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长江大桥封闭维修 让我们记住蓝田之美

2020-06-21 07:11 来源:川南经济网www.chuannane.com 责任编辑:寒江雪
摘要】作者:初旭 2020年7月,泸州长江大桥开始封闭维修了。 从1982年10月至今,历经四十多年的风雨沧桑,泸州长江大桥从秋走到春,从南走到北,从时间的这头,走到时间的那头,也走近每一位酒城人的内心深处。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



作者:初旭
 
  2020年7月,泸州长江大桥开始封闭维修了。
  从1982年10月至今,历经四十多年的风雨沧桑,泸州长江大桥从秋走到春,从南走到北,从时间的这头,走到时间的那头,也走近每一位酒城人的内心深处。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亿万斯年,地壳壮美的分娩,劈开了一道生命的豁口,滚滚长江披荆斩棘而来,越过高山,流过草地,走近川南,走近泸州,从此,我们与蓝田隔河相望,这片蓝色的田野也成为许多人的向往。
   那年秋天,长江廋得“漫江碧透”,泸州人就在她柔软的部位“遇水搭桥”,从此,“天堑变通途”。行色匆匆的人流车流汇入时代洪流,蓝田这片曾经繁华的土地渐行渐远。大桥的这次封闭维修,距离的美感,又让我们想起这片土地的过往……
  沿着长江文明的的足迹,我们的祖先逆江而上,扛着太阳,顶着冷月,从江西来,从湖广来,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在硕大的盆地里突围,在滚烫的卵石滩上呐喊,把双脚植进长江之南的红丘陵,在这块不规则的“大田”里,生命拔节而起,沐浴着阳光雨露,尽情地舒枝展叶,抽穗扬花。千百年来,涛涌大江的蓝田坝就这样生生不息地书写着一方传奇。
   蓝田,亦叫蓝田坝。这里曾经是泸州城下,长江南岸的水陆码头,也是商贾云集的千年古镇。滚滚大江一泻千里,潇潇洒洒而来,流经古镇变得异常地柔情与浩荡,缓缓从古镇人的心上流过,悠悠地岁月里,铸就了古镇人的大度与包容。
沿着长江的脉络,蓝田古镇融进了这片川南丘陵。磨光的石级链接着过去与未来,也链接着磨难与希望。一座美丽的花果山成为古镇的屏障,从山上往江边漫步,穿越猪市,穿越牛市,穿越坡坡与坎坎,一排排清末民初古老的街巷映入眼帘。丁铁匠、蒋补锅的临街铺面,张家的小酒肆,李家的老茶馆,还有巷尾的油榨房,雨后斜阳中,油光可鉴,今朝更好看。
   街口的王家大染房,早已成为古镇最深刻的记忆,红岩山、花果山、闷头山、梯子岩,漫山遍野长满茂盛的中药、花卉、蔬菜、茶叶、瓜果,人们用这些大自然的精灵制成染料,或扎染、或蜡染,染布水顺溪而下,把田坝映蓝了,把大江映蓝了。偌大的河滩上,晾晒的蓝色家居布就像一面面五彩缤纷的旗帜,在江风中飘扬,老远望去,天蓝蓝,地蓝蓝,田蓝蓝,坝蓝蓝,蓝色的码头,蓝色的古镇,天长日久,蓝田名副其实,蓝田名不虚传。



 
   翻开厚重的大字典,那水,那木,与那代表最大最多的“九”巧妙地组合,一个“染”字便跃然纸上。借大自然的一抹颜色,染出了纯净的柔和色泽,染出草木的扑鼻清香,染出了时间的宁静致远,也染出了古镇的本真味道。
   在蓝田坝上漫步,这里的市井风情不曾改变,那青瓦、那阁楼、那古寺、那风火墙,一切的一切,形象依旧,人世间改朝换代的喧嚣,似乎都绕开了长江之南的宁静。一条青石板大路,就这样将古镇与大自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也把古镇与万里长江融会贯通,血脉相承。
  长江穿越火焰碛,穿越头脊梁,绕过水中坝,,从蓝田边上奔腾而过,开阔的水面平缓而浩荡。江水对岸的三道桥、山岩脑、王爷庙古渡口,蓝田坝边的河口上、金鸡渡古渡口,千百年的义渡,多情的舟子日夜辛勤送客忙。寒来暑往,风风雨雨,渡口上来来往往,步履匆匆的客商,走卒、贩夫、学子、达官贵人络绎不绝,而川滇、川黔古驿道行进的茶马商队、盐马商队,在蓝田留宿、在码头中转、蓝田成为沟通川滇黔边的繁忙水陆码头。我的祖先,从湖广入川,就在坝上的大田角“讨照”,沿着长长的江门峡谷,翻越箭竹坪,落业边陲古蔺,落业遥远的龙厂沟。听着蓝田坝的故事长大,这片土地从此植入我的骨髓。



  这里,不仅盛产水稻高粱,桑麻桂圆,也盛产长江奇石。“……蓝田的桑、蓝田的蚕、蓝田的丝、车装船载运苏杭”,一首红岩竹枝词,足可左证这里曾经的富庶农耕。上坝下坝,十里长廊的桂圆林,金秋时节,硕果飘香。“累累龙眼压枝低,雨打风吹欲涴泥。幸免儿曹攀折苦,园东饱啖到园西”的丰收场景随处可见。
  在千年的云月之间,天蓝水绿的蓝田坝,也是诗和远方的故乡。三国时诸葛亮曾从这里路过,五月渡泸水,演绎七擒孟获之佳话。李太白夜宿清溪一早过蓝田,高吟“峨眉山月歌”,春风快意下渝州。“诗圣”杜甫当年曾系舟金鸡渡,历经风霜的杜甫石还在,“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余温尚存,至今还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黄山谷游历使君岩,题笔醉僧图,陆游漫步大江边,为滩平山远而惊叹,张船山颂吟一曲泸州好,杨升庵击节放歌龙舟竞渡……在蓝田的每一寸土地上,我们都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蓝田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近代史无疑是可圈可点的精彩篇章。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国运几多艰。蔡锷、朱德等一批热血男儿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道路,在泸州的长江南岸打响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棉花坡战役,蓝田成为敌我双方的胶着地带,时至今日,吴芳吉的《护国岩词》对蓝田之战的记述还历历在目。
  就在蓝田坝的桂圆林下,在中共重庆地委的策动下,国民党地方武装将士,借蓝田阅兵之机,一举将反动军阀擒获捕杀。就在这片茂密的桂圆林里,一支由地下党策动,刘伯承任总指挥的起义部队,与数十倍于我的反动联军展开殊死战斗,虽败犹荣,为八一南昌起义作了有益的尝试和铺垫。如今,战争的烟云早已散去,犹有坝上的桂圆林,年年岁岁花满枝。



  岁月静走,却带不走历史的沉痛与屈辱;长江滚滚,掩不住民族的悲怆与呐喊。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军民奋起抗战。富有血性的泸州人不甘人后,在蓝田坝上展开了另一场大抗战——抢修飞机场大会战。抗战前线的紧急军情,就是无言的命令,泸州军民带着农具、带着干粮,风雨兼程从各县区迢迢而来,在这里安营扎寨,在这里挥汗如雨,民工们不约而同地哼起“义勇军进行曲”,拉着石碾前进、前进!用燃烧的激情投入到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之中。从机场动工到飞机试航,历时三个月,征集民兵八万多人,保证了舵峰航线直飞蓝田,也保证了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把援华物资从空中运到泸州蓝田,通过长江水道送往山城重庆,通过蓝田中转,空投茫茫雾都,也运到抗日战争的第一线。
  是啊,就在长江岸边,就在这蓝田坝上,十万之众的中国远征军从这里出发奔赴滇缅战场,截断鬼子的后退之路;大抗战中,五万多人从这里奔赴华北抗日前线。烽火连天的岁月,每年百万石军粮从这里抢运到抗战前方;蓝田坝是抗战的大后方,蓝田坝也是抗战的大战场。
  抗战期间,前线数千伤病员被运回大后方,安置在蓝田的南华宫、天后宫、文昌宫、禹王宫,这些曾经的寺庙成为临时抗战医院,蓝田兵站每天周转的部队官兵最高多达五千多人。一条滇缅公路,是大西南抗战交通生命线,从蓝田延伸到中缅边界的瑞丽江畔,延伸到全国抗战的第一线。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中,蓝田坝作用匪浅,蓝田坝功不可没。在321国道边旁的合江人民筑路碑,是一个时代的真是记录,也是一部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星移斗转,长河流金掀巨浪,日月轮回,沧海巨变焕人间。伴随着泸州地区的全面解放,古老的蓝田也焕发勃勃生机。特别是上世纪泸州长江大桥的修建,泸州城区与蓝田坝一夜之间,天堑变通途……
  春风又绿江南岸,一曲川江到古今。多少年来,蓝田坝在桥南那头彳亍行吟,孤独得让人有些惨不忍睹。时下,泸州长江大桥的封闭维修,让我们隔河相望那片蓝色的土地,一种蓝田情怀涌上心头。
  距离,让我们再次记住了蓝田之美。


  作者介绍:初旭,原名王先军,四川泸州人。民建会员,资深媒体人,品牌策划人。系新华社签约摄影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研究学会会员,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基层法律工作者,《中国报告文学》签约作家,《激情岁月》传记丛书创始人,从事网络传媒和法律服务。
  作品散见于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人民日报》、《知音》等全国知名报刊。出版散文集《山地风流》和报告文学集《遍地英雄》、《泸商记忆》(与人合作),主编大型专著《泸州百业赋》、《最泸州——泸州建市三十周年专辑》、《巴蜀名胜楹联大全》(与人合作)等。主要擅长于新闻策划、深度报道、品牌策划、产品推广、歌词创作和新赋体的写作。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