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强很在意自己手中兔儿爷的形象:面孔太威严了,恐怕年轻人会敬而远之;太“卡通”了也有失体统。至于兔儿爷的靠背旗,只能有一杆,多了就是“山寨”……
53岁的张忠强是北京为数不多制作兔儿爷的手艺人之一。他的名片上印着“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泥彩塑兔儿爷第五代传承人”的字样。他的师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北京泥彩塑大师双彦。
作为兔儿爷的传人,张忠强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是继承传统,“我的任务是让后辈知道他们祖先供奉的兔儿爷是什么样子。”
有关兔儿爷泥塑的记述最早出现在明代文献中。民间传说中,兔儿爷是广寒宫里掌管医药之神,兔儿爷因此成为中秋节北京人祭祀时的“偶像”,同时也是这个节令的儿童玩具。而到了今天,随着文化的流变,兔儿爷这位“月亮的后裔”已然成了北京的文化特产,体现了老北京人的精神。
老舍笔下有对兔儿爷的详细描写: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
其实,张忠强已在兔儿爷的面部表情上进行了“变革”。他画的兔儿爷有着一对柔和的火焰眉,一张微笑的三瓣嘴,看起来萌态可掬,“但我不能做得更过分了。”
张忠强成长于琉璃厂地区的胡同,并未接受过专业的泥彩塑培训。他说自己对这一手艺的热爱,完全源自儿时在胡同里玩泥巴的经历,“那时是看见什么捏什么”。
少年时的兴趣长大后成了谋求更好生活的手艺。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的外国游客日益增多,这让在毛笔厂上班的张忠强看到机会,于是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做泥塑,晚上跑到酒店门口兜售。
2000年,张忠强位于琉璃厂的第一家小店开张。13年之后,他在大栅栏租下另一个店铺。
不过,张忠强现在更乐于做“张老师”。他多数时间在北京实验二小大兴实验学校的一个工作室度过。他在那里教孩子们捏玩具,画兔儿爷,两家小店留给家人打理。
这份教学工作既是张忠强每月的稳定收入来源,也撑起了他心中的自豪。旧时代,手工艺人只能街边谋生计,被人看不起,而张忠强现在能够走进校园被聘为手工艺专业教师,主要得益于社会与政府对文化保护的关注与投入。
为了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北京和其他一些城市的学校近年来开始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课程,手工艺人和演员被请进课堂展示自己的才艺。
张忠强并不认为自己的工作只是教孩子们玩泥巴。“我的课是有文化内涵的。”他说。
课堂上,张忠强可以只用几分钟就教会孩子们制作好一个泥塑玩具,但他会花更多时间给孩子们讲传统故事,教他们唱自己小时的儿歌,让他们比赛成语接龙。
手艺活儿向来难成生财之道。张忠强的两家小店,除去房租,赢利不多,有时一天一个兔儿爷也卖不出去。但他坚信在传统文化越发受关注的今天,兔儿爷“能成事”。
张忠强并非没有多赚钱的机会。他曾拒绝一个生意人购买兔儿爷形象用在鞋垫儿上的请求。“这不是钱的问题。给多少钱我也不会答应。”张忠强说。
同样,张忠强拒绝开办网店。他说,兔儿爷不是普通的商品,买兔儿爷是一种体验,只有来到店里,客人才能了解兔儿爷的“前世今生”,才能体验到老北京的文化,而网上购物不能提供这种体验。
张忠强说,能感受到近年人们对传统的兴趣和热情正在开始复苏,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走进他的小店。
此外,手工艺人也开始拥有其他平台向更多受众展示传统技艺。例如,93号院博物馆就是一家致力于挖掘、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迷你”博物馆。张忠强时常被邀请到那里教孩子和中外游客制作泥塑、为兔儿爷上色。
学校也在利用政府资金加大非遗教育。在张忠强执教的学校,除了泥彩塑,学校还开设了草编、皮影、民族舞和武术等课程。副校长郭宏伟说:“非遗进校园,可以帮助学生从小了解传统文化。现在,孩子们已经开始喜欢上我们成年人可能已经忘记的一些东西。”
她说,张忠强老师和孩子们一样喜欢这个课堂,因为在这里他能感受到自己的技艺被喜爱、被传承的乐趣。
但是,张忠强并不指望这些学生有朝一日会做他这一行:“孩子们长大后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不过,只要他们能够学一些传统文化,并把这些东西装在心里就足够了。”
-
川南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川南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川南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发布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