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清:红军四渡赤水到底有多难
2020-05-21 11:37
来源:川南经济网www.chuannane.com
责任编辑:寒江雪
【
摘要】作者王海清 红军四渡赤水可不是电影作品那样潇洒,也不是电视剧那样从容,决不是饭后闲聊那样的淡定,更不是享受大自然那样的悠然。 也许很多人没有认真想过,这支队伍成员中,要么家庭状况比较殷实,要么就是饥寒交迫的干人,他们走到一起,突破封锁,坚定
红军四渡赤水可不是电影作品那样潇洒,也不是电视剧那样从容,决不是饭后闲聊那样的淡定,更不是享受大自然那样的悠然。
也许很多人没有认真想过,这支队伍成员中,要么家庭状况比较殷实,要么就是饥寒交迫的“干人”,他们走到一起,突破封锁,坚定前行,东突西挺,四渡赤水,怀揣的都是中国革命的同一个理想信念。
笔者近些年走过了红军走的路,看过了红军住的地,听过了红军做的事,对红军四渡赤水的难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仅就在川南古蔺县,红军面临四大困难。
3万中央红军被国民党中央军、川滇黔三省地方军计40万敌人追剿,四面楚歌。从1935年2月12日、13日、14日三天,朱德在川南古蔺的行军命令中,都特别提醒各军团注意国民党军“追剿”支队。这支由薛岳派出的,由罗醒尘领队的中央军“追剿”支队两个团,2月11日从二郎滩过河后,固守在古蔺县城,随时准备向红军迎头痛击。此外,古蔺附近还有川军潘佐旅,魏楷边防部顾晓凡团,丰忠石“清乡”司令周化成所部,特别是郭勋祺所属三个旅,紧随红军追击,川军在长江以北布置了12个旅,长江南岸8个旅,虎视眈眈。滇军孙渡率三个旅,准备在扎西、川南一带与红军“剧战”。军情十分危急,军委要求“迅速脱离川军侧击”,2月11日,中央红军扎西转兵,再进古蔺。2月15日,军委又突然改变攻占古蔺城的计划,决定东渡赤水,进占较为空虚的黔北。
红军刚进古蔺,就遇到渺无人烟的黄荆老林,1843米的虎头山是横亘在面前。红军四渡赤水时期,三进古蔺,足迹遍及现辖26个乡镇,总行程3606里。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古蔺县,幅员面积近4000平方公里(包括现属叙永县的摩尼、石坝、麻城、赤水河镇等),居住有汉、苗、彝、回等13个民族,黄荆老林(今黄荆镇)平均海拨1300多米,最高峰1843米,年平均气温12.7℃,年降雨量1400㎜,是典型的白垩系红色砂岩中山峡谷丹霞地貌区,是地球同纬度(北纬28度)保存完好的亚热带原始常绿阔叶林区。不时有熊、豹、野猪、獐、鹿出没。黄荆老林古木参天,森林密集,人烟稀少,当时人口不到2000人,每平方公里仅6人,是川南人口最稀疏的原始森林区。红军在古蔺境内,486座有名的山体,座座都是凶险的阻碍。
古蔺县有246条溪河(其中河流21条,溪流225条),无一不是红军必须跨越的障碍。古蔺当时没有公路,乡间小道也不发达,河流上就是木板桥也为数不多,要过河必须绕很远的路。从红军行军路线可以看出,很多时候都是趟水过河,在寒冬腊月,每穿越一条河流,都是刺骨的寒冰,无情的隔阻。
由于红军纪律严明,不愿入户惊扰群众:有电报称“部队是露营”。又由于国民党反动宣传,群众大多躲藏起来,一军团向军委的报告证明:“群众已跑光”。红军要寻得粮食,难上加难:有电文报告军委“喝粥亦不得饱”。饥寒交迫,受冻挨饿,是红军的生存状态。
四渡赤水,红军在古蔺转战达54天(1935年1月29日进入至3月23日离开),几乎占整个四渡赤水时长111天的一半,可以说红军在古蔺是危急的、艰险的、苦难的、绝地的征程。幸好,这支队伍在四渡赤水的艰难曲折中,选择了一个懂得中国国情、善用奇兵、靠掌握真理说话的伟人——毛泽东,及时纠正了航向,运筹帷幄,辗转腾挪,最终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取得了四渡赤水决定性胜利,保存了中国革命的有生力量。(作者王海清古蔺系红色文化专家)
注释:图片来自于网络
-
川南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川南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川南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发布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