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山庄回响曲

2017-05-17 14:51 来源:川南经济网www.chuannane.com 责任编辑:寒江雪
摘要】李定林 文/图 重庆有个知青山庄,全国知名,我们一家慕名前往。川南工业管理学校8025班的同学们在这里开同学会,我虽与他们不是同学,可与他们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青。因此,也有许多共同的语言,心亦然相通。 老远一望,山庄的围墙上一副大大的标语


李定林   文/图

     重庆有个“知青山庄”,全国知名,我们一家慕名前往。川南工业管理学校8025班的同学们在这里开同学会,我虽与他们不是同学,可与他们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青。因此,也有许多共同的语言,心亦然相通。
      老远一望,山庄的围墙上一副大大的标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万岁”。十分惹眼,无比亲切,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是最响亮的口号。一进山庄,茅草屋、风簸、斗笠、蓑衣、犁头、耙梳、锄头、镰刀映入眼帘,一下把我们拉回了那个蹉跎岁月的知青年代,孤独、寂寞、汗水、泪水的时光一下涌上心头。大家如数家珍的叙述着当年怎样度过繁重的体力劳动,怎样挣革命工分,怎样种自留地,怎样把队里分的粮食一背一背背回来……


 
     人民公社大食堂,再现了当年的情景。开饭前,向毛主席像三鞠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背诵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各生产队长领着知青就餐。说吃的是知青饭、知青菜,更像是农家乐,不乏油大,可与我们那时素菜素汤的包谷饭、红苕饭、小麦螺丝饭差之千里,糊海椒盐巴水沾素菜的味道,更是浓的化不开。
     晚上,怀旧舞台联欢晚会,是知青山庄最有特色的一幕。为了抢占有利位子,我们分成两批去食堂吃饭。一批占位子,衣服,包包,口杯,雨伞,什么东西都用上了。同学们会心的笑了,当年川管校抢位子看电影的一幕又一次在今天上演。为了守住地盘,还和抢占我们位子的其他游客发生争执。晚上七点,一曲《大海航行靠舵手》拉开了知青晚会的序幕。接着是台上台下互动节目,忠字舞,《北京的金山上》等等,当年流行的街舞把大家的情绪调动起来。紧接着,由十多位平均年龄64岁的老人组成的宣传队员,他们吹拉弹唱,说逗跳闹,个个多才多艺,既是演员,又是剧务,把那时的流行歌舞、革命样板戏、知青小品一幕幕展现在舞台上,在这个怀旧舞台上已坚持演出了18年。晚会上,《盖章》小品折射出了当年知青的心酸苦涩和卑微。挣表现,流血流汗流泪,招工招生当兵都要靠推荐,表现得再优秀不仅需要贫下中农的认可,还要掌管大印的盖章人高兴。要跳出农门,得越过重重难关。在盖章签字的最后关头,知青们还要挖空心思,使出浑身的解数,闯过最后的关头。远离亲人,通信联系也漫长,一人独自在外,办起事来十分无助,那才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有的甚至不惜“财色相济,扭亏为盈”,单枪匹马的创造人脉,冲出知青屋。那时,知青的命运是同一根藤上的苦瓜,感同身受,舞台上的再现,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随着舞台音乐的不断响起,是欢乐的再现,还是痛苦的回忆,都不重要了,我的思绪却飞到了遥远的知青屋,回到那久远的时光。虽然现实中是一个欢快的场景,但过去的故事却总是一幕幕的在脑海里占据着空间。
       我与爱人是知青,也是同学。1976年高中毕业后,到了同一个公社当知青,她在河对面兴隆二队,我在河这边,对河相望。那时,我们都在生产队与广大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为自己的梦想战天斗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她的生产队,桃李满山,梯田层叠,红龙湖水浇灌着那个向阳的高山坡,粮食旱涝保收,多余的谷子、包谷、红苕和蔬菜靠肩挑背磨运回城家里,又换回酱油肤醋之类的生活品。
我的生产队叫石板滩——彰德公社大力六队,公路横穿其中,一条蜿蜒的小河穿谷地而过,知青房就在公路边,日子也很滋润,队长支书还是挺关照我的,队长常常在知青房外面叫床:“太阳都嗮斗屁股了,还不起床哟!”买氨水、公社开知青会,“革命工分”常常让我免除了许多劳力之苦。无才无艺,进不了公社宣传队,所以很羡慕那些在宣传队常年拿“革命工分”的同志。生产队贫下中农的关怀记忆尤为深刻,永世难忘。记得刚插队那年底,一个老贫下中农家杀年猪,叫我去吃年猪饭,我竟一顿吃了十七块食指厚巴掌宽大的槽头肉。一顿饭,把瘦弱的身体胀得圆鼓鼓的,至今没有超过纪录,更忘不了当年那种捞肠剐肚的味道。由于住在公路边,常常被同路人当背篼,换上赶场衣,一路欢歌一路走;也常常有女知青叫去帮忙挖自留地,她们就弄些好吃的来招待。那时有使不完的劲,劳力有的是,图吃出力,就算是“磨骨头,养肠子”吧!而且“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心情也好过些,日子也就这样一天天混下去。
光阴荏苒,白天盼星星,晚上盼月亮。漫长的期待终于盼到了尽头。
1977年的冬天,国家恢复了高考,中国570多万考生走进了曾经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我们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到农村仅一年多时间,我们就接到了县知青办的通知:凡是初高中毕业生,都可以参加高考,不需要贫下中农推荐,也不需要公社领导签字盖章,只要是志愿参加高考的,都一路绿灯。后来还得到一个更确切的消息,不限年龄,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返城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只要是初高中毕业生,均可报名考试。山村沸腾了,知青屋彻夜明亮了起来。



       我怀着极大的希望,白天参加劳动,晚上抽空看书学习。当时,知青的条件很苦,大多数农村都没有通电,煤油也很紧俏,很多的时候,大都是好几个人围在一个煤油灯下看书,那昏暗的灯光摇摇摆摆,常常被煤油烟熏得鼻孔发黑,甚至连吐出的痰都是黑的。说是备考,其实心里没有一点底,很茫然。既无考试大纲,也没有复习资料,更谈不上有老师的辅导,只能是抓到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大部分也都是靠中学读书时打下的一点点基础。十年动乱,很多人的学业都给荒废了,没有学到什么知识,到头来,两手空空,头脑一片空白。但是,不管怎么样,面对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是不会放过的,奋战高考成了每一个知青的自觉行动,不靠天不靠地靠自己,在同一起跑线上,成功者一纸录取通知就可以远走高飞。
可是,对我来说,中学时学到的一点点知识,在田地的磨砺中,早已还给老师了,跛脚零星的知识,怎能在考场上驰聘?唯一的强项是英语,在知青枯燥的生活中,我自学完两本厚厚的《大学基础英语》,原本认为可以去报考英语专业,可第一年的高考必须是文理科分开,总分上线。我的跛足知识,英语就是考100分也无济于事。参加了1977年的高考后,我落榜了,信心扫地。当兵去——这是我逃离知青屋的最后选择。
        而她在认为没有录取希望的时候,正积极备战下一次高考,却惊喜的被当时很多人羡慕的一所部属中专录取了。就这样,一帮知青小鸟又不期而遇地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了长江边的一所美丽的学校——江津川南工业管理学校,在8025班同窗学习了两年半。



       “受过冰冻的人们,最懂得三月的阳春”。也许,他们不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但是,他们在学校里为渴求知识的付出和行动,足以让那些时代娇子们惊叹和感动!川管校的老师们曾经这样感慨:“文革后,首届高考来的学生真是太优秀了,几十年来,没有见过综合素质这样高的学生,当过知青的学子就是不一样!”是啊,磨难艰辛,奋勇拼搏,炼就了他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也成就了他们不屈不挠,无怨无悔的人生。
现在,她和同学们都退休了。回首往事,知青的生活,学校的刻苦,共同的奋进,无私的相助,同学间结下了纯洁无瑕的友情,刻下人生难以磨灭的印记。同学们来到了知青山庄,共同回味咀嚼那段既苦涩艰辛又充满希望的苦乐年华,找寻晚年幸福的人生支点。特别是他们曾经在学校里一起度过的那段美好时光,今天又在怀旧的舞台上绽放。《火车飞来大凉山》,《泉水响叮咚》,《双双草鞋送红军》,《青年圆舞曲》,那一支支当年学校表演的节目,再一次串联起男男女女们那曾经青葱青涩的舞姿,激情燃烧的牵手,纯洁无瑕的拥抱。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知青山庄,浓缩了华夏大地一个时代的深刻记忆。


作者简介:

      李定林,笔名茶客,古蔺人,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大跃进”生人,供职于泸州路政支队。二十多年来,善于调研,勤于笔耕,作品曾被多家行业杂志刊用。特别是近十年来,喜爱散文随笔写作,作品百余篇。常有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作品在国家、省市县级刊物发表。获2016年度“荣塑杯”四川省散文创作奖。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