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旭
草木有灵,药香传情。当指尖拂过一页页关于中草药的文字,我们仿佛听见了古老土地上的生命絮语——它们或许是田埂边不起眼的蒲公英,或许是墙角悄悄蔓延的爬山虎,又或许是窗台上那盆默默抽芽的薄荷,在寻常日子里藏着不寻常的人生智慧。“散文里的中草药”系列最动人之处,在于一个外行来写内行的东西,跳出了医书的刻板与艰深,以散文的温润笔触,将一味味草药化作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这或许成为一座桥梁,让更多人走进中草药的世界,在故事里感受草木的可爱,在生活中践行健康的智慧。毕竟,当我们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懂得从草木中汲取力量,便是对生命最好的呵护。——作者写在前面的话
竹篮擦过古蔺龙厂沟的田埂时,总有股气息抢先缠上来。紫绿相间的茎叶在风里舒展,阔卵形叶片托着细碎的光,像谁把晚霞揉碎了,撒在碧绿的田野上。这貌不惊人的草木,却藏着两千年的烟火气,从华佗的药篓到川南的灶台,一路把寻常日子染得活色生香。
初识紫苏是在母亲的灶台边。她总在腌黄瓜的陶罐里,撒上一把切碎的紫苏叶,说能解腻,也能提香。暗紫色的叶片浸在卤汁里,慢慢把清苦的香渗进瓜肉,开盖时那股独特的辛香,混着醋味漫出来,连夏日的闷热都退却了三分。后来在日式料理店见人用紫苏包梅子,紫红的叶片裹着琥珀色的果肉,咬下去先是紫苏的微辛,接着是梅子的酸,最后竟嚼出一丝回甘,像把四季的滋味都卷进了舌尖。
药铺的抽屉里,紫苏常与生姜、葱白待在一处。晒干的茎叶呈深褐色,却仍带着山野的清冽。《本草汇言》说它能“解表散寒”,那些淋了秋雨的农人,喝一碗紫苏汤,裹着被子出层汗,鼻塞便通了。我见过老中医配伍,紫苏梗配黄连,专治胃里的郁结,青褐色的药汤在砂锅里翻滚,咕嘟声里仿佛能听见草木在对话。那年我还在乡镇工作,胃子突然不舒服,呃逆得特别厉害,乡亲们给我找来什么丁香、花椒等服用,均不见效,我去找到当地一位年轻中医,他说自己也没有招,不过他借给我一本《华佗秘方》,让我自己翻翻看,还居然还找到了治疗呃逆的验方。我按照书上所指引,买来黄连,配以紫苏,泡上半杯喝了,胃子很快恢复正常。后来才知道,我的呃逆是由于胃热,黄连与紫苏两味中草药既可清理胃热,也可疏肝理气,正好对症下药。原来这平凡的植物,早被古人读懂了性子——梗能理气,叶可散寒,连种子都能榨出清油,从头到脚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办公室的空调总在夏日里张牙舞爪。一进房间冻得缩脖子,下班出楼道又热得冒白毛汗,第二天准保头昏脑胀、肩膀像灌了铅。菜市场三块钱一把的紫苏叶成了救星,紫莹莹的叶子一揉,辛香直冲天灵盖,闻着就舒坦。抓几片扔杯子里,沸水一冲,绿盈盈的茶汤带着热气下肚,通体通透。若是已经鼻塞打喷嚏,扔两片生姜、几段葱白同煮,喝完浑身冒汗,寒气便跑光了。
紫苏从不在意生长的地方。田埂边、墙角下,只要有阳光就能扎下根。春末撒种,几场雨水过后,紫绿的芽便齐刷刷冒出来,茎秆一节节蹿高,不知不觉就长到半人高。夏日暴雨过后,别的草木都蔫头耷脑,唯有紫苏把打湿的叶片轻轻一抬,照样在阳光下舒展。曾见我办公室门前的墙角下就长着几株,我总舍不得拔掉,只见它根系从裂缝钻出,牢牢抓住墙根,叶片在风里摇晃,每次路过就像在和我打招呼。
流火的七月,紫苏田最是热闹。细碎的白花藏在叶腋间,引来蜜蜂嗡嗡地闹。农人挎篮采摘,指尖划过茎叶,紫色汁液沾在指腹,洗不净,却留着淡香。新鲜的紫苏被揉进面团,蒸出的馍馍带着紫晕;切碎了炒田螺,辛香混着螺肉的鲜,能下三碗米饭;四川人的泡菜坛里,多了几支紫苏茎,一年四季清香如许。细心阴干的叶片,冬天煮羊肉时丢进锅里,一锅汤顿时有了灵魂。
暮色漫过菜园时,紫苏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叶片上的露珠在月光里闪烁,像撒了把碎银。想起华佗为它取名“紫舒”的传说,大约是因它总能在困顿中带来舒展。这草木确实平凡,没有牡丹的华贵,没有兰草的清幽,却在寻常巷陌里扎下根,用紫绿茎叶包裹生活的滋味,用辛香驱散岁月的寒凉。
阳台的花盆里也种着几株紫苏。清晨浇水时看叶片上的露珠滚落,傍晚摘两片泡进茶里,忽然懂得:平凡原是一种力量。不与桃李争春,不向风雪低头,只在自己的时节里认真生长,把每一寸茎叶都活得饱满,便是对大地最好的回应。就像世间大多数人,日复一日劳作,看似平淡,卑微,却在柴米油盐里酿出了生活的真味,这何尝不是一种伟大的平凡。(欢迎中医药企业加盟合作,联手出版《散文里的中草药》,联系电话:13882779006)
作者介绍:初旭,原名王先军,四川泸州人。系民建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品牌促进会智库专家和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主要著作有白酒专著《中国酱酒文明史》、辞赋专著《泸州百业赋》、城市品牌专著《最泸州》、散文集《山地风流》、报告文学集《遍地英雄》,红色故事丛书之《飞夺泸定桥》即将出版发行,系十三集大型纪录片《航拍赤水河》总撰稿和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