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个望娘滩”传说发源于四川泸县光明场

2017-09-05 15:55 来源:川南经济网www.chuannane.com 责任编辑:寒江雪
摘要】作者:罗险峰 四川泸县光明场位于玉蟾街道工矿社区,是泸州到成都的茶马古道的一个中转站。马溪河从场边流过,在大巫滩附近汇入濑溪河。 明代时,光明场称作来节驿。文学家杨慎写下了《来节驿即事》《来节驿夕坐联句》《来节道中抱病行》《赵凹口留别江阳亲



作者:罗险峰
 
     四川泸县光明场位于玉蟾街道工矿社区,是泸州到成都的茶马古道的一个中转站。马溪河从场边流过,在大巫滩附近汇入濑溪河。
     明代时,光明场称作“来节驿”。文学家杨慎写下了《来节驿即事》《来节驿夕坐联句》《来节道中抱病行》《赵凹口留别江阳亲友》等诗,其中 有句云:“今夕孤灯来节驿,回首江阳秋月悬。”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二• 四川 •七载:“来节驿本在(泸)州北,近隆昌县之玉蟾山”。
     清朝《古今图书集成》载:“驿递:(泸州)会津门,渡小市,由土漕口、双林铺、高山铺、中火铺、林坎铺、来节驿、嘉明镇,交隆昌县界”。



泸县光明茶马古道

      这里是流传久远的“二十四个望娘滩”传说故事发源地。
      传说很久以前,在场上住着一户人家,家中只有母亲和儿子,母亲是瞎子,儿子人叫聂娃。由于家里很穷,聂娃每天只能靠割草卖给别人家喂牛来维持生活。一天,他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割草时,无意中看到一窝长得非常茂盛的草,便割了回去。第二天,他又去割草时,那窝草竟然又长得非常茂盛,便又割了回去。第三天第四天仍然是那样,他便想道:“要是这窝草能长在我家附近,该有多好啊!”他便好奇地将那窝草连根拔起,拔起后,发现下面竟然有颗闪闪发光的珠子,就拿了回去。回家后,他将珠子放在了要见底的米坛中。第二天发现米坛中的米竟然涨满了,这让他们母子俩太高兴了。
     这件事不知咋的,被当地一个恶人知道了,恶人便带着家丁到他家去抢这宝珠。聂娃当然不给,情急之下,聂娃将宝珠放进嘴里吞了下去。过了一会儿,聂娃口渴得要命,便跑到水缸边去喝水,结果把水缸喝干了,还不解渴;于是跑到井边去喝水,他把井里的水喝干了,还是不能解渴;他便跑到场边马溪河里去喝水,又将那河水喝干了;他只好顺着往下跑到濑溪河里去喝,身体也慢慢变成了龙形。他的母亲见此情景,便大呼聂娃的名字:“聂娃!儿呀!”聂娃没有办法,只能顺着下游而去。他的母亲每呼唤一声,聂娃就回头看一眼母亲。每一回头望,他所在的河段上便出现一节河滩。他的母亲喊了他二十四声,直到看不见了,聂娃回望了二十四回,就形成了今天濑溪河上的“二十四个望娘滩”,人们有感于聂娃的孝心,便改叫他“聂龙”。
      这聂龙顺着濑溪河一直下去,就到了东海。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受尽了鱼虾们的欺负,真是“龙游浅水遭虾戏”,加之又想念母亲,便产生了回家的想法。聂龙回家后,白天在濑溪河边的一个水潭里嬉戏,人们就叫它“龙潭”;晚上就到河边的一个洞里休息,人们就叫它“龙洞”,文人雅士称之为“龙宫”,附近的场也改名为“龙洞场”。


龙潭

龙宫

龙洞场
      后来,聂龙想在此处(今水闸楼)扎断,使现今四面靠山的泸县县城福集一带形成一个小海来安身。主意已定,他便施展法力,从泰山挑来一担土。观音菩萨早已看在眼里,见聂龙要拦河造海,万顷良田将变成一片汪洋,无数百姓都要遭殃。观音菩萨同时也知道聂龙使的这种法术一听公鸡鸣叫就失灵。于是,她立即就学公鸡鸣叫,虽是午夜,却引起了四乡公鸡纷纷鸣叫起来。这时,聂龙挑来的土只倒了一箢篼在河中,这就是现在的箢篼山的来历。


水闸楼

箢篼山

场后石螭头
     最后,聂龙见拦河造海不能成功,只好乖乖地待在家乡场后的山上,守护着母亲,慢慢化成了石头,变成石龙。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场名改为“石龙场”。民国版《泸县志•镇乡》载:“场后石出如螭头,故名(石龙场)”。解放后,改为了“光明场”,特产有著名的“鱼松”。

作者介绍:罗险峰,男,泸州泸县人,系泸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