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德网络-川南经济网-chuannane.com

川南经济网老版

川南经济网

当前位置: 川南经济网 > 文旅

《长江岸上纳溪茶》之“诗祖故里茶飘香”

时间:2025-01-21人气:编辑: 初旭

u=4062779911,1012681404&fm=253&fmt=auto&app=138&f=JPEG.webp.png

作者:初旭

      在历史的长河中,川南有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不仅孕育了千年的文化历史,更滋养了万千茶树,上万亩茶园,这里便是诗祖尹吉甫的故乡纳溪,也是中国特早茶的发源地。   

     尹吉甫(前852-前775年),原名兮甲,出生于四川泸州,葬于泸州纳溪区丰乐镇罗东村境内,当地尖峰庙、战门口、尹嘴、太师夫妻墓等与尹吉甫相关的遗迹随处可寻。他是中国西周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中国诗歌的创始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也是尹姓和吉姓共同的太始祖,被称为“中华诗祖”。

     诗与茶,仿佛天生一对。在纳溪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每一片茶叶都仿佛沾染了诗人的气息,而每一首诗又似乎在诉说着茶的故事。翻开中国最早的诗歌典籍《诗经》,一缕茶香便拂面而来。

4-240I11005032a.jpg

后人为尹吉甫夫妇合葬墓所立石碑(图片/李松柏)

     《诗经》的《邶风·谷风》中有“谁谓茶苦,其甘如荠。”;《豳风·七月》中有“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大雅·绵》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郑风·出其东门》中有“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豳风·鸱鸮》中有“予手拮据,予所捋荼。”;《周颂·良耜》中有“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大雅·桑柔》 中有“民之贪乱,宁为荼毒。”。粗略统计,《诗经》中与荼(茶)有关的诗歌达七首之多。尽管《诗经》中对荼有多种解读,有的解读为苦菜、有的解读为茅花,有的解读为杂草、有的甚至解读为一种情绪,从这些解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诗经》里只有“荼”,没有“茶”这一说法。实际上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才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了今天的“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实,中国饮茶起源早在唐代之前就早已有之,神农尝百草而知茶可解毒的传说就是最好的佐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笔者大胆认为,《诗经》中的“荼”就是我们今天的“茶”有何不可。

     一个人的作品,往往与作者经历紧密相连。一方面,作者的经历为作品提供素材。另一方面,作者的经历会影响作品的情感基调。如果作者经历过苦难,作品可能会带有深沉、悲愤的情绪;若作者生活顺遂,积极向上的情感可能会在作品中更多体现。作者的经历同时还能塑造作品的风格。游历过很多地方的作者,可能会写出风格开阔、具有丰富地域文化色彩的作品;长期从事学术研究的作者,其作品也许会有严谨的逻辑架构。笔者编著《中国酱酒文明史》一书时,也自然而然地将儿时的经历、情感,以及故乡赤水河畔的人文历史融入其中。

      如果当年诗祖尹吉甫没有生活在纳溪这片土地上,从小连茶叶也没有见到过,没有饮用过,他哪能知道“茶”与苦菜有异曲同工之妙,漫山遍野的茶树如白茅草般生长得“如火如荼”,并在其后的作品中多次提到“茶”这种神秘的物种。虽然《诗经》没有明确记载饮“荼”的场景,但从其作为食物被采集可以推测,在食用过程中也许早就发现了“荼”的其他特性。比如,在烹煮“荼”作为食物时,人们可能偶然发现其汤汁有特殊的风味,从而逐渐开始尝试饮用。

      尹吉甫是《诗经》的重要作者和编撰者,他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融入诗歌创作中也不难理解。纳溪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当地种茶、采茶、制茶、品茶等环节蕴含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也许早被尹吉甫所关注和欣赏,进而反映在他的文学创作之中。我们发现在纳溪流传至今的《滚板山歌》《撵野猫》《永宁河船工号子》《爬海歌》等民间歌谣,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或诙谐风趣或节奏强烈或旋律激昂或旋律优美,特别是《爬海歌》等,从中不难发现许多“诗经”的影子。

     每年的春天,当第一缕阳光洒落在这片古老的茶园时,那些嫩绿的茶叶,便开始在春风中焕发新绿,随风轻轻摇曳。它们在阳光下舒展身姿,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采茶季节做着准备。因为尹吉甫在《诗经》中浓墨重彩对茶的推崇,对这片土地的点缀,使得纳溪这个偏远的地域成为茶叶的网红打卡地。许多名人纷纷踏上了这片土地,军事家诸葛亮来了,茶圣陆羽来了,诗人李白来了,杜甫来了,书法家黄庭坚来了,医学家李时珍来了,状元杨升庵也来了。他们来这里寻找灵感,将茶的韵味和诗的意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诗人们对茶的赞美,也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意。在这里,茶不仅仅是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

      在后来的时光里,在唐代的《茶经》《煎茶记》中有“纳溪梅岭产茶”的文字;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新校注·果部卷之三十二》有“泸州之纳溪,玉垒之沙坪。”的记载;在《中国名茶志》中唐代名茶列有“泸州茶又名纳溪茶”,清代纳溪茶更是被列为朝廷贡品。

      在诗祖故里,茶的四季轮回如同生命的轨迹一般清晰可见。春天是茶的生长期,那些嫩绿的茶叶在春雨的滋润下迅速生长;夏天是茶的采摘期,勤劳的采茶女在炎炎烈日下忙碌着;秋天是茶的收获期,金黄的秋叶与丰收的茶叶交相辉映;冬天则是茶的休眠期,它们在寒风中静静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

      在这四季的轮回中,茶不仅仅是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每当品上一杯香茗时,仿佛就能感受到那四季的风雨和阳光,那是一种来自大地的馈赠,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和珍惜。

4-240I1100220109.jpg

位于纳溪境内的尖峰庙(图片/董代富)

      在诗祖故里纳溪,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每当节日或庆典时,家家户户都会泡上一壶好茶,与亲朋好友共饮。他们围坐在一起,品着香茗、聊着家常、谈着人生。那一刻,所有的烦恼和忧愁都仿佛被这杯香茗所化解,留下的只有温馨和幸福。

      而对于那些远方的游子来说,茶更是一种乡愁的寄托。每当他们远离家乡时,总会带着一包家乡的茶叶。在异乡的夜晚里泡上一杯香茗时,那熟悉的味道仿佛又让他们回到了那个温暖的故乡。那是一种对家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对故乡的眷恋。

       在诗祖故里纳溪这片土地上,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的茶不仅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口感风味,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就对茶有着极高的敬意和热爱,他们将制茶、品茶、赏茶、论诗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下来并不断发展和创新。纳溪成为尹吉甫心灵归隐之处,也是他人生智慧与茶香交融的舞台。尹吉甫的文化影响力与纳溪茶的文化底蕴相互交融,共同为泸州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增添了光彩。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茶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传统的制茶工艺和品茗方式,还可以了解到现代茶叶科技的发展和创新以及茶叶在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这些都在为这片土地上的茶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上纳溪这片土地上的茶香文化。

      来源:散文集《长江岸上纳溪茶》之“诗祖故里茶飘香”

      作者介绍:初旭,原名王先军,四川泸州人,民建会员,资深媒体人,品牌策划人、四川省品牌建设促进会专家委员会智库专家。系新华社签约摄影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大型纪录片《航拍赤水河》导演、总撰稿。出版有散文集《山地风流》、报告文学集《遍地英雄》,编著有《中国酱酒文明史》《泸州百业赋》《最泸州》等专著。


  • 川南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川南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川南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发布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