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怨而不怒,悲哉

2020-02-16 21:56 来源:川南经济网www.chuannane.com 责任编辑:寒江雪
摘要】作者:郭松 怨,《说文解字》注恚也。从心。大概意思是,把不满藏在心里,比怒要节制一些。因此有抱怨、哀怨等词儿;不像怒,形诉于色,言诉于声,有怒目相向、怒不可遏等词儿。 爱发怒的人,容易得罪人、办砸事,也容易被看成不理智。《战国策》中把怒分为

作者:郭松
                                                              
    怨,《说文解字》注“恚也。从心。”大概意思是,把不满藏在心里,比“怒”要节制一些。因此有“抱怨”、“哀怨”等词儿;不像“怒”,形诉于色,言诉于声,有“怒目相向”、“怒不可遏”等词儿。
   爱发怒的人,容易得罪人、办砸事,也容易被看成不理智。《战国策》中把“怒”分为“天子之怒”、“布衣之怒”。布衣之怒,顶多“流血五步”;而天子之怒,就可能“伏尸百万”。位高权重者,喜怒之间决定人的命运、事的成败,当然冷静点好。压压脾气,平平心态,不失为养生和处事之道。然而,事有是非曲直,人有喜怒哀乐。“怒”作为人的七情之一,作为一种评判态度,无论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大都是功利的、谨慎的、保守的,眼光也是相对狭窄的;信奉道家思想的人,大都是淡泊的、随性的、开放的,眼光也是相对广阔的。君子当有所好恶,好恶不可不明。圣人也有所喜怒,喜怒不可不发。孔夫子以“中庸”为道,但也有“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时候。“野夫怒见不平事,磨损胸中万古刀”,这种“忍”是很难受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这种“怒”是骨气、志气,也是浩气。鲁迅面对腥风血雨,“怒向刀丛觅小诗”。当喜则喜,当怒则怒。当喜时,“漫卷诗书喜欲狂”;当怒时,“横眉冷对千夫指”。性情中倘若缺少了“怒”,大家都当和事佬,都成了弥勒佛,邪恶何以惩治?正义何以伸张?
    如今,在“乡场”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事,并不鲜见;在“官场”上,“闻民瘼而吐哺,见私谒而拍案”的事,却罕有其人了。不要说见到溜须拍马者不愠不怒,就是见到欺上瞒下者也见惯不惊。为了关系广结人缘,为了利益沆瀣一气,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修炼”得不阴不阳,“冷静”得无心无肝,“怒”倒是制住了,“人味”却没有了。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曾痛斥这种“和事”之道:“上下务为姑息,百事悉从委徇,以模棱两可谓之调停,以委曲迁就谓之善处”。
    对世道人心,佯作不知;对陈规陋习,闷头不语;对人怨天怒,漠然视之;对百姓疾苦,淡然处之。这种“制怒”,是一种怕连累自己而不要原则的处世之道。“魔道从来浓划线,是非不混半分毫”。有权者该怒而不怒,无权者就会愤而生怨。怨不可蓄积,蓄积久了就有“民怨”。民怨一旦沸腾起来,许多问题就不好处理。
    怒不可不制,更不可不发,关键要有“是非之心”。酒足饭饱之余发发牢骚,是非原则面前装聋卖哑,这样的“怨而不怒”,多么卑怯和可怜!敢怒敢言,主张其所是,反对其所非,才是做人的真性情,做官的真境界!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研究生毕业于贵州大学,军旅生涯23载。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当代检察文学研究会理事,《散文选刊》签约作家,《中国诗》签约诗人,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中国散文家》《诗词报》《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刊发作品上150余篇(首),获2018年度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