤色经过长年高温的炙烤显得有点偏黄,笑起来眉眼间的皱纹眯成一条线;头发约莫两寸长,显然忙于工作,有段时间没去理发了,却一根根像焊条一般精神抖擞地直竖着;常年身穿的是一身泸化厂的蓝色标准工装,或许刚刚从工作岗位离开,身上总是带着电焊工的火星味。
人们往往是干一行厌一行,每每说到自己干的工作,都是怨声载道,甚至怨气十足,大都有“下辈子再不干这活”的感叹。
游余却不是,谈及自己的工作时,脸上流露出大大咧咧的笑容,眼睛里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自豪感和愉快光芒,尤其是那没被电焊弧光熏黑的洁白牙齿,将他从事这个职业的快乐显露无余。
游余的精神状态,那种对电焊工职业的快乐,仿佛是天生的电焊技师。
如果一定要说职业抱怨,游余是有这个资格的,因为,电焊工在工业企业中,可以讲是最累最苦的,而且危险性与其相伴。
焊工的工作往往会使工作服完全湿透,慢性锰中毒主要见于长期吸入锰的烟尘中,临床表现以锥体外系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且有神经行为功能障碍和精神失常。接触锰机会较多者有锰矿开采和冶炼,锰焊条制造,焊接和分割锰合金,以及制造和应用二氧化锰、高锰酸盐和其他锰化合物。
这些有碍电焊工健康的因素,游余从有经验的老父亲那儿早就悉知。
但进厂后从事这份电焊工工作,从第一位师傅工作时那种专注的神情,那种认真的劲头,那种与电焊工作、电焊工具、电焊物件等的职业自然流露出的快乐,为之深受感染,游余消除了对电焊的恐惧心理。
游余遇上了一位很好的师傅刘亮,师傅在业界技术精湛享有盛誉,对徒弟非常严格要求而闻名行业。
“要干好电焊工这个活儿,腕功、蹲功、眼功一项也不能少。”这是师傅给游余上电焊工匠第一堂课时说的第一句话,他至今印象都非常深刻,话语简短,但道出了焊工这行的关键。
当时听到师傅这话,游余尽管知道其中道理,但还是有些云里雾里,对这功那功,仿佛进了少林寺,后来知道了练电焊工功夫与少僧们练功不相上下。
学徒的第一周,师傅要求游余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练习蹲。
每次至少蹲半个小时,每次蹲完下来,游余的腿都一直在发抖,有时候就这样颤颤巍巍地去食堂吃饭,食堂师傅见到游余,都会调侃几句:“今天又被师傅蹲了呀,怎么样,这功不好练吧?”
还没从练蹲功的劳顿中恢复,练腕功又来了。
这个时候,游余才真正开始体会到“练电焊工功夫与少僧们练功不相上下”的艰苦了。一手持焊枪,另一手拿焊罩,两腕不能放松,但又不能过紧,又是在焊场蹲着,两三个小时练下来,那双手的两腕酸痛得好像要掉下来了一样。
腕功练得告一段落,练眼功又接了上来。
酷暑热气,蒸得人本身就难受了,两眼要紧盯目标,时时刻刻要求瞪大、聚焦、专注,不能有丝毫的闪烁,额上的汗水直往下流,在眼眶形成了水帘,也不能去擦,还要保持对目标紧盯状态,绝不可以分心。
练蹲功,全身酸痛,尤其是腰椎酸痛得难受;练腕功,双手的臂和腕,完全不像是自己的了;练眼功,眼睛火冒金星,瞳仁肿痛。这是决定技术关键的电焊工“三部曲”——蹲功、腕功、眼功。
这“三功”练下来,游余好似脱了几层皮。
更苦更累的综合练习又来了。
“你把三功练完了,最后看你三功的真火候了。”刘亮师傅交代,“把这根焊条烧完,中途不能断烧。”
游余一看,情不自禁:“啊?”
那是一根两米长的焊条,重达十多斤,让游余悬空拿着,一直烧完,才能放下。而一根焊条彻底烧完,最短都要接近二十分钟。
关键又逢夏日三伏天,那阳光的炎热和焊条的高温,可想而知了。
那个时候,我真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心里都开始想骂人啦,可还是得坚持。——游余心里是这么想的。
师傅在旁边板着脸,看着端着铝焊条满头大汗的游余,问:“是不是在心里骂我啊?骂我也不要紧,还是得按照规矩来,该端多久就端多久。”
游余一声不吭,心里暗藏着一股狠劲。
为了学好焊工技术,游余在师傅那儿认真学习实际操作技术,自己还源源不断地吸收所有相关的电焊工知识,从理论到实践,比别人耗费了更多的时间。别的同事下班之后,收拾完工具便赶回家,而他常常在厂里工段上自己苦练,拿着焊枪、焊丝,找来废料,一遍遍地焊,一遍遍地练,边干边琢磨,很晚才回家。
基础的扎实是技术提升的踏脚石——游余学艺时一直是这么想的。
不到两年的学徒时间,游余靠着坚持不懈的努力,电焊工焊接技术学得非常扎实,成了电焊工匠学徒中技术过硬的新秀。
但按照厂里和技术规定及规范要求:学徒期未满不准上生产线。
一心想将自己的焊接技术掌握应用于生产检验的游余,几次申请要上生产线,厂里领导多次按规定驳回,最终在他的不放弃下,对他进行单例考核,焊接技术样样合格,完全符合上生产线的要求,厂里领导破格同意他提前上岗。
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功进入生产线,成为一名正式的电焊工。
“想要学技术,不,应该是想要学习任何东西,做得好,都免不了要吃苦。师傅就严格对我们说过,不吃苦的徒弟不收。可想而知,不付出艰辛,哪里来收获。学技术,师傅可能会告诉你许多他们工作多年而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也只能让你少走弯路。但正确的焊工工匠之路,还是需要自己去走,不然怎么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是游余学艺正式上岗后的感叹。
在游余看来,将一门技术坚守到底,吃苦耐劳是基本准则。
与时俱进,不断自学成就焊工专家
文学家们,常常给了焊工一些美赞:
钢铁裁缝,为钢铁剪裁缝制出了美丽霓裳。
一双灵手,巧夺天工。
炫耀的五彩弧光,将工厂映得生机勃勃。
………
在游余的心里,焊工这活,没有文学家们描写的这么浪漫。
游余对焊工之工作,心想的就十六个字、四个词:技术过硬,程序操作,严格规范,不出事故。
焊接常发生事故有:由焊接火焰或烛件引起的烧伤、烫伤事故;焊接过程中发生的触电事故及高空坠落事故;焊工在作业中会引起血液、眼、皮肤、肺部等发生病变;焊接中焊工常受到的辐射危害有强光、红外线、紫外线等;焊接中的电子束产生的X射线,会影响焊工的身体健康;焊接过程中,由于高温使金属的焊接部位、焊条、污垢、油漆等蒸发或燃烧,形成烟雾状蒸气粉尘,引起中毒;焊接中产生的高频电磁场会使人头晕疲乏。
游余学成后经过实际生产操作,深刻体会到:焊接作业的危害,并非不可避免。只要每位焊工在作业中都严格遵守焊割作业安全规程,这些危害都可以得到预防。
初级焊工,经常会得电光性眼炎。
一提到“焊接”这个词,很多人都会联想起头顶厚重的反光面具,伴随着金属之间一阵“嗞嗞”的融合音,汗流浃背的电焊工师傅正迎接着一道道电光石火的冲击。焊枪欢快地喷吐着耀眼的光芒,防护罩的背后,闪动着一个身影,只见穿着防护服的游余正手持焊枪在厂区里紧张地忙碌着。
半蹲在地上的游余手中的焊枪轻轻一点,眼前“刺”的一声飞起一片璀璨的焊花,弧光耀眼。眨眼间,焊点变红,焊条融化,两个断面慢慢被“缝合”起来,铁锈般的焊面上焊点均匀而平滑。
放下手里的焊枪,游余蓝色工装服的袖子上都是米粒般大小的洞。他挽起袖子,大大小小的伤疤散落在手臂皮肤上,黝黑的手背上,焊疤星星点点。
“做电焊这行,焊疤已经是家常便饭,早已不在意了。”游余说。
如今进入原泸化厂现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已经快30年的游余,从学徒成为老师,热爱焊工这行之心,却从来没有改变,而且与日俱增,没有丝毫“干一行厌一行”之惑。
从一个稚嫩学徒到技术精湛的师傅,游余自始至终做了不断提高自己焊接工艺技术方面的事。
游余给自己敲警钟:技术这活,不能有半点满足,半点自傲;提高技术,永无止境,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上进。
这个警钟长鸣,在一次技术外援中得以体现了出来。
2001年,国家重点工程——三峡工程永久闸门油箱内部管线的焊接遭遇难题,游余作为专业技术指导焊接师,被派往参加此次难题的攻关克难。
平常在厂里做焊接活,环境、场地、条件,非常熟悉,干起来得心应手。
面对三峡这么举世瞩目的巨大工程,游余是新姑娘上轿——头一次。而且,环境、场地、条件等,都是陌生的,所需焊接处又是一个关键部位。永久闸门油箱内部管线,承担着重大技术责任。试想:船只通过闸门,油箱内部管线出了问题,导致闸门不能正常开启,船只搁浅,航道堵塞,那将造成多坏的影响,那将产生多大的经济损失。
想到这些,脸上始终挂着笑容的游余,心里忐忑,身冒冷汗。
三峡的美景,游余没心思看;神女峰的浪漫,游余索然无味。
“游老师,”工程现场服务人员常常叩门喊,“开饭了,开饭了。”
“知道了。”游余应声,却仍是聚精会神地伏在图纸上。
负责人时常对游余做工作:“游老师,两只眼睛又熬红了,昨夜又没睡吧?又挑灯夜战啦?是啊,这事指挥部急,大家都急,不解决好,就拖了整个三峡工程进度。不过,欲速则不达,技术上有些事,是急不来的。游老师,你要注意休息,不要累垮了,我们还指望你解决问题呢!”
在研究分析会上,游余提出了看法:“三峡工程,要做到焊接质量保证的永久性,我认为,闸门油箱内部管线焊接时,板间应留有适量的缝隙;焊接前,必须清除板材焊接部位及周围的氧化层和铁锈。如果是分层焊,每焊完一层,必须用钢丝刷刷净焊层,进行检查,有无夹渣、气孔、咬边等现象。如果有,可用气动工具等挖去后补焊,然后再焊……”
游余去时,针对要解决永久闸门油箱内部管线焊接的关键,结合自己焊接工艺技术,做了充分的备案功课。他到了三峡工程现场,马不停蹄地对永久闸门进行了认真考察,对油箱内部管线进行了仔细分析,结合要解决的问题难点,提出了焊接技术方案,会同专家研究,获得一致认可通过。
最后,按照游余提出并设计的《三峡工程永久闸门油箱内部管线焊接技术方案》,并在他带领焊接团队操作下,成功解决了焊接方面的问题,使三峡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现今,每当看到船只“呜……”地鸣号顺利通过三峡大坝闸门,游余就会为泸化人、兵工人而油然升起一种自豪感!
通过这次三峡工程的成功技术外援,游余更深刻认识到:焊接技术要提高,必须多学与焊接相关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积极创新工艺技术,才能更好适应生产的需求,才能做好现代“钢铁裁缝”。
游余正是按此认识大量级地充电,在焊接工艺术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
2003年在焊接碱业公司的钛反应锅时,游余首次采用氩弧焊进行焊补成功,为公司填补了一项焊接技术空白。
2004年,遭遇黄铜钝感机制造所遭遇的难题,游余苦思冥想,经过摸索和反复试验用氩弧焊焊接成功,将难题化解,并将氩弧焊推广运用到多种有色金属的焊接工作中。
2007年,在泸州北方研发中心乙基纤维的关重设备——醚化釜的修补过程中,游余在多年工作的实践和专业知识的指导下,采用了更适宜的非母体合金材料和特殊的焊接工艺进行焊补,一次成功,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0余万元,为此专门撰写了一篇《超低碳不锈钢容器的焊补》论文。
2012年,在制造军品发射药的关键设备——成球器中,游余通过采用性能类似的国产GF-308焊条代替进口焊条应用到以后成球器焊接制造中,一次性满足焊接要求,设备的直径偏差控制在3毫米。
在游余的带动与技术推广下,公司积极倡导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的工匠精神,使公司的焊接制造水平不断得到提升,非标设备的外观质量持续得到改进,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飞扬的焊花是游余辛勤的见证。
蓝色的弧光点缀游余的焊工生涯。
用手中的焊枪浇开了一朵朵鲜艳的生命之花,美丽也因此在焊花中绽放。
在多数人眼里,电焊工的工作很难把它和“高大上”的词联系起来。
从建筑到桥梁、从国之利器到遨游宇宙,从冷兵器到热兵器,是泸州北方化学有限公司的高级焊工技师游余,是这些时代背后的他们默默无闻,却举足轻重,这就是了不起的“工匠精神”。
宝剑之锋,是从磨砺而出;梅花之香,是自苦寒而来。
游余现任四川省职工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从事手工电弧焊、气焊、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埋弧自动焊等技术攻关和培训工作。
游余成了中国兵器工业“关键技能带头人”。
游余获得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游余获得中央企业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厚德载物,仁心大道传授技艺
《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国语·晋语六》: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福而服者众,必自伤也。厚德载物,雅量容人。
游余焊接技术,已是国家级大师,但不倨不傲,为人十分亲和。
只要见到熟人,游余总是那么谦恭地点头招呼,别人招呼,他都是回报那真诚而有亲切感的微笑。
在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游余是出了名的“老好人”。
“老好人”游余的“老好”仁心,主要体现在带弟子方面,自他有徒弟以来,从没“骂”过徒弟。
游余进入公司已经快30年了,从学徒成为老师,带了不少徒弟,有的徒弟也成了师傅,他有了徒孙辈,但他对待徒弟及徒孙的耐心和对焊接技术的认真劲,从来没有改变。
在公司举办的“怎么带好徒弟,如何传授好技术”交流会上,他介绍了经验:
“我现在也带徒弟,可能是我温和性格使然,我几乎没有骂过我的徒弟,对待他们,我肯定是有问必答,耐心教导。徒弟要跟你学技术,他心里对师傅,本身就有敬畏之心,若师徒上相互不交融和谐,形成高低势态之分,那徒弟能全身心投到学技上吗?还有,当老师的动不动由于徒弟操作出了错,你就骂他,就能把技术骂给徒弟了?”
参与交流会的一个徒弟不由自主开心地插话:“我们游师傅,对我们非常好,从来不骂我们,我们向他咨询的问题,游师傅侃侃而谈,详细地教导我们在工作技术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为有这样的师傅而荣幸。”
“干电焊活,做电焊工,又苦又累,要求又高,能学,能坚持下来,就很不容易了。很多学徒来了一段时间,就不想继续干下去。”游余感叹道,“电焊这活,在我们厂子不可能没有,有这工种,就得有人来做,我们这些师傅,就得为厂子培养电焊人才。我做了电焊工大半辈子,怀着热爱,凭着艰辛,这些孩子就像当初的我,我肯定给予他们最大的耐心开导,不过孩子们都还挺听我的话,现在踏踏实实地做,开开心心地干,其乐融融,做好活。”
交流会主持人接过话说:“游师傅这种仁厚心态对待徒弟,帮助徒弟提高技术,先做好徒弟思想工作,搞好师徒关系,起到让徒弟热爱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每个师傅学习的。”
“不过,”游余喝了两口茶,笑眯眯地说,“我没骂过徒弟,不一定就不讲原则地包容徒弟。对徒弟学技术,学好技术,那个必须严格要求,必须严格认真,不能有半点马虎,否则,带不出好弟子。从古到今,严师才能出高徒。”
游余身旁一位他的徒弟对师傅讲所的话,非常赞同地点头。
因为,这个徒弟就有游余“严师出高徒”的经历。
成为技术带头人的游余,并没有止步不前,学无止境。
“师傅,”那徒弟问游余,“我都焊了三十多道了,你看看,焊的焊口、焊缝,过得去了吧?”
游余没吭声,从衣服口袋掏出放大镜,缓慢地蹲下去,用放大镜认真检查焊口,用手仔细地摸摸焊缝,再用检查锤时轻时重地敲敲,然后匍匐下去将耳贴在焊接工件听了听,直起身,拍拍徒弟肩,笑眯眯地轻言细语道:“重焊吧,再来五遍。”
“啊?”那徒弟两目瞪圆得核桃般那么大。
“你自己再认真检查检查。”游余将检查锤递给那徒弟,笑眯眯地走了。
游余走后,尽管那徒弟心里有些不情愿,但仍是按师傅交代的,对自己的焊接工件做了认真检查,当他按师傅那样时而轻轻时而重重地敲敲焊口焊缝,匍匐下去将贴耳仔细听了又听,发现非常微弱的“嗞嗞”响声,焊接专业技术不高到境界,是听不出来的。
“老师就是老师!”那徒弟独自发叹,从心底里敬佩师傅游余。
直到那徒弟焊接过了关,事后,游余向那徒弟笑眯眯地循循善诱地说道:“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第一反应往往是瑞士、德国、日本的制造业。就拿端士说,不超毫秒的钟表匠,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那些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而经这些工匠之手制造出来的产品,也无一例外地打上了隐形的高品质标签。我们中国制造产品,为什么时有问题出现,就是我们做事缺少持续认真。只要认真,哪国工匠都可造出好产品。”
那徒弟明白了师傅游余对自己严格要求的良苦用心。
游余仍是笑眯眯地向那徒弟说:“耐心、专注、坚持,是一个工匠必须具备的。真正的工匠,在专业上绝对不能有‘大概可以了’的意识。中国制造要大量地走出国门,中国工匠技术进步很重要。你学扎实了焊接技术,你这一辈子都受用,就会有出息。”
之所以游余有如此的执着工匠传授徒弟,跟“贤内助”的理解和支持有关。
提及家人对此持什么态度,游余会心一笑。
“我妻子跟我一个厂,早年参加中国兵器工业技能大赛,我从1995年开始参加,几乎年年得奖,2003年的时候,起了退意,不想参加这类比赛,想将这些提高技术和荣誉机会让给同事们,想安心带好徒弟参赛……”游余说。
“老游,”妻子却问,“你是不是感到船到码头车到站啦?”
游余摇摇头,“我绝没有这种想法,我只是想将这些提高技术和荣誉的机会,让给同事们。”
妻子说:“这个想法没得错。但是,你想过没有,现在这年代,发展很快,年轻人一个个都鬼灵精怪的,你不抓住提高机会,技术上赶在年轻人前面,你怎么带徒弟?”
“嘿,有道理,有道理。”游余感激地看着妻子。
妻子是原泸化厂职工,也是老兵工人后代,同丈夫一样,对原泸化厂现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很有感情,也深明大义:“荣誉这东西,不能当饭吃,但技术荣誉是一把尺子,可以量出一个技术工匠的成就,也好多为泸化厂带出一批好工匠。”
“你……”游余夸道,“你真是一个好贤内助!”
游余成为企业和行业技术带头人后,没有止步不前,立下了自己再学习再冲技术高峰和全心培养徒弟的新方向,有了两个方面的忙碌。
第一个方面:学习再学习,创新再创新。
游余家住原泸化厂宿舍,属于工矿企业宿舍大院,面积不大,也很拥挤。他与妻子商量,为汲取更多知识,需购大量焊接相关方面的专业技术书籍,在不大的空间腾出一块“知识领地”——放置书架,从并不富裕的家庭生活开支中节省出钱来购买书籍和学习用具,把家里搞成了一个焊接知识图书室。
邻居一个老兵工人拍拍游余的肩,玩笑道:“你把家整成图书馆了,我们串门脚都放不下了。”
“游师傅,”车间同事笑道,“你的家成了我们焊接技术充电站啦。”
有了家里这个“焊接技术充电站”,游余“充电”焊接技术更忙碌了,几乎把所有工余时间都投入到了“充电站”,结果是公司的创新成果中,也总会有游余这位焊接大师的名字。
第二个方面:全心带徒弟,传承焊接术。
在带徒传技方面,游余有两个很大的转变,进行了创新型带徒。
一是变被动为主动:游余变过去徒弟被动请教为主动问教。一般师傅带徒弟,都是徒弟遇上学习和操作技术难题了,才被动找师傅求教,似乎师傅才有身价而受到了尊重。游余一改这种传统世俗之风,自己放下焊接大师架子,主动向徒弟问以施教并传承技术,受到徒弟们的拥戴。
二是变冷问为热问:游余改变了过去只在焊接技术方面的单一传授,而现在由于自己充实了相关焊接知识,拓展了焊接知识视野,转变了焊接技术思路,因此在传承焊接技术与徒弟交流话题多了起来,生动了起来,围绕焊接技术,海阔天空,生动活跃,将冷冰冰的焊接技术交流热了起来,徒弟们非常喜欢。
三是变粗传为精传:游余改变了过去粗放型传承技艺为精传,即对每个徒弟焊接技术、焊接特色、焊接手法等进行量身定制传承方案,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因人而异的传教,针对性地提高所带徒弟个人的焊接技术及特色含量,使一个个徒弟有了成材的方向。
游余这一套“变被动为主动”“变冷传为热传”及“变粗传为精传”创新传授焊接技术的带徒方法,成绩斐然:最近几年,游余没有再参加技能大赛,培养推选了好几个徒弟参加比赛,他们很争气,都拿了大奖。
问及游余对于此次入选泸州市首届“酒城工匠”之一感受,他十分谦虚地摆摆手说:“当初我没打算申报,我在焊接技术方面,还需要更多的学习和进取。”
说到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工匠精神”,游余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自从提出‘大国工匠’精神以来,不仅仅是在社会上引起共鸣和反响,产品质量开始提高,观念开始转变,在我们厂里都有很明显的表现,大家干活更加仔细严谨,对于每一项细节都力争做到最好。”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在各产业急需回归工匠精神的同时,社会各行业也急需工匠大师。
游余,这位鼎鼎有名的焊接工匠大师,仍在奋斗的路上。
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所属的国家重点保军和具有自营外贸经营权的综合性大型化工企业。1933年始建于河南巩县,1938年迁建于四川泸州高坝。在80余年的风雨征程中,公司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1年,公司成功地进行了公司制改造。公司秉承“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创建一流”的理念,以优质的产品和优良的服务赢得国内外用户赞誉,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公司获得全国“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全国安康杯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模范职工之家”;四川省“工业企业最大规模一百强企业”“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园林式单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现场管理五星级企业”;泸州市“十佳营销企业”等荣誉称号。(来源:《酒城工匠》)
-
川南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川南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川南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发布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