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地铁项目被中央叫停 地方PPP热将按下暂停键

2017-11-16 22:11 来源:经济观察报 责任编辑:寒江雪
摘要】(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李静/文 包头地铁被发改委紧急叫停之后引起了各地方政府的警觉,在城市大拆大建的背后,中国是否已经到了要警惕这种基建热潮下隐匿的金融风险?很显然,决策者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现象。 2016年9月1日,国家发改委正式下发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李静/文

包头地铁被发改委紧急叫停之后引起了各地方政府的警觉,在城市大拆大建的背后,中国是否已经到了要警惕这种基建热潮下隐匿的金融风险?很显然,决策者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现象。

2016年9月1日,国家发改委正式下发的《关于印发包头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2016-2022年)的通知》显示,包头市正式成为全国建设轨道交通的第43个城市。项目规划六条线路,总长度182.5公里,近期建设项目总投资为305.52亿元,采用的也是目前最为流行的PPP模式。

然而,时隔一年,刚刚动工三月的包头地铁项目为什么就被紧急叫停?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是有来自更高层政府的一些意见,建议该项目应审慎建设。接下来,由包头地铁项目引发了一批各地轨道交通类基建项目停工的高潮,原来已经获批的项目,很有可能在今后被叫停或延缓。

通过这些信息的梳理,可以判断出以往“大干快上”的地方轨道交通基建热,在中国被按下了暂停键。

地方政府建设轨道交通,上马一些大规模基建类项目,是与当地实际情况、财政收入的匹配度、以及所采用的PPP、借贷等金融杠杆三点密切相关的。中国高层之所以叫停这股投资“基建热”,就是为了防止地方财政风险的进一步加剧,尤其是当地方财政收入和基建需要的资金总量不匹配、甚至完全背离的一些项目。

在一些地方大规模搞基础建设,本身是否需要?当前人口规模下是否有必要上马基建类项目?有没有必要采用PPP模式以及银行借贷等形式去筹措资金?这背后与中央高层所讲的,“搞活实体经济、降杠杆、化解金融风险”的整体调控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此次包头地铁项目被叫停背后,明确传达出中国决策层对基建财政政策调控的一种态度。

近几年,基建领域内,在中国规范了发债、地方政府举债等行为后,PPP俨然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一根“救命稻草”。然而,随着PPP风险逐渐被暴露出来,所谓的明股实债,明着搞PPP,实际上地方债务风险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以包头市地铁项目为例,305.52亿元的项目投资,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PPP模式,不仅为地方带来了沉重的财务负担,也为金融风险埋下了隐患。

更为重要的是,包头项目盲目上马,与中央下一步要尽快提振实体经济,关注金融风险是不匹配的。它的暂停是中国高层对一些地方、某些领域出现的基建冒进、基建热的纠偏。

同时,这种高层对基建项目的财政思路的彻底转变,给一些正在发生、已经出现过热、以PPP为名义的基建项目提了一个醒,以后地方政府上马基建类项目,更应该注重科学规划、关注地方财务承担能力,注重当地的实际建设需求,而不应着眼于不切实际的“大干快上”、“大拆大建”。
  毋庸置疑,中国是基建强国,无论从规模、数量以及建设速度,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高铁、公路、机场、地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贯通南北、方便民众、带动就业的同时,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地方政府之所以热衷于上马基建项目,也有迫不得已的难处,尤其像内蒙古包头一样,以往依靠于能源发展的城市和地方,在实体经济发生转变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地方经济发展,很大可能会选择大规模举债基建类项目。

不仅仅是包头、不仅仅是武汉,很多地方政府都会采用这个措施。原本在以前的发展路径下,这一基建热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新一届政府、新一轮调控背景下,当中国把“防风险,提振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基调时,这一投资策略就显得不合时宜了。所以,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以及其他还想要大规模上马轨道交通基建类项目的城市而言,他们被停下的不该是一个地铁项目,更重要的是停下以往依靠投资、依靠基建、依靠大规模举债,过度消耗、透支未来的发展思路。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