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特殊的全家福,张崇贞老人(前右一)是不可或缺的家庭成员资料图片
原标题:“墓”然回首生者与逝者的对话
生命中曾出现过的那些人,即使离开了,也无法轻易忘却,那些人、那些事,在这个季节悄然浮上人们心头。
今年的清明即将到来,现代快报记者走近扫墓的人们,听他们讲述那些已经逝去的亲人、朋友、恩人的故事。在一座座墓碑背后,熙熙攘攘的扫墓人群中,在你、我、他身上,你可以看到让人感动的恩情、炽热的爱情、浓浓的亲情,以及温馨的友情……
实习生付晓晓孙倩雯
现代快报记者顾元森陈志佳
郝多王颖菲
萍水相逢、半世恩情,她将保姆和母亲合葬
雨花功德园里,有一座颇为特殊的墓,里面合葬的两人,不是夫妻,亦非亲人,而是一位南京老人和她的保姆。
丈夫、女儿先后去世
婆家想把她卖掉
“是的,里面葬的确实是我的母亲和家里的保姆,但我们从来不这么说,因为她是我们的家人、更是我们的恩人。”尹春丽如今住在纽约,她计划今年4月2日,回南京扫墓。前几日,通过越洋电话,她向现代快报记者证实了这个故事,“没有她,就没有我们全家。”
1958年,尹春丽出生在南京一个殷实的家庭,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我爸爸是大学老师,妈妈是中学老师。后来我大哥出生后,为了照顾他,家里请了个保姆,我们叫她‘奶奶’。”
这位“奶奶”就是张崇贞,刚来尹家时,她50岁上下。张崇贞年轻时,丈夫就去世了,唯一的女儿,在出生时也不幸去世。婆家觉得她会带来厄运,想把媳妇卖掉。她听了消息后偷偷出逃,一开始去了上海,1949年来到南京帮佣。恰逢尹春丽的父亲找保姆,她就这样来到了尹家。
尽管命途坎坷,但在尹春丽看来,奶奶从没消沉过。“她很疼我们,也很严厉,告诉我们,不要在苦难面前卑躬屈膝。”奶奶的教育对尹家的3个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尹春丽甚至觉得,奶奶对他们的影响,超过了父母亲。
对于尹春丽来说,“父亲”一直是个模糊的名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父亲从南京调去了他河北的原籍,在农村劳动,几十年里只回过家几次。我上大学时他的户口才迁回来。”尹春丽对父亲几乎没有印象。小学时,他曾来学校看过女儿。“当时老师说有个人在传达室等我,我去了一看是个不认识的男人。他给我一个肉包子,我挺害怕,以为是老拐子,当时他眼泪就下来了。”直到回到家和母亲核实,尹春丽才知道他居然就是父亲。
家道中落
她坚持留下来扛起这个家
父亲工作的变动,不仅让几个孩子很难感受到父爱,更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巨大影响。“当时父亲没了工资,母亲的工资也大幅减少,家里几乎没了收入。”尹春丽母亲决定辞退张崇贞。可这位老人却一口回绝。“她说,‘你一个人带不过来孩子,还要照顾老人。我们是一家人,要一起面对困难。’硬是留了下来。”
从那天起,张崇贞再也没有拿过工资。但她却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和尹春丽的母亲一起担起了这个家。“白天她在家里干活,晚上就跑到大中桥、鼓楼的坡子上,帮人推板车,推一次两分钱。”
本以为苦日子熬熬就能过去,没想到,情况却是雪上加霜——不久,母亲也被调往了外地。“在我印象里,她大约有三次不在家,最长的一次,有两年。”
尹春丽说,这个“分裂”了的家,是被张崇贞救回来的。“我们三个孩子在两年里没有父母,没钱,如果不是她,要么饿死,要么冻死。奶奶对我们,恩重如山。”
为了养活3个小孩,奶奶推过板车,还去医院帮人坐过月子。尽管家里穷困潦倒,但她永远告诉孩子们,“任何时候都不要低头、不要自卑。”
她对尹家3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充满了爱。旧时冬天,天寒地冻,几乎每个小孩脚上都易生冻疮,但尹家的3个孩子从没生过,“她很早就开始拾破布,给我们做棉鞋。”尹春丽还记得小时候,一次六一儿童节,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要一条新裙子。她弱弱地和奶奶提起这个愿望,老人一口答应,“没事!”“那年六一儿童节一大早,我就在自己床头看到了一条新裙子,粉红色的,配白衬衫特别好看。再四处一张望,窗帘没了。”尹春丽说,奶奶就是那种人——“她会用她的死,换取我们的生。”
老人去世
全家以后辈身份为她送葬
不仅是对尹家的3个孩子,在街坊邻居中,张崇贞也有着他人不能及的好名声。任何人家需要帮忙,她总是一口答应。几十年里,张崇贞以她的品格赢得了所有人的敬重。尹春丽的母亲也早已将这位比她年长三十来岁的保姆,视为自己的亲生母亲,“我妈妈后来将所有的钱都放在奶奶那里,由她当家,她才是我们家的最高权威。”
后来,随着老人年纪越来越大,尹家人再也不让她干活,还找了位保姆来照顾她。可她依旧闲不住,平时在家擦擦抹抹,只要几个孩子回来,必定要起来找点水果、煮点鸡蛋给他们吃。
1987年,张崇贞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享年90岁。去世时,尹家全家,以子女、孙辈的身份,为老人送葬。
老人去世时,尹家家境一般,没钱买墓,他们当时便在功德园骨灰纪念堂里,选了最好的位置,将张崇贞的骨灰安放在那儿。“每次去看她,我都会把盒子抱下来,放在鲜花丛中,和奶奶说说话。”
上世纪90年代,尹春丽出了国,但几乎每年清明,都会回来看望奶奶。后来母亲身体越来越差,和尹春丽商量身后事时,一致做出这样的决定——找一个地方,把奶奶和妈妈放在一起。这也得到了尹春丽父亲的支持,“她应该和你母亲葬在一起,这样我也安心。”2010年,母亲去世,尹家的3个孩子将母亲和奶奶正式合葬。墓碑后,刻着这么一行字,“先恩祖慈张崇贞,与先恩萍水相逢,半生相伴,同甘苦共患难,恩比天高,情同水长。”
合葬时的景象,尹春丽记忆犹新,“两人骨灰葬下去的一瞬间,我似乎回到了过往,看到她们并肩扛起这个家的情景。我很想流泪,不仅是悲伤也有欣慰。”
坚守白血病男友3年,她没等来说好的婚礼
3月26日,距离朱伟(化名)离开这个世界,整整一个月。
初春的天还有些寒意,冯倩(化名)手捧一束白菊,和朱伟的母亲林立(化名)一同来到雨花功德园。在壁葬区,朱伟和许多逝者一样,只有四四方方的一小块地方,墓碑上放了一张朱伟的照片,穿着西装的小伙子阳光、帅气,“那还是我们2011年拍的婚纱照,他几乎没什么照片。”冯倩说。
一见钟情,她恋上了大她六岁的他
朱伟出生于1980年,比冯倩大6岁,也许是男生晚熟,两人的相处中,朱伟像个大男孩一样,凡事都依赖冯倩,而冯倩,也愿意像妈妈一样,照顾朱伟。
说起相识,冯倩直言,就是缘分。
2009年,在一次饭局上,冯倩结识了朱伟,“我表姐认识他妈妈。”就这样,两人有了第一次的见面,回想起来,冯倩笑了,“他的身高,外形,就是我的‘菜’。”
年底,表姐结婚,冯倩顺理成章做了伴娘,而朱伟又恰巧是伴郎,只用了一天的时间,两个年轻人就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在朱伟送冯倩回家的路上,两人火速确立了恋爱关系,“当时就是两句话,‘谈吗?’‘谈!’”
热恋的日子,自然甜蜜,“我们俩从性格到价值观,都非常合得来。”冯倩说,两人的交际圈都很小,朋友数来数去也只有那几个,再加之朱伟父母早年就离异了,两人在一起后,一直是“相依为命”的感觉,“他只有我,我也只有他”。
虽然相恋时朱伟已经29岁,但工作却极不稳定,为人处事也不太成熟,那时,23岁的冯倩已经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工作之余,她“手把手”地帮助朱伟,陪他找工作,教他如何交际。
2011年初,经过一年多的恋爱,两人终于走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那段时间可以说是我最幸福的时候,他已经变得成熟了起来,所有的事情不再需要我为他考虑,而是他会为我着想。”2011年年中,两人开始装修新房,8月,两人去影楼拍了婚纱照并且预订了酒店,计划在2012年5月26日举办婚礼。
拍完婚纱照后,他被查出患有白血病
谁能想到,噩运会降临在这样一对幸福的准夫妻身上。
2011年年底,朱伟开始时常肚子疼,消瘦,没有食欲,“他遇到我之前,自己一个人住了10年,过的基本都是起居极不规律的生活,所以最开始我们都以为是胃病。”也正是因为如此,朱伟的病情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但很快,朱伟的疼痛越来越厉害,直到有一次冯倩去陪朱伟住的时候,她才发现男友居然疼到半夜在床上打滚。
在女友和母亲的陪同下,朱伟跑遍了南京的各大医院,所有的检查也都做过了,但却没有查出任何问题,对于疼痛,医生也给不出解释。
就这样,病情再一次耽搁,2012年春节前,一次偶然的血常规检查中,医生发现朱伟的指标不正常,要求他立刻去省人医做骨穿,这次检查,让所有人都蒙了,“急性白血病。”医生给出了“结论”。
“就是大脑空白,觉得怎么可能呢。”在医院,压抑的气氛笼罩着所有人,谁也没有说话,但当天晚上回到家,两个年轻人抱头痛哭了整整一夜,“他其实有两个担心:一是治不了;二是我们不能结婚了。”
而对于冯倩来说,从那时起,她再也不可能在男友面前,表达自己任何想法,她唯一能说的,能做的,就是鼓励他。
父母劝她离开,她选择坚守
没几天就是2012年的春节,当所有人都在阖家欢乐的时候,冯倩没日没夜地呆在医院,陪伴着刚刚跌入低谷的男友,她甚至都没来得及告诉家里人一声。
终于抽出一天,冯倩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家,准备洗个澡,拿一些换洗的衣服,面对父母的疑问,她眼泪哗就流了出来,“我不想多说一句。”
之后,朱伟的父亲找到了冯倩的父亲,“他当时近乎是恳求,说不管以后结果怎样,至少现在求我们家,不要让我离开朱伟。”彼时,冯倩的父母都应允了。
化疗告一段落后,朱伟病情得到了一些控制,看上去甚至和正常人一样,但冯倩却高兴不起来,静下来的时候,她彷徨到只能靠大口喘气来平复心情,“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如果和他在一起,就注定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结婚、生孩子。”而更加可怕的是,冯倩不确定未来会发生什么,她会面临什么,当然,她也不敢想。
一方面,父母开始施加压力,“你以为你这样做是心地善良,是伟人?你不仅救不了他,他还会害了你!”父母的话虽然难听,却句句扎在冯倩的心里。另一方面,病急乱投医的她找了个算命的聊天,算命的也劝她放弃……
那些日子,冯倩白天上班,晚上就彻夜陪伴在男友身边,因为朱伟病情的特殊性,起夜需要人陪护,以防发生万一,因此冯倩几乎一个晚上都睡不好,不过,也正是犹豫和纠结的这些日日夜夜,渐渐的,冯倩发现,自己根本离不开朱伟,“只要呆在他身边,就很安心。”
而对于朱伟来说,这个内向的“大男孩儿”虽然心里和明镜一样清楚,但他选择逃避这些现实到残酷的问题,“他可能也会觉得连累我,但他压根没有勇气说出让我离开的话,也许他担心,万一说出来,我真走了怎么办?”
三次准备结婚,却三次被病情耽搁
就这样,26岁的冯倩一点点想通了,“走一步看一步,不能要孩子就不能要吧,结婚后没钱治疗就借呗,再不行向医院、向媒体求助……”
冯倩的父母一开始还在积极地替女儿张罗相亲的事,但看出女儿在敷衍后,也就随女儿去了,“他们觉得只要我开心,就这么做吧。”
在女友和母亲的悉心呵护下,朱伟的病情也有了好转,2012年下半年,两人再次把结婚提上议程,这次定下的是2013年6月1日的婚期,但相同的玩笑,老天居然又开了一次,2012年11月,朱伟病情复发,结婚的事,就这样再次耽搁。
两次刚定好婚礼,病情就严重,这难免让人有点迷信,“我们不敢再提婚礼了,我只要他平平安安的。”冯倩说,她曾经是一个对婚礼极其渴望的女孩儿,但现在,如果说要用一个形式,来换男友的生命,那她宁愿不要这个婚礼。待朱伟病情再次稳定后,两人商量不办酒了,领个证就好。
真的是天不遂人愿,2013年11月,最凶险的一次复发降临在朱伟头上,一家人来到北京求医治疗,2014年1月,朱伟做了骨髓移植,非常成功,但随后却发现了融合基因的存在,“说白了就是只要这个基因存在,迟早会复发。”
令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去了北京,朱伟就没有再回过家,2015年2月初,朱伟的病情开始恶化,刚好放寒假的冯倩,一直在北京守着男友,知道没有希望的心情是倍加煎熬的,“在南京的时候,虽然每天我们都通电话,但我其实不想知道关于他的任何消息,因为知道了,就只能逼自己去接受。”
2月26日晚上,在“等待”女友给自己买完一身漂亮的衣服后,朱伟平静地离开了。“我之前订的是27日回南京的车票,我朋友说,他是知道我要走了,想和我一起回家。”
而立之年再回首,她没有后悔
朱伟的家里,现在还堆满了连吊牌都没有剪掉的衣服,这些都是还在南京的时候,冯倩给朱伟买的,“他没什么爱好,就是喜欢打扮自己,我们逛街,只要他有心仪的衣服,我都会把型号记下来,然后上网给他买回来。”如今,睹物思人,冯倩坦言,也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没办法放下这段感情。
功德园里,冯倩手脚麻利地烧纸,撒花瓣,然后把一束小花粘在墓碑上,“我这个姑娘真的挺不容易的。”朱伟的妈妈林立站在一旁,感慨道,“我们在北京看病的时候,也有不少病友,他们的女朋友一听说这个病,立刻就跑了。像她这样的女孩儿,真的是很少了。”林立已经65岁了,离异十多年,如今儿子也离开了她,这让她悲痛难忍。
不过,林立依然表示,等朱伟七七过后,她不会再和冯倩有联系了,“我希望她能早点从这个事情中走出来,毕竟已经耽误人家太久了,她要是一直看到我,就肯定会想起我儿子。”
送走了朱伟,彼时还是23岁的小姑娘,如今已经走到了而立之年,“终身不嫁,这不现实。”冯倩心里很明白,但她也做好了准备,有可能遇不上合适的人,“太长远的事情,也不想去想,还是那句话,走一步看一步。”
回头再看这段“如烟”的往事,回头再看自己当年的“执著”,冯倩说,“很煎熬,很累,也很没有希望,但这些,和离开他比起来,都不算什么,我愿意承受这些。”
-
川南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川南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川南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发布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