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渠坝,空气中便弥漫着一种豆干的香味。在这个号称手功豆腐干之乡的小镇里,品尝一下手功豆腐干的美味,听一听关于手功豆腐干百年的故事,何尝不是一件令人心情舒畅的事。
豆香渠坝 小小豆腐干浓缩百年历史
据史载,“明清时疏通永宁河180滩而通漕运,因设渠坝水驿”。“乾隆二年(1737年)设驿铺,因永宁河下渠坝碛滩头置渡口,为川黔古道重要的驿站和水陆码头”。“境内盛产竹木、草纸棕片。永宁河岸的土壤、气候适宜大豆生长,品种优、质量高,是豆制品的主要原料。其特产‘渠坝手功豆腐干’驰名遐迩”。
明·曹震奉旨,疏通永宁河360滩以确保贡木、京铜运输,川盐入黔,调集民工二十万,开河工程士兵和民工多以豆制品为食,为了携带方便,又利于存放,有刘氏、黄氏、张氏将豆花包成小块压干,经烘烤成豆腐干,既可作菜又可替代干粮,保证疏河工程民工食用,渠坝豆腐干成为疏河工地上的美食。后随永宁河船运发展,渠坝豆腐干传遍江南。
传统技艺 简单中凝练乡土味道
走进位于渠坝镇镇政府不远的一处民居,黄建军夫妇正忙着制作豆腐干,这里便是他们的豆腐干作坊。黄建军,非物质文化遗产渠坝豆腐干的传承人。
每天清早四点,黄建军夫妇便起床,将头天泡水的上好黄豆,打浆烧开,然后土布滤浆、点浆成乳。放进入木箱压干、用布包裹、二次压榨成型、煮沸、上盐抹皮、烘烤、十多道传统而反复的制作工艺,一直到午后一点左右,方可出炉第一批成品。
滤布,是豆腐干口感的关键。黄建军说,他所用的滤布相当密实,这要的布滤出来的浆子,尽可能的把渣子滤干净,虽说所得的量相对少些,但能保证豆腐干的口感细腻。为了加快制作速度,黄建军将制作豆腐干的压制环节作了少许改进,把原来单纯一小块一小块的压制改为放进模具,压制出一大块,然后再切开。不过,他每天仍然会按最原始的工艺制作上一两百块豆腐干,他说,主要是为了将传统手艺最完整的保存下去。
新鲜出炉的渠坝手功豆腐干自然微甜,外干内嫩,质地细腻,绵韧耐嚼,回味清香。这样传统手工制作的豆腐干,黄建军夫妇一天最多能做出一千多块,供不应求。
与黄建军夫妇一起将渠坝豆腐干发扬光大的还有他的弟弟黄勇,“他的制作规模要比我大些。”黄建军这样说。
黄建军从十几岁开始学习豆腐干制作。据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豆腐社有张泽明、黄学珍、陈开英传承着工艺,后来晏树华、孔祥礼、李忠义、先友珍、黄太群、黄大珍办起了加工厂,渠坝豆腐干扩大了规模和产量,龙玉刚、杨昌珍等开始承包经营,后随市场竞争不得不激流勇退,1986年,渠坝豆腐干这个有几百年历史的传统工艺食品退出了市场。1995年,王永富把技艺传给了黄建军,1995年12月,黄氏豆腐干再重现江湖,渠坝豆腐干有了传承人。濒危时节,黄氏兄弟继承了作坊生产。2012年,渠坝豆腐干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黄建军、黄勇兄弟二人。
为保护传承好渠坝手功豆腐干制作工艺,促进渠坝豆腐干产业发展。渠坝镇成立豆腐干产业发展办公室,制定豆腐干产业五年发展计划;积极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注册渠坝豆腐干和永宁河豆腐鱼等商标,设计渠坝豆腐干特产的内外包装,并积极申请食品QS认证;保护渠坝豆腐干手工艺的传承工艺和传承人;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注册渠坝手功豆腐干生产企业;在国家AAAA级天仙硐景区的乐道古镇建成渠坝手功豆腐干展览馆,打造旅游景点;依托旅游景区,坚持开发渠坝豆腐干、豆豉、豆腐乳等系列旅游产品,开发出渠坝豆腐宴,“花间寻鲤、南门豆腐、故里情源、第一纵队、降龙十八掌”等一道道以渠坝豆腐干为主的特色佳肴引得八方吃货齐聚渠坝,竞相品味。
来源:泸州新农村
来源:泸州新农村
-
川南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川南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川南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发布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