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刘天福生前留影)
初旭 文/图
坎坷人生成大业
1922年8月,刘天福出生于泸州市区的老营沟头(现国窖广场),父亲刘正云、母亲刘李氏均是普通市民,母亲在家操持家务,父亲四处带人办宴席,当厨工,维持着一家的生计。刘天福6岁那年,母亲撒手人间,留下丈夫刘正云及刘天福、刘天禄父子三人。刘正云又当爹,又当妈,拉扯着刘天福兄弟俩艰难地生活。苦难的人生教会了刘天福怎样做人处世。父亲外出帮人,刘天福就带着年幼的弟弟捡煤炭、拾垃圾、煮饭、做菜,成为操持家务的一把好手。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刘天福13岁那年,积劳成疾的父亲又一病不起,丢下年幼的兄弟俩“走”了。从此,刘天福兄弟俩成为孤儿,流落街头。为了带好弟弟,12岁的刘天福便跟着叔爷刘天明干起了洗碗抹碟、煮饭弄菜的行当。为了尽快将手艺学到手,刘天福总是早出班晚收班。当其他师兄弟都进入梦乡的时候,他还在看师傅切菜、炒菜,闲下来的日子,他便用双手在两腿上练习刀法,模仿老师的一招一式......
经过三年的寒来暑往,刘天福终于掌握了烹饪的技术和要领。他告别叔爷,独自谋生,成为泸州蓝田坝泸田的主厨,后来又来到泸州有名的北方馆、三六九餐厅等店任主厨。做了不到两年功夫,泸州城内四处在拉丁派款,刘天福为了躲“壮丁”,便流浪到重庆凯哥归,正式拜重庆名厨刘焕云为师。由于在那里做工不给工钱,刘天福一气之下,只身到上海,在上海滩的锦江饭店任厨师。那时,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很快上海沦陷,刘天福只得回到大后方的四川老家,辗转于成都、重庆、泸州三地,在烹饪路上寻找着、探索者......历经磨难,刘天福慢慢地练就了一手烹饪绝技,成为川内为数不多的名厨。
他为领袖掌厨灶
刘天福虽有高超的烹饪技艺,但始终郁郁不得志。直到新中国诞生以后,泸州市人民政府成立,他被推选为泸州餐厨业工会主席,并兼管政府机关餐厅。在那里,他既是管理员,也是服务员,各项工作搞得有条不紊,成为市政府后勤部门的“样板”。1955年,穷孩子出身的刘天福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学习的信心更足了,工作的劲头更大了。泸州、宜宾“合并”后,泸州市党政机关全部迁往宜宾地区。后来,经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第二书记李大章点名,把刘天福“要”到了成都,让刘当上了成都外宾食堂的主厨。1959年,刘又调至西南局膳食科任主厨、伙食管理员,管理下属6个食堂。这一干就是5年多,其间刘天福有幸为不少党和国家领导人掌勺做饭。谈起那段光荣的日子,刘天福老人总是神采奕奕。
1953年,毛泽东主席到西南视察,住在金牛坝宾馆(现金牛宾馆)。不久,毛主席来厨房看望大家,要刘天福等人与握手,因为大家都在忙炊事,满手油污,大家都不好意思伸出手来......
一天晚饭后,毛主席邀请刘天福等后勤同志合影,和自己的领袖站在一起,大家都笑得格外灿烂,可惜这张珍贵的照片在文革中遗失了......
周恩来总理两次来西南局,都由刘天福掌厨。其中有一次是西哈努赤克亲王到成都访问,由周恩来和陈毅陪同。周恩来一到西南局,就跑到食堂打听:“刘天福在不在?”这天,正好刘天福到凉山州的茂汶县拉苹果去了,回来后,听厨工们说周总理问起自己,刘天福心里特别激动。
来西南局最多的是邓小平同志。小平同志有个习惯,每次开饭前,总是要到厨房走一趟,东瞧瞧,西看看,遇到人,不论你是官,还是兵,他都会点头微笑。
其次恐怕要数贺龙元帅了。贺龙元帅总是留着一撮一字胡须,喜欢穿马靴。贺龙元帅喜欢钓鱼,每次都把刘天福带上,贺龙元帅钓到鱼,刘天福就用钢炭火来做火锅鱼。
在西南局期间,当刘少奇、朱德、彭德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时,刘天福就会亲自下厨,根据领导人的饮食习惯,烹饪出可口的饭菜。
上世纪60年代中朝,西南局撤销,刘天福调回泸州,成为泸州市政府第二招待所所长,继后又调到纳溪泸天化外宾招待所当所长,专门为外宾掌勺主厨。每次有外宾入住,刘天福就带上翻译人员与外宾交流,了解其饮食习惯。与外宾打交道,对没有读过多少书的刘天福来说,比登天还难 ,他克服重重困难,利用工作之余学外语。几年下来,他不仅掌握了许多英语单词,还会说些英语短句,还掌握了适合多个国家客人餐饮的饭菜烹饪。这期间,先后有美国、英国、荷兰、越南、阿尔巴尼亚等国的专家和客人品尝过刘天福主厨的筵席,他们都竖起大拇指对刘师傅连声说“ok”。
1976年,刘天福再次调动工作,来到泸天化四0四任后勤主任。上世纪80年代初,年满6旬的刘天福终于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
老树着花无丑枝
刘天福先生虽然退休,但心却永远留在了烹饪事业上,继续为之培养人才。在宜宾、泸州等地举办的厨师培训班上,他作为培训班的主讲老师,从理论到实践,毫不保留地传授他积累了几十年的川菜烹饪技艺,培养了宜宾、泸州当地的一大批中级以上的厨师。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毛主席原“小灶厨师”叶焕林老先生推荐,刘天福先后到北京琼华饭店 和国家公安部门主办的四星级的北京昆仑饭店任总厨,并同时在饭店厨师中传艺教学。在此期间,他夜以继日,编撰了数百道从数千元 万元一席的高档川菜筵席菜单,在京城的四星级饭店中大大地提升了川菜的声誉,赢得了极大的好评。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起,刘天福一直担任泸州烹饪技术考评领导组的主考老师,他工作严谨,办事公道,受到烹饪界同行的赞誉。
刘天福先生技艺高超且又毫不保留地授之于人,对学生的求教,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其精神难能可贵。他的学生、弟子有数百人之多,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毫不过分。其中,成名弟子熊朝辉任原泸州餐饮技校的副校长、高级实习指导老师,培育出的烹饪弟子近千人;弟子袁国权技艺别具一格,享誉泸州,现为各大宾馆酒楼竞相聘任的川菜总厨;弟子李兴广享誉爱尔兰;弟子郭大兴在匈牙利主厨;弟子梁长坤在日本主厨;在美国、德国等国家中餐馆中,刘天福的徒子徒孙们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弘扬刘老先生的川菜精髓,为川菜、泸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刘天福先生退休后,为了将他的烹饪技艺留传下来,他克服年龄大、文化低的困难,勤奋笔耕,历时10年,编写了具有川南特色的《川菜千菜谱》,可谓是川菜烹饪方面的“百科全书”。他所写的《泸州烹饪近代发展史概论》,更是泸州烹饪界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由于刘天福先生对烹饪界功绩卓著,1989年,中国烹饪协会为他颁发了“为我国烹饪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荣誉证书。今年6月,泸州市人民政府以政府办的名义发文,作出“关于表彰烹饪界有特殊贡献的老科技工作者刘天福先生的决定”,并要求有关部门组织人员对刘天福先生的书稿进行整理出版,同时为刘老先生从事烹饪技艺七十周年举行庆典。
刘天福先生的晚年,腿脚不便,精神却特别好,他说在他有生之年,能看到泸州餐饮业的蓬勃发展、徒子徒孙们一个个学有所成,心里就特别高兴。他感慨道:人生如云太匆匆,笑看桃李乐融融......
2007年,刘天福老人走完了他的生命历程,但他留给泸州餐饮界的宝贵财富光耀千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毛主席原“小灶厨师”叶焕林老先生推荐,刘天福先后到北京琼华饭店 和国家公安部门主办的四星级的北京昆仑饭店任总厨,并同时在饭店厨师中传艺教学。在此期间,他夜以继日,编撰了数百道从数千元 万元一席的高档川菜筵席菜单,在京城的四星级饭店中大大地提升了川菜的声誉,赢得了极大的好评。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起,刘天福一直担任泸州烹饪技术考评领导组的主考老师,他工作严谨,办事公道,受到烹饪界同行的赞誉。
刘天福先生技艺高超且又毫不保留地授之于人,对学生的求教,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其精神难能可贵。他的学生、弟子有数百人之多,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毫不过分。其中,成名弟子熊朝辉任原泸州餐饮技校的副校长、高级实习指导老师,培育出的烹饪弟子近千人;弟子袁国权技艺别具一格,享誉泸州,现为各大宾馆酒楼竞相聘任的川菜总厨;弟子李兴广享誉爱尔兰;弟子郭大兴在匈牙利主厨;弟子梁长坤在日本主厨;在美国、德国等国家中餐馆中,刘天福的徒子徒孙们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弘扬刘老先生的川菜精髓,为川菜、泸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刘天福先生退休后,为了将他的烹饪技艺留传下来,他克服年龄大、文化低的困难,勤奋笔耕,历时10年,编写了具有川南特色的《川菜千菜谱》,可谓是川菜烹饪方面的“百科全书”。他所写的《泸州烹饪近代发展史概论》,更是泸州烹饪界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由于刘天福先生对烹饪界功绩卓著,1989年,中国烹饪协会为他颁发了“为我国烹饪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荣誉证书。今年6月,泸州市人民政府以政府办的名义发文,作出“关于表彰烹饪界有特殊贡献的老科技工作者刘天福先生的决定”,并要求有关部门组织人员对刘天福先生的书稿进行整理出版,同时为刘老先生从事烹饪技艺七十周年举行庆典。
刘天福先生的晚年,腿脚不便,精神却特别好,他说在他有生之年,能看到泸州餐饮业的蓬勃发展、徒子徒孙们一个个学有所成,心里就特别高兴。他感慨道:人生如云太匆匆,笑看桃李乐融融......
2007年,刘天福老人走完了他的生命历程,但他留给泸州餐饮界的宝贵财富光耀千秋。
后记:
刘天福先生生前曾说过,现在的川菜,动不动就是麻、辣、烫,如果不辣就似乎不是川菜,这简直是一种误导。有的人甚至推出“迷宗川菜”,这简直是乱搞一堂。川菜的最大特色是原汁原味,只有减油、减量、减辣,让川菜适合更多的人群才能使川菜走出四川,走向全国。试想一想,如果一种菜让人吃坏胃觉,这种菜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学无止境,不论什么人,只有学到真正的本领,煮出好的饭菜,才能够赢得顾客。作为一个配菜设计师来说,让自己的客人能够在一桌菜中找到自己喜好的饭菜,配菜师就算满足了。刘天福老人在采访中反复讲到这一句话,只有状元的徒弟,没有状元的老师。他希望自己的弟子们都能超越自己,成就自己。
“一代绝技传巴蜀,盖世声名出大河”,刘天福老先生十年前就走了,但他为川菜、泸菜书写的灼灼华章却永远值得人们去研读与探讨。
川南经济网声明: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刘天福先生生前曾说过,现在的川菜,动不动就是麻、辣、烫,如果不辣就似乎不是川菜,这简直是一种误导。有的人甚至推出“迷宗川菜”,这简直是乱搞一堂。川菜的最大特色是原汁原味,只有减油、减量、减辣,让川菜适合更多的人群才能使川菜走出四川,走向全国。试想一想,如果一种菜让人吃坏胃觉,这种菜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学无止境,不论什么人,只有学到真正的本领,煮出好的饭菜,才能够赢得顾客。作为一个配菜设计师来说,让自己的客人能够在一桌菜中找到自己喜好的饭菜,配菜师就算满足了。刘天福老人在采访中反复讲到这一句话,只有状元的徒弟,没有状元的老师。他希望自己的弟子们都能超越自己,成就自己。
“一代绝技传巴蜀,盖世声名出大河”,刘天福老先生十年前就走了,但他为川菜、泸菜书写的灼灼华章却永远值得人们去研读与探讨。
川南经济网声明: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
川南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川南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川南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发布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