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刚:越南芽庄的“三国演义”

2018-04-05 16:22 来源:川南经济网www.chuannane.com 责任编辑:寒江雪
摘要】编者按: 泸州籍作家陈大刚以游记散文见长,作品《笔走大中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被人们誉为当代徐霞客。其后,他又信马由缰,走出大中国,将自己潇洒的笔触聚焦世界各地。在此,我们选发他的最新力作《越南芽庄的三国演义》以飨读者。 越南芽庄的三国演


 
  编者按:泸州籍作家陈大刚以游记散文见长,作品《笔走大中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被人们誉为“当代徐霞客”。其后,他又信马由缰,走出“大中国”,将自己潇洒的笔触聚焦世界各地。在此,我们选发他的最新力作《越南芽庄的“三国演义”》以飨读者。

越南芽庄的“三国演义”
 
  第一次接触到“芽庄”这个地名,眼前马上就对应出一个依傍山川,绿色葱葱的小山庄。然而,当我从重庆出发,闭上眼睡了三个小时到达芽庄后,就发现自己犯了两个错误,第一,芽庄不在山中,第二,芽庄二不是山庄——它在碧波荡漾的大海边明明白白地告诉我,自己是真正的城市爷们,而且还是越南庆和省的省会。并且,在随后的几天中,这座太平洋中南半岛的“山庄”,还呼儿嗨哟地向我上演了一出越南版本的“三国演义”。
东道主——摩托车划出的风景线
 
  芽庄的风水坐相非常好,开门就是波光粼粼的海湾,海面上漂浮着几座岛屿,仿佛刚从梦中生出来一样,要踏着水波过海而来。城市面对的又是东方,太阳每天都会如约升起,似乎与芽庄有一段天生的海枯石烂不世情缘。




 
  不过,芽庄并不是在太阳出来时才醒。以我个人的感受,芽庄是在渔舟与摩托车中醒来的——我住宿的宾馆就在海边,楼层22,又带阳台,开窗就见海见岛,是天然的观景台。当早起走到阳台上等待日出时,我首先看到的就是三三五五的渔舟,如梦初醒般在晨光熹微的海面上穿梭,很有些“清早船儿去呀嘛去撒网——”的情调;岸边则是另外一番景象,三三两两的摩托在旭光依依的海滨大道上驰过,车声清脆悦耳,仿佛鸽哨声一般,似乎在骄傲地宣称一日之计在于晨。此时,海面幽然,天地悄声,得过差不多10分钟,朝霞才会染红天边,太阳才会从海水中跃出,爬上海岛,闪呀嘛闪金光……
  渔舟向我宣示,芽庄绝对是一座与海血肉相依,声声若闻的城市;摩托车则向我拉风地张扬,它们是这座城市天然的公民。




 
  用“公民”来比喻摩托并不夸张。导游向我们介绍(温馨提示:本文所言导游均指越南导游——中国旅游团配置两个导游,一为越南人,负责张罗住宿、行程并翻译;一为中国人,负责讲解),越南是不折不扣的“摩托车王国”, 9千多万国民拥有几千万辆摩托车。芽庄几乎是人手一辆。一种交通工具成为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的标志,这个我有体会,比如美国洛杉矶的汽车,意大利威尼斯的“贡多拉”小船,我们中国则多年享有“自行车王国”光荣称号,但我从没想到越南是摩托车当家作主。


 
  导游没有打诳语。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无论是芽庄的海滨大道,城市的街头巷尾,还是城外的公路上,都会看到摩托“百舸争流”。市区交叉路口每遇堵车,便齐刷刷排出数十上百辆;通行之时,都全力加速,一副越野拉力赛架势,吓得我们双脚打抖躲避。不过,还得为越南人骑车技术点赞,繁华闹市之中,那些摩托都如鱼入水一般自如摆动,急转急停,仿佛足球场上奔跑的梅西。与此同时,小轿车、大巴、中巴、出租车在芽庄却相见时难——置身在豪气十足的摩托铁骑滚滚洪流中,它们只是城市交通的点缀和摩托们的陪衬。
  而且,我的越南之行就是从摩托开始的。领队在重庆机场讲注意事项时,特别提醒“防摩托”——越南不查酒驾不限速,摩托是大爷,撞人是常事;这国家除了有执政党,还有来自老挝、缅甸的江湖混混与越南当地杂皮组成的“飞车党”——专门抢女人、抢单身女人,抢挎包的单身女人。万幸的是,我们没遇到——其实,这国家治安满好的,芽庄6天中,我们没看到一个警察,当然也就没看到一辆警用摩托或警用小车,可这城市依然和谐有序。导游说,越南人已经养成了自觉遵纪守法的习惯。只是在去与芽庄相邻的藩朗市时,来回都碰到车祸,并且每次都有摩托积极参与。



 
  骑摩托不只是男人的专利,女人也好这一口。走在芽庄大街上,常常会看到她们英姿飒爽骑着摩托兜风;通往郊外的大道上,还会看到她们骑着满载货物的摩托飞驰往来。我们宾馆前有一个摩托与自行车租车店,主人是女子。有人租车时,她就会骑上车展示性能,顺便表演一两招绝活。我们好奇问她老公在做啥,她用手一指,“喝咖啡”。顺着她指的方向一看,旁边果然就是一个咖啡店,里面坐满了人,都是男人,场景如同我们四川的茶馆。心里就为女店主报不平——这是一个典型的越南主体民族京族女子,头戴用热带植物叶片编织的白色尖顶斗笠,长着小蛮腰,可以用妩媚多姿来说。我给她的评语是“摩托西施”,这个有她摊子前总有许多中国男士为证——我疑心真正租车的没几个,更多的是想沾些艳气。而她老公竟然不知怜香惜玉,一个大老爷们自己喝咖啡凉快摆谱,却让老婆在太阳下奔忙操劳,也不担心西施晒黑了,真是太过。
我把这想法告诉导游。导游说,越南妇女是货真价实的半边天。历史上这越南一夫多妻,可以多到六七个,田土里的活都由女人承包,男人在家娇养。他举了一个例,当年我们的郑和大爷下西洋时把旗袍传到了越南,女人自然喜欢,但却把旗袍叉口从大腿处开到了腰上,成了越南特色的旗袍奥黛。我们就在芽庄丝绸中心看到模特穿着奥黛表演,丝袍飘逸,玉腿猛露,春光四溢,整个是“云想衣裳花想容”。大家都说性感。导游纠正,旗袍开口到腰上,是为了方便下田干活。听了解释,心里就极佩服越南女子的奥黛,居然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完美结合。更要为她们点赞的是,越南女性不但能骑摩托“风风火火闯九洲”,还能“骑”在国家头上发号施令——当今越南国会主席阮氏金银就是女性。



  有这样大慈大悲又勤劳能干的女菩萨罩着,男人们当然就能可着劲享福——早晨一杯咖啡一喝一上午,那叫心宽体胖品时光,品情调。芽庄每年都有台风暴雨季节,时有大街上雨水过腿,那些在芽庄做生意的中国人大呼小叫,满街乱窜,而越南人依然处变不惊,慢条斯理地坐在咖啡馆中喝。导游说他们能够这样喝,还有政府罩着——越南人上学免费,看病不要钱,不用贷款买房——由土地私有化,管9999年,每家都有地建房。说到吃的,芽庄这一块下海就有鱼虾。没有了“房子、就学、就医”三座大山压在头上,当然能可着劲喝。在芽庄丝绸中心参观购物时,中国的讲解员告诉我们,工厂里的越南工人虽然每月工资也就人民币一千左右,但每月15号一发工资,这些人从16到19号都不上班,通通带薪休假“花天酒地”,花完了才回来。他的结论是,越南是国穷民富——老百姓精神的幸福指数高。我个人的观感是,没看到一个要饭的——在柬埔寨、印度、埃及甚至法国,我都遇到过大人孩子向我要钱要烟抽。有一件事让我很感动,在海鲜一条街用餐时,遇到一个大娘牵着一个小孩走过来向我们推销口香糖。一桌人都没买。我和一个团友看那孩子可怜,就给了一万越南盾。出乎意外的是,居然被拒绝。导游走了过来说,这些人经济条件确实不好,但决不接受施舍。不买他们的口香糖,而用钱打发,是伤了他们的自尊。


  不过,越南真正让我走心,至今仍在感动我的还是摩托。第一次逛芽庄最繁华的俄罗斯风情街时,听说一路往北到住宿的宾馆只要20来分钟,我就决定走路。走的方向没有错,但中途有叉道,有不少小街小巷,几转下来就找不着北。于是就拿出宾馆名片问街边一货摊主。摊主是年经人,热情地给我指了方向,又画了草图。我烟瘾发了,顺便就拿一万越南盾要了一个防风火机。当此时,来了几个买东西的当地人,摊主忙着上去伺候。走了大约七八分钟,一辆红色摩托突然在我们身边“吱——”一声刹了下来。一看,竟然是那摊主。他把我拉到街边,然后拿出两张越南币,一张10万,一张1万,指着我,让我拿出火机。然后把火机放在1万的钱上,并将10万的递我手上。几番比划,连猜带估,我终于明白了大概——买火机时给错了钱,将1万给成了10万,他当时忙着应酬客人没注意,发现后来退钱,并表示对不起我。天,我那时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越南居然出产这样的雷锋小弟。这要放在中国,绝对是神话传说。


 
  越南这国家怪怪的,以著名的“四瘦”出名:一是国土瘦长得如一条抽长的海马,东西最窄的地方仅有区区50公里;二是道路“瘦”,我们从芽庄经金兰湾到藩朗市,走的是越南最好的国道,但也就只如30年前我们四川的二级路。三是女子瘦,比如前面说到的“摩托西施”。四是房子瘦,占地面积不大,开间都很小。很搞笑的是牛也瘦,只若架子大的猪一般。团友中有一食客望着那牛说,只可炒肉丝,要是粉蒸和清炖,肯定没油气。然而它的钱币越南盾却大,动辄就上万。我们只需三百元人民币,就能兑换上百万越南盾,分分钟成百万富翁。所以,我们一开始用越南盾,老是混杂不清。而这辆红色摩托,却给我分得清清楚楚,以天地良心般的高八度,叫我刻骨铭心,并让我必须把它当成芽庄的公民,当成一道风景。

越南中国——山连山水连水
 
  越南的路上虽然跑着几千万辆摩托,但没有一辆是中国货。导游说,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摩托一统天下,满街都是重庆的嘉陵摩托、建设摩托。只是老出胎爆这些质量问题,2000年后,被越南政府一刀切除,现在是本田、钤木这些日本摩托莺歌燕舞。


  不过,导游又说越南路上跑的货车基本上是中国货。这个我有切身体会。到芽庄第二天清晨,我就是被一辆大货车的倒车声音弄醒的。“倒车,请注意——倒车,请注意——”,我在睁眼一刹那的恍兮忽兮中,竟然以为身在中国。走到阳台上循声一看,才发现是宾馆旁边一建筑工地上货车发出的。让我“恍兮忽兮”的原因,是我住家小区旁有一个超市仓库,时常有大货车这种“动物”大清早就发出“倒车,请注意——”的叫声。心头突然就冒出一句歌词,“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翁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其实,这种误把他乡作故乡的错觉,在越南还不仅仅是倒车的声音。
  就在倒车声把我弄醒的当天下午,我曾租了一辆自行车沿着芽庄海滨大道骑行。那大道很漂亮,椰子树一溜拉开,花坛草坪 如影随形,每隔几百米就有一个供市民休闲的小广场。经过好几个广场,我都看到有一堆人围在一起。于是就在一处停车凑了过去看。原来是在下棋,下的是中国象棋——两个人对坐摆阵,七八个周围指指点点,性急的人君子动口又动手,喧宾夺主,抓起棋子就在棋盘上大动干戈。那场景与我在泸州滨江路广场上见到的没有什么不同。那一刻我又产生了错觉——没有出国。



 
  回来和导游说起这事,他讲,越南的象棋比中国普及,中学生三分之一都会下。而且,在国际大赛中,中国棋手最虚的就是越南人。其实,越南文化最初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他们也学《四书》《五经》。越南早先也用汉字,佛教和道教寺庙的门联,一律是用漂亮的汉字书写,对仗工整,韵律严谨——我骑着自行车在芽庄老街小巷转悠时,就看到不少人家、旅馆、饭店门窗上,张贴着“金童玉女图”“寿星福禄图”,还有“金玉满堂”“吉祥如意”“开门大吉”“出入平安”之类的中文吉语。让我吃惊的是,他说这几天忙完了,到了清明就要回乡下给爷爷奶奶上坟——原来,越南也像中国一样要过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春节。逢年过节也时兴拿东西拜年走亲戚。也使用中国农历,还自称是龙的传人……听他作这些介绍时,我心中就响起了文革时中国传唱的那首《中越友谊之歌》——“越南中国,山连山水连水……” 当我向越南导游说起中越两国彼此曾文斗加武斗互相掐的事时,他说那是政府间的恩怨,老百姓之间没有过节。况且,兄弟之间有吵闹也正常,就象中国小说《水浒》中的梁山兄弟,越打越亲。


 
  越南与中国走得很近,还有一个因素必须说——两国都是社会主义制度。越南也强调宣传。我在骑自行车“采风”时,就看到街上有许多让人要热血沸腾的宣传招贴画。画面上几乎都有“工农商学兵”当家作主的光辉形象,还配有越南文字,我虽然看不懂,但估计应该是响应什么号召,努力实现什么之类。这就让我如同是走在中国城市。而在他们的政府机关大楼,则悬挂着镰刀斧头图案的党旗,还有光芒四放的胡志明主席的头像——这个给我的感觉就有些中国的文革了。而在去藩朗市途中,我们则看到路边场镇上的学校、住家、商店,甚至摩托专卖店都挂着红色底正中一颗五角星的越南国旗,简直就是“家家都把红旗挂”的节奏。只是,不少房屋破败,挂出的旗帜有些也很旧损,给人的感觉与政府形象不是很匹配。

 
  当我把我的“采风“告诉导游时,他说越南改革开放迟,经济落后中国至少20年。至今没有高速路,也没有高铁,铁路上跑的还是老式火车。就如同中国上世纪90年代初,一个人要是能开小车就是土豪一样,今天的越南只要有一辆中国的比亚迪开在路上,就会招来小蛮腰们的青睐。这几年越南发展快了,但要感谢中国。起因是金兰湾事件。这金兰湾在南海的要冲上,控制着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我们站在那观景台看海湾时,导游说从这里坐船只需要两个小时,就能到中国南海。前苏联为了全球扩张战略,把它用作了25年军港。到期后俄罗斯因为出不起租金,就走人。美国想趁机填空。中国当然不能在家门口受制于人,就同越南谈和平发展。于是就有了美国航母那边凉快,而中国军舰可以到金兰湾走亲访友。同时,中国则帮助越南发展经济,比如修路呀,建工厂呀什么的。就旅游的角度来看,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可以一说。
  把芽庄炒红。2015年前,芽庄每年游人只有区区几万,属于养在深闺人未识。2015年后,中国与越南签定了相关协议,通过双方政府补贴发展旅游业,2017年爆涨到上百万人,导致原来只要一万越南盾的椰子,现在要3万,景区则要5万;鱼虾也是翻倍涨。上百万中国人到了芽庄,当地的中文导游有10双手也忙不过来,中国旅游局就从各省市选派导游支援。先后接待我们的两个中文导游,都是四川官方派来的,为期三年。


 
  我们的行程中安排了两处购物。一个是藩朗越南工业新区玉石中心,一个是芽庄丝绸中心。玉石中心很大,来自中国的领班告诉我,这里有设有中国大陆游客区,台湾、香港、澳门游客区,还有东南亚国家等亚洲游客区。控盘的虽然是越南人,但玉石的加工,商场的经营等等,都是由中国人操办。商场中穿梭往来的数十个穿着粉红色旗袍的服务员,全是中方从国内招来的。丝绸中心的情况也与玉石中心大致相同。负责丝绸制作工艺的技术人员,都是从中国来的,也是为期三年。通过这些方式,把越南的地方特色产品推向世界。顺便一说的是,那个用“倒车——”叫醒我的建筑工地,也是中国人承建。导游说,芽庄现在的楼盘,一半以上是中国人设计,有一些还是中国人出资参与开发。


 
  芽庄炒红之后,说中国话的越南人自然就多了起来。宾馆、商场、饭店甚至地摊的从业大哥大姐大妈大爷都能来上几句中文。只是他们的中文专业很窄,只限于所售货物,与业务无关或者说与钱无关的一概不学。我们去海鲜一条街时,那些招揽客人的小哥长相与我们海南、广西大排档的伙计都差不多——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咋一听他们招呼,会让你误以为是中国人和你说话。但他们基本上只会鱼虾报价。当我提出要米饭和开水时,他们就瞠目结舌,没一个能懂。哈哈,我们中国话要学的东西多着。你们那中文水平属于“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


 
   顺便说一句,我们团的中国导游实在不怎么的。我向来认为,导游应该具有天使的职能,把游客的精神与灵魂引向一个崇高优美的境界。但现实中却不能用这个来期望中国导游——他们把国内挖坑的技术毫无保留地带到了越南,中心思想就是忽悠我们购物。同为炎黄子孙,我实在不好意思具体地出这些“无知、无聊、无德”三无产品的丑。

俄罗斯——喀秋莎站在银色的海滩上

  旅游的魅力之一,就是时不时会给你一个喜出望外——天哟,再也没有想到我们的芽庄之行居然是花一国的钱,走的却是两国——越南和俄罗斯。导游和我们一见面就开宗明义地说,芽庄有三国人,越南人、俄罗斯人,然后是中国人;芽庄人通三种语言,一是越南语,二是俄语,三是肢体语。
  导游的“开宗明义”随即栩栩如生地显示在之后的行程中。机场出关时,我们旁边至少有5个通道是俄罗斯人排队。进入市区,导游指着滨海大道上走着的人说,10个人中至少有3个俄罗斯人;而滨海大道外的海滩上,那些赤裸上身的男人,着“三点式”的女子,10个人中,有7个是俄罗斯人。导游还说,城中有一条专门的俄罗斯风情街,满街都是俄罗斯人乱窜。我后来亲自骑车去进行了一番“考证”——去的是芽庄的城市地标“沉香塔”,那塔雄踞城市中心,旁边有一个广场,广场左边是沙滩海浪,右边隔着大马路就是市政大厅。换句话说,这里就相当于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芽庄的脸面。但给我的感觉,却有如莫斯科红场——几个小孩欢呼奔跑放风筝,一个小姑娘在踏滑板,三三两两的青年跑步健身,两个小女子在椰风吹拂的塔下拍照,有一家人五六口老老少少在沙滩上野炊,一对情侣,依偎在海水涟漪的海滩上,相拥夕阳中,也相吻夕阳中……哇,全都是俄罗斯人。


 
  能够花一国钱买两个国家,已经非常值了。然而,对于中国男性游客来说,那运气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必须大呼小叫“爽!”——天上掉下林妹妹呀,在地球东方的越南芽庄,居然能够享受欧洲人体美大餐——看俄罗斯美女。哦哟,冲天香阵透海边, “三点式”娇娃入眼来,躺在沙滩上的,胸脯放电;走在沙滩上的,长腿蜂腰,丰乳展翅欲飞,咄咄逼人;海水中掠波而出的,皮肤丝绸一般细腻晶莹,仿佛吹弹即破,最是那水淋淋秀发一甩,甩出花蕊般长长的睫毛,甩出性感迷人的嘴唇,甩出如蓝天与海水一样的媚眼,甩出梦一样的飘忽……那俄罗斯妹妹本就天生丽质,与芽庄的海滩那叫天造地设计般绝配,她们随便海边一站,乱摆一个姿势,就是艺术造型,就是人体艺术写真,要齐唰唰把中国男人眼睛抓出来……

 
   可惜的是,俄罗斯妹妹们却没法在生她们养她们的俄罗斯大地上穿“三点式”搞这种人体艺术写真。3年前的夏天,我曾去了俄罗斯,那里有的是森林与平原,但却没有海滩。圣彼得堡虽然有俄罗斯唯一的出海口芬兰湾,但那海边却没有银色细软的沙滩,满滩的石头石块生硬得很,会把俄罗斯妹妹的细皮嫩肉硌出血。冬季不但“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还长达七八个月,而且那短暂的夏天太阳也不热烈。我去时虽然看到有穿短裙的妹妹,但却没有看到有一个穿“三点式”。于是就想到了一句话,上帝是公平的,他在打开一扇门时,就会关上一扇窗。就象他给了林黛玉天仙般容貌的同时,却让她有多愁多病的身一样,上帝让俄罗斯人门捷列夫发明了元素周期表,又让俄罗斯成为地球上唯一能找齐这些元素的国家,但却不让他们享受“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所以,俄罗斯那些万人迷的乖乖女们,至多就是到莫斯科郊外唱唱歌,跳跳舞,或者是在月光下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声响……


 
  哎呀,妹妹好郁闷哟。俄罗斯哥哥听不得,心里那叫一个疼。于是就为妹妹找海滩。可惜的是,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把好耍的地中海海滩都霸占了。而且,西欧人从骨子里就不待见俄罗斯人,总认为他们是粗鲁的乡巴佬,压根儿就不愿陪他们玩。不过,西方不亮东方亮,还真让他们在东方找到了海滩。比如,埃及的红海海滩——我去埃及时,导游说一年四季都有俄罗斯人飞过来度假。因为俄罗斯人帮埃及在尼罗河上建了大水坝,两家人感情好。在中国黄海也找到了——我去大连时,当地公安同行指着一个海滨浴场说,一到夏天水暖,这里就成了俄罗斯女郎走秀的T台。原因是沙俄时期和前苏联时期,大连都曾经作过他们的军港,因此就有了大连海滩情结。当然,最好的海滩自然是越南芽庄。历史上俄罗斯与越南没有过节,越南国父胡志明当年又是在苏联修炼出山,越战时,苏联人则提供导弹帮他们打美国飞机,之后又长达25年租用金兰湾,好兄弟就是这样来的——越南直接对俄罗斯人免签。我感受最深的是,过海关时,中国人来回都得在护照中夹入10元人民币,而俄罗斯人则会省下这买路钱。唉,有比较才有伤害呀!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其实,法国人比俄罗斯人还来得早。那1928年建在老城区“芽庄大教堂”,就是法国人殖民中南半岛的历史见证。同样的建筑我在柬埔寨也见到过——19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曾经是法兰西人的海外“分公司”。怪怪的是,他们后来又都接受了共产党领导。再后来,以法语为代表的法兰西文化都在这两个国家被“驱逐”出境。导游说如今在越南,法国人留下的东西只有三样:香水、面包、小费。事实上,我在越南期间见到的法国建筑,也就只有“芽庄大教堂”。这个与英国就不同了,同样是建在中南半岛的“分公司”,比如马来西亚这些英联邦国家,现在依然高举英国文化大旗,把英语奉为官方语言。印度人就这样说,“英国人给我们留下了英语、议会和铁路”。


  俱往矣,如今的芽庄已经是俄罗斯人的后花园。他们拖家带口,一来就是十天半月;有的干脆租房住下来落地生根找事做——于是,俄罗斯餐厅、咖啡厅、酒吧、商店雨后春笋一样遍布芽庄,就差没把洋葱头教堂和学校搬过来。我就在那俄罗斯风情街看到不少俄罗斯小伙子在俄式烧烤摊前忙得不亦乐乎,看到俄罗斯大妈站在商店门口推销俄罗斯套娃——“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见鬼去吧!
  俄罗斯人当然有理由爱这后花园。就我个人的见识,芽庄远超埃及红海与大连海滩。它被称为“东方欢马尔代夫”,可不是浪得虚名。这城市直接就与海滩共生,往南往北往东都有海湾海岛伺候,有细软洁白的沙滩迎人。SUN(阳光)、SAND(沙滩)、SEA(大海)——芽庄的海湾描绘的就是这样勾引人的“三S”,整个就是《外婆的澎湖湾》那支歌中吟唱的“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而前苏联民歌《喀秋莎》中的少女喀秋莎,就不是站在竣峭的岸上,而是站在银色的海滩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只是,随着中国人如涨潮的海水一般涌入芽庄,俄罗斯人的好日子基本就快到头了。这个有我亲眼所见的两个例子为证。



 
  一个是在蚕岛。这里也有天堂湾那样的沙滩,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度假村泳池玩耍,也可以划越南特色的圆形簸箕船,还可以玩快艇、海上滑翔伞、海底漫步这些刺激的水上项目。我们那天去时,是中国游客中第一批上岛的,时间是9点钟,中南半岛的阳光已经非常强劲地洒向海滩,于是我就看到了上面所说的“欧洲人体美大餐”。这个时候,中国人仅仅是稀稀拉拉20多个人,而俄罗斯人应该不少于50个。当时的感觉就是“前方战事吃紧”,需要紧急支援。到10点时,一船接一船的援兵来了,海滩上立即就铺满了中国大妈大爷大哥大姐小妹妹。我正与一个俄罗斯小伙在海滩凉棚边亲密照相时,就亲眼看到一个穿着泳装的大妈冲过来,将换下的衣服和手中的包一古脑扔在沙滩躺椅上,然后舌绽春雷,作狮子吼,“赵本山大哥、陈佩斯兄弟、宋丹丹妹妹,快来哟,我给你们抢到躺椅了——”那旁边原本躺着一对情侣,正含情脉脉对望,这下躺着中“腔”,惊得目瞪口呆,看着冲过来的本山大哥们,灰溜溜地拿起浴巾——这叫风紧扯乎!精彩还在继续中,说时迟那时快,海滩上早已撒满了中国人,并风起云涌年扑向大海,场面简直就是锣鼓喧天,红旗招展——与此同时,先前那些躺的、晒的、海水中的俄罗斯人则节节败退,悄悄走人,无奈走人——哦,那些“喀秋莎”,那些春宵一刻值千金中的“冬尼娅”“保尔”,还有多愁善感的“安娜卡列妮娜”,怎么受得了这个哟?
  再一个是在天堂湾。我们去时是下午一点过,海滩盛况与蚕岛相同。不相同的是全为中国人孤芳自赏,简直就是在广西北海与海南三亚海滨浴场见到的情景,让我又产生没出国的错觉。心头就嘀咕,欧洲人是不是在另外的海滩。问导游,回答这里就这一个海滩。到了四点,中国旅游团队开始退场,海滩上人少了起来。奇迹发生了——海滩上居然出现了俄罗斯人,那些“喀秋莎” “冬尼娅”“保尔”“安娜卡列妮娜”,三三两两走向海滩、扑向大海。但那些鸟男女神情都怕兮兮的,估计是让咱中国人吓尿了。



  嘿嘿,以上事实雄辩地证明,俄罗斯人在芽庄已呈无可奈何花落去之势,连那朝三暮四的“飞车党”也开始冷落他们,移情别恋中国人——这些江湖好汉通过多次实践得知,中国人的钱包远比俄罗斯人的大——有钱为大哥呀,厉害了,咱中国人!
  至于越南、中国、俄罗斯三国在芽庄之后还将怎样演义,且听下回分解。

相关链接:

  作者介绍:陈大刚,男,赤水河边四川古蔺大山中人,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有《站立天地间》、《对自己好点》两部散文集,《笔走大中国》系作者的第三部著作,为个性化旅游散文集,也是当今中国第一部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自然风物、历史人文“树碑立传”的旅游散文集。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