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作协原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四川著名作家陈之光,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1月11日20日50分在成都逝世,享年86岁。陈之光曾多年任职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在从事文学组织工作过程中,与巴金、沙汀、艾芜、周克芹、马识途、李致、王火等四川多位作家,有着多年近距离的交往,结下深厚的友谊,参与和见证了四川文坛的诸多往事。尤其是四川省首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作者周克芹,更是与他来往甚密。
四川省作协发布的“讣告”中提到,“陈之光一生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坚持原则,清正廉洁,深受广大读者和同志们的尊敬和喜爱。陈之光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领导,好同志,好战友,是文学事业的一大损失。四川文学界深表哀悼。遵照陈之光同志遗嘱,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遗体将于2016年1月13日上午9时在成都东郊殡仪馆火化。”1月12日中午,华西都市报客户端记者来到陈之光先生位于红星路二段的家中。院子里则有来自“四川省作协”、“四川省文联”、“巴金文学院”、“四川省作协创研室”“《四川文学》编辑部”、“《星星》诗刊”“《当代文坛》”等送来的花圈。在陈之光先生的家中,其爱人廖老师、儿子女儿,神情肃穆,正接待前来吊唁的众亲友。
陈之光长子陈先生,在家中一边接待前来吊唁父亲的亲友,一边接受了华西都市报记者的专访。据他透露,近几年“我爸身体状态一直不稳定,糖尿病、脑血管病,肺炎,问题很多。两个月前,天变冷了,他咳嗽得厉害,就去医院检查,一进医院就被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查出他的内脏很多器官都衰竭,各项指标都到了一个极限。重症监护室抢救了15天,几乎一直处于深度昏迷状态。”
陈先生说,父亲在刚开始住院的时候,“他还能说话。他提到,将来他走了,一切从简,不要搭棚子,不要设灵堂,不开追悼会。也不要通知老家的人。大家都知道,他对老家情感很深,写过很多文章回忆家乡的往事。吃东西还一直保持在老家的习惯。他是考虑到,老家认识的人,很多年龄都大了,免得大家舟车劳顿。”
陈之光1930年1月出生在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龙山镇,1949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从事地下党学生工作,1992年1月离休。曾担任四川省文联创作辅导部干事、创作委员会秘书兼文学组副组长、《四川文学》编辑部领导小组成员,四川省文联党组成员、常务委员、书记处书记,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他曾领导和参与了四川省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的文代会、全省青年创作会、省文艺界代表会议的组织工作,领导和主持了《四川文艺》、《四川文学》等文学刊物的编辑、发展工作,为四川文坛发现、培养和扶持过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人才。
除了领导和参与文学推广工作,陈之光的写作成果也堪称丰硕。自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陈之光在报告文学、中短篇小说、诗词、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领域,均有所涉猎,成果丰硕。尤其是其散文创作,文笔质朴,语言风趣,尽显乡土文学活泼生动的风情。他曾发表报告文学、散文、诗歌、话剧、电影剧本等百万余字。电影文学剧本《东山女炮排》、报告文学《没有名字的烧盐工人》等。
在陈之光的文集《乡情集》,收录了他的散文、报告文学、小说、诗词、楹联作品,全面展现了一个老作家“笔底绘故土,纸上写春秋”的光华文采。《川西坝乡场即景》、《川南腊月赶场天》、《邛州雨夜听高腔》、《故乡过年》,陈之光创作的诗词,尽显一个川娃子的恋恋故土情。《布后街的人》、《邻居情》、《小店春暖》,则生动描绘出城市普通市民的鲜活性情。《高山劲松》、《鱼塘月》、《在鸡鸣三省的地方》《无名小庙》,则让人亲切感受到农村妇女的善良可爱。《在沙汀墓前》、《悼克芹》等,则写出他交往的四川多位大作家的精彩故事。华西都市报客户端记者 张杰
一年前接受华西都市报专访
谈四川文坛往事,感慨艾芜、沙汀“他们都太可爱了!”
2015年初,华西都市报记者曾前往陈之光先生家中对其进行专访。在这次采访中,他畅谈了他自己的文学人生以及四川文坛诸多往事。
陈之光生长在川南边境的小山城泸州(微博)古蔺。跛脚的打更匠,救过他母亲命的戴二婆,打过他板子的私塾老师,幺店子的大嫂和神龛上的关二爷,还有文庙中学里每天都要爬上爬下的72级石梯,坡坡坎坎的川南,烈日下烤得光脚发烫,睡过山野,头枕悬岩,喝山泉,走夜路,鸡犬催岁月,桑梓之情,都深入陈之光的心灵深处,也进入他的笔底。读陈之光的散文、小说、诗词,仿佛可以看到他家乡的绿树与清泉,小路与山影。
除了散文,陈之光的报告文学成就,曾经也深受推崇。比如《没有名字的烧盐工人》以生动的笔调,展现了旧社会一代烧盐工人的惨痛人生。《蜡烛在风雨中燃烧》、《花是怎么红的》、《白发红心》等,都是当时的名篇。有研究者专门分析陈之光的报告文学,“具有时代的典型性,域情的文化性,民俗的风情性,观念的前瞻性,语言的文学性。陈的报告文学,主要记录了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间不同时代人物,倾注了作者对那些人物、事件的爱恨之情,揭示了时代的情感伤痕,留给了历史一个真实和思索。”
陈之光在四川作家协会工作多年,他坦承自己,“不是专门写作的,只是在作协办事儿的。我具体是从事文学组织工作,比如进行文学创作辅导,编辑刊物,组织作家讲习班等具体工作。”不过,陈之光的文学创作依然取得卓著的成绩,并表现出自己的写作特色。而这些文学成就的源头活水,正是他的家庭文化熏陶,以及善于与广大普通群众打交道的赤子之心。
陈之光从小热爱读书,热爱文学,跟他的家庭有着分不开的渊源。据陈之光讲述,他的祖父是乡村私塾先生,“在乡坝头农民房子里,收一些娃娃学员,教他们念古书。我父亲也跟着读书,很早就能背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被人称作‘陈四书’。我对文学的热爱,深受父亲影响。”陈之光在父亲的带领下,也进过私塾读书,“背四书,填红模”。在县里读初级中学的时候,陈之光的父亲去世了,母亲又疾病缠身。贫寒的家境不但没有压倒陈之光热爱文学的心,反而让他更加热爱文学,“那个时候我就感觉到,文学是我人生的鼓励,我的安慰,我的光亮。”县里组织全县学生作文比赛,陈之光得了第一名,他的作文还被抄写贴到大街上,县长在民众大集会上,亲自给陈之光颁发奖旗。后来,陈之光投考到“吃饭不要钱”的川南师范学校,“图书馆的书真多,我在那读了很多书。鲁迅的《呐喊》、巴金的《家》,艾青的诗和俄罗斯文学。”学校里的作文比赛和演讲比赛,陈之光多次获得第一名。
陈之光的语言也得益他从普通群众那里“偷师”,“我很喜欢下乡调研,跟农民打交道。谁给我说哪些有值得写的故事,我就赶紧跑到乡坝头去,跟他们直接面对面聊天。农民们都特别质朴、亲切,尤其是一些农村妇女,说话非常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我当时还专门带个小本本,听到精彩的话,就赶紧记下来。如获至宝。
1982年,周克芹的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赢得了海内外读者的广泛赞誉,并一举夺得了首届“茅盾文学奖”。《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创作过程,以及周克芹如何从一个农民走上文坛,并成为大作家的细节,曾经为周克芹改过稿子的陈之光所知甚多,“他原本是阳红塔公社的一个普通农民,务农的同时创作小说。《四川文学》编辑部发现后,就有意培养他,多次发表他的小说。他写得越来越好。后来我们把他喊来编辑部,让他专门写小说,同时帮编辑部看看稿子。他一个人就住在编辑部,吃饭就去相邻的四川日报食堂。编辑部的同事们,都经常接济他,把自己的粮油票匀给他。后来他回到家乡,得到赏识,被调到文化馆工作。听说他后来被调到省作协来,有了正式工作。随着他创作水平的提高,编辑部慢慢不让他看稿子,给他留足时间专门进行文学创作。”
据陈之光回忆,周克芹因《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获首届茅盾文学奖,一举成名,依然很低调。他在《悼克芹》中写道:“在人生舞台的各种热闹场上,你常默默地躲到旁边,依旧紧锁双眉,无声无息地思考和写作,深怕有负人民和文学前辈的期望。我们一起参加泸州名酒节,每天都有盛大的酒宴,会上许多摄影机不停地闪光,你都尽量避开,偏要同我到陶瓷厂看望为农民制作碗碟的工人,到泸天化厂给工人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办事。我们到黔江、酉阳、秀山等边远小城看望作者,你已经相当疲困了,但一听说有些青年是从几十里外赶来的,便立刻振作精神同他们促膝长谈。只是他们请你签名时,你总把名字写得小小的,请你照相时,你又把别人推到前面。”周克芹的写作成才之路,得到了沙汀、艾芜、马识途等川内文学前辈的扶持,他自己在成名之后,对川内年轻作家的成长,也不遗余力给予帮助和支持。比如提出组织青年作家到老山前线采访锻炼,同上海作家俞天白商量,使《萌芽》杂志用整整一期全载四川青年作家的作品。
谈到四川的大作家艾芜、沙汀,陈之光感慨地说:“以我跟他们的接触,最大的感受是,他们都太可爱了!我的朋友李累曾这样写他们俩:‘沙汀如火,艾芜如水’。非常准确、到位,我也认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常常找艾芜请教一些文学方面的问题。他教育我:人多想好事,多学别人的长处。小说来自生活,但写小说,要像做梦。有时候我还扶着他过街。他爱逛菜市场,一个人走着去买白菜豆腐。粗布衣裳,黑色布鞋。脸上笑眯眯的。真的从外形到内心,都是很素净的一个人。”艾芜去世后,陈之光曾写这样的情深意切的楹联《悼艾芜老师》:“滇南雾瘴,野寨荒鸡,马店灯寒,古寺炊烟,将脖上半瓶墨水,全化做巨著宏篇,三度南行真典范;仰光星火,左联壮歌,鞍山红炉,西川茅屋,倾胸中一腔热血,都为了忧民报国,百炼成钢足千秋。”言简意赅,描述了艾芜一生留下的岁月足迹,为艾芜的高贵人品点赞。沙汀老人80岁后由京归来,对陈之光讲,他还要到农村去看望农民朋友,”一个作家,爬也要爬到人民中去,死也要死在书桌上。”华西都市报客户端记者张杰 摄影陈羽啸
-
川南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川南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川南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发布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