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清秀温婉的孙宁,曾因在年代剧中的出色表现被观众所熟识。但她似乎并不像最初饰演的角色那般“柔弱”,而是在演艺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虽不高产,却一直在不断尝试,取得突破。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电视剧《火红年华》中,孙宁饰演了女主角秦晓丹,一位响应国家号召,放弃上海的优越生活,毅然决然来到条件艰苦的“大三线”,并奉献一生的工程师。这是孙宁第一次饰演工程师,聊起这个角色,孙宁在表达喜爱的同时说:“我比秦晓丹幸运的多,生活在一个更美好、强大的新时代。”
孙宁并不算高产的演员,她选择每一部作品都很慎重。与《火红年华》的缘分,源于之前合作过的央视热播剧《天下粮田》的制片人找到她,说有个角色很适合她。这,是孙宁与秦晓丹的第一次“见面”。
一直看重剧本与合作团队的孙宁,先是认真读了剧本。她发现,这部剧讲的故事,在她的演艺道路上,竟然还是个“空白”。“吸引我的地方一是人物年龄的跨度比较大,从青年一直演到老年。二是这个年代的戏,是我这么多年拍戏的一个空白,这个年代恰恰是我父母的青葱岁月,我经常看到一些老照片,听他们讲那些年代的历程,所以对那个年代的故事很好奇,也很感兴趣。”
加上孙宁的父亲是一名军人,她从小就在部队长大,对军人有着天然的崇敬和亲切感,而秦晓丹又有从军的经历,所以看剧本时她就产生了很多共鸣。“秦晓丹这个角色对待事业、生活、爱情的价值观我也很认可。”
《火红年华》是孙宁第一次演工程师,好在她此前饰演过其他年代的知识女性,于是她开始在曾经的角色身上寻找共性。在她看来,秦晓丹虽然是个虚构的人物,却是三线建设中很多典型人物的缩影。“既是典型人物,也是普通人。秦晓丹性格里有正直、倔强、坚韧的一面,也有像个小女人般的清高、敏感和情绪化的一面,这些不成熟、不完美,才让人物更鲜活,更有生命力。”
塑造秦晓丹,孙宁从“两大一小”来切入,“准确的表述,就是塑造一个有着大理想、大情怀的小女人,这‘两大一小’让角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冲突。当理想情怀与小性子发生冲突的时候,秦晓丹的取舍就是舍小顾大,所以这种矛盾就不是矛盾,而是一种有机的统一体,利用这种矛盾冲突就可以把人物塑造的更鲜活更具有戏剧冲突。”
剧中,秦晓丹放弃上海的优越生活,来到条件艰苦的三线城市,这种牺牲精神,同样带给了孙宁感动。“我们今天看这是一种牺牲精神,其实还原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是一种荣誉和肯定,比如当时就有‘好人好马上三线’的说法。当然,在三线建设中的苦难和牺牲肯定是有的,但是对于秦晓丹的这种大情怀而言,小小的牺牲似乎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也是那个时代广大三线工作者的一种大格局、大情怀。”
《火红年华》故事从上世纪60年代讲起,刚刚兴起的厂房、颜色单一的服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颇有怀旧的感觉。提到造型,孙宁也是赞不绝口,“剧中造型主要是以那个年代的劳动布工作装为主,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时代的面貌。当然,也有一些当年的时尚元素,波点衬衫、连衣裙啊,最经典的造型就是两条长长的麻花辫。”
眼下,该剧播出已近尾声,孙宁坦言,影视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有即时性和发挥性,一旦创作完成就很难修改。而她对于秦晓丹这个人物的整体塑造是满意的,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点遗憾。“秦晓丹是个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又是华侨,在眼界方面很开阔,对于事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她对于季成钢的一些做法是不认同的,并不是盲从。
在最初的阶段,她是相信季成钢的,但随着事情的发展,她会表现出来一些反感和不认可。我在表演的时候,特别注意了人物感观的变化,后来在表演的语气和情绪方面特别强调了变化,但因为后期配音的不是我,导致了人物情绪和台词在一定程度上的割裂。”
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孙宁表示,这样的结果不能归咎于配音演员,这是创作过程中的失误,自己有很大责任。“这点遗憾也提醒了我,今后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完成整个创作过程。从准备到后期,一定亲力亲为,才能让自己不留遗憾。”
早期因在多部年代剧中有出色表现,孙宁被观众称为“国民少奶奶”。但这些外界的声音并没有影响孙宁,她也没有把自己的戏路“框死”在年代剧中。“我一直觉得‘国民少奶奶’这个称呼,是当时观众对我饰演角色的一种认可,并不影响我对其他角色的塑造。”
孙宁表示,作为一名职业演员,她愿意去尝试一切类型的角色,即便是曾经“框死”她的年代剧,也并不排斥。“首先这个角色要打动我,并且我也有能力驾驭这个角色,其次对剧本质量和合作团队还是很看重的。对年代剧并没有太多的局限,也愿意去塑造更多的角色,尝试不同的可能性。”
孙宁是一个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清楚的人,除了演戏,生活中的她喜欢享受居家的温馨与宁静。“我的生活跟大家都一样,很平常,很简单。我喜欢喝茶,喝茶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了,每天不管多忙,都要抽出专门的时间来喝茶。喝茶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人迅速安静下来,边喝茶边思考,可以从现实世界抽离出来得以片刻的安宁。”要说喝茶给自己带来的变化,孙宁表示,“一是健康,二是清醒吧。”
来源:CCTV中国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