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豆花、豆腐,大家都不陌生。可是,你见过用草做出豆花、豆腐吗?在纳溪区打古镇,当地人就用一种“黑灰毛草”的植物,做成“黑豆花”。笔者走进纳溪区打古镇龙古村,亲眼见证了“草”变成“豆花”的神奇过程。
十道工序 “草”变“豆花
打古镇龙古村,距离纳溪城区约一个小时的车程。听说媒体要来采访,村里几位制作这种“黑豆花”的熟手聚集在了村支书陈隆海家,准备给我们一显身手。
“黑灰毛草”是制作“黑豆花”的原料,村民肖安蓉家的地里就种了一小片。小雨纷飞的乡间,空气特别清新。和肖安蓉一起走过一段田坎路,跟前是一小片绿油油的植物,外观很像木姜菜。“这就是黑灰毛草,这种植物喜欢湿润阴凉,不用施肥不用浇水,自己就可以生长。”肖安蓉一边割一边告诉我们,这种黑灰毛草一定要在农历八月前就采下,过了这个时段,草会开花,就不太适宜拿来制作“豆花”了。
找回原材料,我们和肖安蓉一起回到院子里,此时,村民们已经陆续在准备制作豆花的其他材料了——用石磨推一小碗米份,把干谷草烧成灰。
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就是“草”变
“豆花”的神奇过程。在大家的推荐下,肖安蓉成为此次制作的主厨。烧水、煮草,等变稠后捞出冷却……整个过程大约耗时一小时。
“出锅!”随着肖安蓉一声喊,负责烧火的村民赶紧灭了火,一大锅绿色的浆状物被分装进两个盆里。“接下来就是放在水中,冷却以后切成块,就可以吃了。”
40多分钟后,盆中的浆状物凝结成固体,此时再往盆中加入一点点凉水,用刀划成块,“黑豆花”便大功告成。不过,在笔者看来,此物虽然被当地村民叫做“黑豆花”,其实它是绿色的,晶莹剔透的翠绿色中隐约透出一些些细小的碎叶片,煞是好看。
“吃之前,可以再用凉水滤几次,这样口感更好。”村民们说,这种“黑豆花”除了可以像豆花那样蘸佐料吃,还可以像豆腐那样红烧、煮汤,也可以像凉糕那样凉拌着吃。
笔者试尝了一下,口感细腻,有一股清香味。
百年传承 藏在深闺待人识
说起这种“黑灰毛草”制作“黑豆花”,村民们谁也说不清楚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73岁的宋延成说,在他的印象中,自己五六岁的时候就看到奶奶在这么制作了,“最少也上百年了吧。”宋延成告诉记者,这种“黑豆花”有清热解毒、消食健脾的作用,“它的最明显的作用是消水肿。”据宋延成介绍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困难时期,村时有不少人得了水肿,大家都集中在村卫生院里,“当时我建议卫生院的医生说,用黑灰毛草熬豆花给大家吃,因为我爷爷的水肿就是吃这个好的。果不其然,吃了两三天以后,好多人的水肿都消了。”
村民们说,这种黑灰毛草一般在春天发芽,生长很快,到农历八月,家家户户都会把它摘下晒干,等要吃的时候再取出来熬制成豆花。晒干后的黑灰毛草制成的豆花颜色呈紫红色,味道与新鲜黑灰毛草制成的相差无己。
在村民们看来,这种黑灰毛草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吃露水就可以长大,不需施肥甚至连浇水都不用,生长过程中只需要把它周围的杂草拔掉就可以了。”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好多都不懂得制作方法了。
源自广西 功效多作用大
据考证,这种在当地被称为“黑灰毛草”的植物是从广西传过来的。村支书陈隆海告诉记者,据陈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陈氏先人迁入四川,因怕路途饥饿,遂随身带上晒干的“黑灰毛草”,途中临时搭灶用以煮食。入川定居后,陈氏先人将这种植物种植,流传下来。
记者通过百度查阅,原来这种被当地人称为“黑灰毛草”的植物学名仙人草,又名仙草,分布我国南部,主产地广东梅州、福建。
传说三国时吴兴(今福建省浦城县)有人采集草药医治中暑的母亲时自己也中暑,醒来后发现天然形成的仙冻,便采集仙草治好了母亲的病。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而关于这种仙人草,古人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对它也有所描述——《海内十洲记·瀛洲》:“瀛洲在东海中,地方四千里……上生神芝仙草。”唐段成式《寄周繇求人参》:“九茎仙草真难得,五叶灵根许惠无?”《红楼梦》第一回:“那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
据称,该植物有清暑,解渴,除热毒。治中暑,消渴,高血压,肌肉、关节疼痛的功效。《本草求原》中称之可清暑热,解藏府结热毒,治酒风。《中国药植图鉴》中描述其功效为清凉解渴除暑剂。全草煎服,治糖尿病。(周菁文/图)
-
川南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川南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川南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发布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