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古蔺 扶贫攻坚进行时

2016-08-27 21:37 来源:川南经济网www.chuannane.com 责任编辑:寒江雪
摘要】作者:李定林 巍巍的大娄山哟连上了天 滔滔的赤水河哟欢声一片 悠扬山歌唱出幸福万年 一壶郎酒醉美在人间 一曲悠扬动听的《古山蔺水》,唱出了古蔺山水的美丽、神秘和人民的幸福。然而,在这风景如画的青山绿水深处,还掩藏着由于恶劣的地理环境造成的11.4人



作者:李定林
 
巍巍的大娄山哟连上了天
滔滔的赤水河哟欢声一片
悠扬山歌唱出幸福万年
一壶郎酒醉美在人间

……
        一曲悠扬动听的《古山蔺水》,唱出了古蔺山水的美丽、神秘和人民的幸福。然而,在这风景如画的青山绿水深处,还掩藏着由于恶劣的地理环境造成的11.4人万人的绝对贫困,掩藏着大山里贫困村民对脱贫致富的期望与奋斗。
        在党中央国务院关怀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李克强总理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也再次对扶贫工作进行了重要论述。乌蒙大山里的人民,正在为之奋斗,一个历史的转变即将在这里实现。泸州市扶贫移民局和市作家协会,为了真实再现为之奋斗的人们的感人场景,特地组织我们参加到扶贫攻坚考察调研的采访队伍中去,耳闻目睹了古蔺扶贫攻坚的一幕幕感人至深的人和事。一路行来,让我们感动不已,迫不及待的希望用自己笨拙而真诚的笔头,记录下点点滴滴,让大家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蔺扶贫攻坚集结号奏出的动人美妙的乐章。
       地处川黔交界、乌蒙山系大娄山的四川古蔺县,幅员面积3184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269个行政村、85万人,居住有汉、苗、彝等26个民族。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毛主席领导指挥的四渡赤水战役历时72天,其中在古蔺转战54天,古蔺八百余名儿女参加红军,古蔺人民以红军在这里四渡赤水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由于古蔺县地处偏远山区,生存环境恶劣,至今仍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592个重点县之一、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38个重点县之一,四川省革命老区县和少数民族地区待遇的贫困县。从1982年开始,古蔺就一直在为摔掉贫困的帽子而奋斗。通过历届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经过多年持续不断地扶贫开发,已有 3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剩下的十多万贫困人口因为环境条件差和文化程度低、能力弱等影响,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比较难啃的“硬骨头”。去年以来,按照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要求,古蔺县委政府庄严承诺: “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全面实现脱贫、一年巩固提升”,确保2018年全县贫困人口全部“越线”、贫困村全部“摘帽”,进而实现“率先摆脱贫困、同步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为此全县吹响了扶贫攻坚的集结号。


精准确定帮扶对象,确保一个也不能漏
 
      为了精准掌握全县贫困人口情况,全县由32名县级领导,549名抽调干部,100多名驻村第一书记,组成117个驻村工作组,和当地干部一起,深入乡村组户,深入田间地块,采取召开村民小组动员大会公布标准,农户对照标准自查申请,村民小组会议评议,村民小组公示,村民代表大会评议,村级公示和乡级公示,县级上报、省级备案、县级公告的程序,公正公开透明的精准确定帮扶对象。通过“三公示一公告”,2014年,确定了全县重点贫困村117个、贫困户34222户、贫困人口113685人,并逐一建档立卡,完善贫困户台账,做到户建卡、村造册、乡立薄、县归档,确保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帮扶,最终让贫困群众精准脱贫,不落下一户一人。
 
精准发力扶贫措施,确保扶贫攻坚收实效
 
       针对古蔺实际,古蔺县委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五大扶贫工程”的相关要求的基础上,扎实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新村建设、特色产业培育、能力提升、公共服务、生态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七大扶贫攻坚行动”,为古蔺的扶贫攻坚开出了对症下药良方。

——易地搬迁+乡村旅游+产业集聚

         走在一栋栋错落有致的新房前,目睹一片片即将丰收的金黄烤烟,你一定会陶醉在画里乡村的美景之中。在大寨,驻村书记王中伟十分自豪而兴奋的向我们介绍富民村高品质打造群众的幸福家园的情况。他说:“拥有安全的住房是老百姓一辈子的愿望。县委李万忠书记来我乡蹲点调研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的脱贫致富问题,听取我们有关新村建设的意见,提出新村建设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对此,我们村按照李书记的要求,充分整合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建设、少数民族建房等优惠政策,高标准规划打造富民新村及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项目,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探索实行规划统一设计,土地统一流转,施工统一组织,建材统一采购,监督统一管理,服务统一提供的‘六统一’新村建设模式,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得到群众认可支持。目前,我们富民村将乡村旅游有机融入基础设施建设、生态观光农业、少数民族文化当中,着力打造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和全国旅游扶贫示范村,探索“易地搬迁+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扶贫新路,在古蔺县率先启动。新村道路、风情廊桥、生态田园等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施工,第一批15户易地搬迁示范工程已竣工,有望在春节搬进新居。
          采访手记:一路走来,我们亲眼目睹了箭竹乡富强村,德耀镇红光村,永乐镇麻柳滩村,古蔺镇建国村等等,易地搬迁+乡村旅游+产业集聚的扶贫模式比比皆是。古蔺立足乌蒙山区“山高坡陡谷深、立体气候明显、七山一水两分地”等典型特征和各族群众“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等特点,以既成自然村落为依托,建设有历史厚度、文化传承、乡愁记忆的新村,同时通过统一规划和分步实施,整体塑造乌蒙新村“聚散结合、产景交融、人居相宜、古今辉映”的品牌形象。未来四年的新村建设重点放在117个贫困村3.4万贫困户,目前该县充分利用好18亿异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已初步建设了马蹄马岭村、马嘶茶园村、双沙小堡村、箭竹富强村等经营性新村37个。
 
——产业发展+专合组织+农村电商
 
         我们来到黄荆乡原林村三组,一个新引进的产业项目建设点“温氏集团规模养猪场”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之中。这是泸州市委常委、市农工委主任李晓宇帮助引进落户黄荆、大寨、德耀等地的广东“温氏集团”的养殖产业项目,是与市上对接的村级精准扶贫产业,也是黄荆乡目前最大的养殖产业项目。该项目由市县投入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和扶贫资金建场,温氏养猪企业提供猪种、技术、防疫及基础饲料和配方等服务,并保障商品猪的回收,贫困农户投工投劳增加收入。建成后原林村可养1000头猪,年出栏2000头,农民不仅可以就近在家门口务工领取工资,而且每头猪纯收益50元,年收益的60%作为村85户贫困户分红,40%则作为村集体经济收益和扶贫基金,以解决因突发变故返贫的农户和人口。
       为了把贫困地区大自然、深生态,无污染的天然种养殖资源优势变为商品品牌优势,产品畅销大城市,古蔺农村扶贫攻坚引进“产业规模+专合组织+互联网”的现代商业模式,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蔺特产销售全国,成为全县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新型有效路子。目前,古蔺的麻辣鸡,脆红李,马蹄椪柑,建国村手工面,观文的丫杈猪,石宝的马头羊,建新马嘶的茶叶等,都成立了自己的专合组织,成规模生产,并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走向全国的市场,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稳定增收的新路子。

 
 
——结对帮扶,解决扶贫资金拦路虎。
 
        国家开发银行对口帮扶古蔺县,专门选派一名优秀干部到麻柳滩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李学征,带着国开行到古蔺县扶贫攻坚的使命,离开环境优越的工作单位,只身从北京出发,来到古蔺。
        麻柳滩村,山高坡陡谷深、立体气候明显、七山一水两分地,是古蔺农村地理的一个典型缩影。他下了飞机,一路小轿车,越野车,又换上摩托车,驶过村社的泥结碎石路,再步行一段段泥泞小道,最后到达山腰占用村小校舍的简陋村活动室。
刚到村里,几个老人找到李学征说:“小李啊,你来我们村,什么都不用为我们做,就帮我们把村社公路修通吧!我们这里漫山遍野都是资源,就是没有公路,没有劳动力,水果烂在树上,牲畜卖不出去,我们是守着金山没钱用呀。”
         一路颠簸的切身感受,老大爷的殷殷希望,李学征从心底里真正体会到“要致富,先修路”的重要。麻柳滩村要脱贫,需要解决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通公路。
         他去县上争取资金,可是,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每年财政收入屈指可数,基本上靠国家转移支付过日子。尽管如此,古蔺财政每年都拿出数百万资金用于交通建设。可是,杯水车薪,难解全县大面积乡村公路建设之急需。于是,他发动群众,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下定决心,不管千难万险,必须首先拿下交通不便这只拦路虎。
       经过近一年的艰辛努力,李学征积极给单位汇报,积极为贫困村呼吁,争取到位各种项目资金共计2000余万元,其中国开行捐赠资金225万元,通村公路建设项目25公里1250万元,新农村建设项目300万元,新建学校项目200万元,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292万元,整合整村推进项目100余万元。他和村里一班人带领群众投工投劳,完成公路硬化9公里,整治山坪塘8口,改造房屋 93 户。全村发放小额扶贫信用贷款93.5余万元。新建小水窖50余口。全村已形成甜橙2000亩,探春桃1000亩,脆红李300亩,拟种植茶叶1000亩。小水田、新街两个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正在加紧建设。
        采访手记:精准扶贫,交通先行。山区农民要脱贫致富,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是关键,特别是修路更显迫切和重要。麻柳滩村是幸运的,他结队了一个富亲戚,又来了一位好支书,交通难题迎刃而解了。
       古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一些偏僻村组,还没有完全摆脱“出门考走,通讯靠吼,照明靠油”的原始状态,特别是交通建设的确是一支拦路虎。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古蔺,2014年和2015年地方可供支配的财政收入分别为9.21亿元和7.58亿元,基本上靠国家转移支付过日子。尽管如此,古蔺财力竭尽全力,在2014年和2015年度分别挤出2.97亿元和2.5亿元用于交通建设,但是,离脱贫致富对交通条件改善的要求还相差甚远。近几年通过国家和各级的支持,全县通车等级公路里程达1725公里,其中铺装路面1631公里,高速公路已通往县城,叙大铁路也在新建之中,乡镇公路基本硬化。可是,至今还有39个建制村没有修通公路,更谈不上村级公路硬化。公路建设,需要国家给与资金和特殊政策的支持和富裕地区的援助,方能从根本是解决行路难问题。

——精准兜底,确保每一户脱贫。
 
        我们到了原林村2组韩昌文家走访,门框上的《精准扶贫帮扶卡》显示:帮扶单位黄荆乡政府,帮扶责任人夏林,致贫原因:因病缺劳力和资金。女主人介绍,家里现有5口人,老伴瘫痪在床21年,吃饭也要人喂。女儿有病不能劳动,大外孙读初二,小外孙才5岁。女婿今年2月意外身亡。75岁的韩大娘现在却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没有收入来源。村长林旺说,“她家女婿上门16年,是村上响当当的勤快人,在她女婿的眼里,只有白天黑夜,没有阴晴雨雪太阳天,眼睛一睁开手上就有活干,还建起了100多平米的平楼砖房”。 陪同我们一起走访的陈乡长说:“在黄荆的深山老林里,像这样的返贫户,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乡政府必须扶贫兜底,直到帮助脱贫为止”。据统计,目前,全县通过低保、医保、特困救助等政策兜底解决脱贫的农户有35686人,体现了党和政府一个都不少的决心。

不断增强扶贫责任,踏石有痕抓落实
 
        泸州市农信系统是古蔺县扶贫攻坚对口联系单位,他们派遣古蔺县农商银行三农金融部副总经理刘伟到石屏乡茅坝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一到村里,刘伟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工作。他以身作则,每月驻村开展工作时间16天以上,每天工作10小时。他团结带领班子成员,努力践行“三严三实”,把扶贫攻坚当做“两学一做”的具体体现。他宣传国家开展精准扶贫的相关要求和重大意义,牵头建成了村级党员活动室,建立了村党支部微信群,并发展4名知识青年入党;提出了“严禁生冷硬推、严禁吃拿卡要、严禁与民争利”禁令,要求党员干部“有问必答、答必亲和;有难必解、解必及时、尽职尽责”,并亲自带头执行。这个第一书记的出现,村民看到了为自己着想的贴心人和带头人,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也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和干劲,投入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攻坚战之中。
         这一年,市农信系统资助17万元,对茅坝村28公里乡村公路进行了平整,还拟资助200余万元进行路面硬化。
         这一年,新增变压器9台进行农网改造,新建了2000多米引水管道,投入30万元新建11口水池,停水停电的状况得到根本好转。  
         这一年,村民们奔走相告着一件稀奇事,茅坝村助农自动取款点建成,村民也和城市市民一样,享受银网带来的便利,足不出村就可取钱。宽带入村全覆盖,八户农民玩起了电脑。
         这一年,据不完全统计,茅坝村全年全村种养殖业经济收入在2015年基础上翻了2倍。
         当地干部群众这样评价:茅坝村来了个好支书!泸州农信系统对茅坝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可谓用心用功!他们把输血变“造血”,授鱼时更授渔,方向明确,目的在于保障攻坚脱贫后继有人可持续,是扶贫攻坚工作的榜样。
        采访手记:茅坝村扶贫是全县对口扶贫单位的一个缩影,刘伟是古蔺5049名下基层扶贫攻坚干部的典型代表。面对党中央向全世界发出中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古蔺县委县政府把扶贫攻坚当作当前最大的政治,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动员全社会参与到扶贫攻坚战略中来,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严明纪律,踏石留痕,抓铁有印,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总体战。一是健全工作体系。组建7个行业统筹推进组、26个乡镇攻坚推进组,实行县领导包保责任制,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强化责任落实。按照“县主导、乡主责、村落实”的要求,根据不同单位、不同人员、不同任务实际,层层签订1465份个性化年度脱贫责任书,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三是严格督查考核。把扶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作为转变干部作风的抓手和检验发展成效的根本,印发《古蔺县扶贫攻坚领导组关于〈古蔺县脱贫攻坚蹲点调研督导工作手册〉〈古蔺县脱贫攻坚督查考核工作手册〉》,人人立军令状、人人领硬任务,层层传导压力,逐级狠抓落实,不脱贫不脱钩。并将考核结果与年终目标绩效、扶贫资金分配、评优选先、干部任用等挂钩。
          扶贫攻坚既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连续性工程,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不仅需要各级加强领导,求真务实,也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只要我们万众一心,真抓实干,锲而不舍,一定能实现精准攻坚啃“骨头”乌蒙脱贫争当先的宏伟目标。

 
乐观自强信心满满,提前脱贫胜券在握
 
        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留下了名垂千古的“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长征精神。如今,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尽管扶贫攻坚的道路还有许多坎坷,但是,古蔺人民将一如既往的发扬长征精神,发扬“乐观自强、神采飞扬”的古蔺精神,去克服前进路上的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确保2018年全县贫困人口全部“越线”、贫困村全部“摘帽”的奋斗目标如期完成。今年扶贫工作成绩斐然,22个计划退出贫困村中,6个村实现了集体经济收入,其余16个村正在加快推进;9个村通硬化路,其余13个正在建设;15个村建成达标卫生室,其余7个村正在建设;1个村建成标准文化室,其余11个村正在建设;10个村级活动室正在建设;21个村通宽带网,其余1个村已完成杆路、光缆安装。6033户23942名计划脱贫人口中,实施精准到户产业养殖项目3805户15549人,技能培训6249人、劳动转移就业4876人,纳入农村低保兜底保障2676人;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建房356户、完成危房改造34户,纳入基本医疗保险23070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3948人均享受教育。古蔺如期脱贫正在向着既定的目标迈进。
         感悟:这一串串沉甸甸的数据和动人的故事,凝聚了党和政府的神圣使命,凝聚了全县人民的艰苦奋斗,凝聚了社会各界的殷殷关爱。扶贫攻坚是一场大考,他考炼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考炼各级的执政能力和工作作风,考炼全社会扶贫济困的情怀,考炼贫困地区人民的奋斗精神。
       他们都经受住了考炼,决心向这个伟大的时代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相关链接:

      作者简介:李定林,笔名茶客,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大跃进”生人,供职于泸州路政支队。二十多年来,善于调研,勤于笔耕,作品曾被多家行业杂志刊用。特别是近十年来,喜爱散文随笔写作,作品百余篇。常有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作品在国家、省市县级刊物发表。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