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初旭
铁打泸州,位居要津,长沱二水,相拥交汇,窖酒飘香,醉美酒城。川滇黔渝,省市相连,稻粱菽麦,物产丰富。乾坤朗朗,中华巍巍,天下美食,千姿百味,黄粑文化,流长源远。
追根溯本,当数传奇。泸州黄粑,兴于蜀汉。诸葛孔明,率军泸水,正值酷暑,深入不毛。埋锅造饭,汁浓米香。军令如山情形急,将士冲锋杀敌玩。凯旋回营日,米饭熬成粑,色泽黄与润,味道甘乃甜。偶然成绝技,梦绕又魂牵,百姓亦效仿,黄粑来民间,扎根斯地,流传千年,享誉四方,泸州名片。
大街小巷,人来车往,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名城小吃,当数黄粑。粘米玉米糯米,黄豆黄糖杂粮,磨成浆,捣成粉,汤汤水水,生生熟熟,看似杂乱无章,实则井然有序,比列混合,天然搭配。
木棍搅,勺子团,或大或小,或条或方,辅以老笋壳,或用良姜叶,稻草绳捆束,棕榈丝扎牢。环环相扣,排排搁置。两天两夜大火蒸,又黄又香成极品。或蒸吃,或烙烤,或品尝,或馈赠。观之,秀色可餐,食之,留香唇齿。一周不变色,三月不腐败,漂洋过海任君行,泸州黄粑世界殊。
壮哉泸州,美哉黄粑。天赐美食,铭记乡愁。两块黄粑,荟萃人文历史,一方小吃,抒写家国情怀。(征求意见稿)
附注:泸州黄粑是四川泸州等地老百姓热爱的传统小吃之一,传统节日食俗,在川西南地区民间流传几百年至今。泸州黄粑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味甜糍和。其独到之处在于包料选择的是良姜叶,黄粑的香味正是来自良姜叶内所含的芳香油。刚蒸熟的黄粑香气扑鼻,冷却后,可切片油煎,或放入醮槽水内煮沸食用,别有一番风味。泸州尧坝古镇的周姚黄粑是泸州较为著名的黄粑之一,也成为各地游客来泸旅游最佳选购的旅游商品之一。相关链接:
作者初旭,原名王先军,大专文化,民建泸州市委会员,资深媒体人,品牌策划人。系新华社签约摄影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研究学会会员,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基层法律工作者,中国报告文学签约作家。目前主要从事品牌推广和文化创意。
先后当过农民、教师、公务员、法律工作者。曾在多家媒体从事传媒工作。其间创作和采写各类文艺、新闻作品上万件。作品散见于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中国经济网、《人民日报》、《法制日报》、《知音》等全国知名报刊。出版有个人散文集《山地风流》和报告文学集《遍地英雄》,主编了大型专著《最泸州——泸州建市三十周年专辑》,与人合作出版《巴蜀名胜楹联大全》《泸州民间文学集成》等。先后推出的《纳溪贡茶.等您回家系列》《山地笔记系列》《我是品牌系列》等散文系列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与人合作创作的歌曲《灯闹古蔺》《黄荆行》《花开丹桂》《龙抬头》《马蹄滩之歌》《水口之恋》等先后斩获全国大奖。所编著的《泸州百业赋》即将出版发行。
-
川南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川南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川南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发布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