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旭
草木有灵,药香传情。当指尖拂过一页页关于中草药的文字,我们仿佛听见了古老土地上的生命絮语——它们或许是田埂边不起眼的蒲公英,或许是墙角悄悄蔓延的爬山虎,又或许是窗台上那盆默默抽芽的薄荷,在寻常日子里藏着不寻常的人生智慧。“散文里的中草药”系列最动人之处,在于一个外行来写内行的东西,跳出了医书的刻板与艰深,以散文的温润笔触,将一味味草药化作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这或许成为一座桥梁,让更多人走进中草药的世界,在故事里感受草木的可爱,在生活中践行健康的智慧。毕竟,当我们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懂得从草木中汲取力量,便是对生命最好的呵护。——作者写在前面的话
暮春时节,长江湾处的川南合江显得更加春意盎然,荔枝的羽状复叶在阳光下更加舒展,细密的纹路间藏着季节的密码。那些不起眼的绿色花苞,正酝酿着一场夏日的甜蜜。
这株无患子科的常绿乔木,在中国南方的土地上生长了上千年,从司马相如《上林赋》里的“离支”,到如今家喻户晓的“荔枝”,名字的更迭里,藏着古人对它的珍视——“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的注解,道尽了这枚红果的娇贵。
巴蜀大地上的荔枝树,总带着几分倔强。合江县作为全世界纬度最高的荔枝集中生长区,将常绿乔木的生机,硬生生刻进了亚热带的边缘。两千多年前,左思在《蜀都赋》里写下“布绿叶之萋萋,绍朱实之离离”时,或许就曾见过这里的荔枝林。春末夏初,新叶与老叶折叠成茂密的浓荫,到了农历七月,枝头便缀满红灯笼似的果实,皮薄如蝉翼,果肉晶莹得像凝结的甘露,这便是合江荔枝的模样——唐宋时它是贡品,如今成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大红袍的艳、带绿的雅、坨缇的润,都藏在“晚熟荔枝之乡”的盛名里。
历史总爱为美味添加些传奇。唐天宝年间,涪州的荔枝树下,或许常有驿使勒马驻足。那些快马加鞭的身影,穿越蜀道的险峻,将新鲜的荔枝送往长安,只为博贵妃一笑。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写尽了这份甜蜜背后的奔波。而在岭南,苏东坡贬谪惠州时,却从荔枝里尝出了人生的豁达,“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让这枚红果多了几分人生洒脱。
荔枝的滋味,从来不止于甜。桂味的清香里带点微辣,像江南的烟雨;糯米糍的绵密如琼浆,含在嘴里便化了;挂绿更是珍品,红紫相间的果皮上一道绿痕,仿佛大自然随手画下的点睛之笔。“萝岗桂味”“笔村糯米糍”“增城挂绿”并称“荔枝三杰”,而合江的“十二金钗”,从妃子笑到绛纱兰,每一种都有自己的性情,像十二位各有风姿的佳人,在枝头争奇斗艳。
医家眼中的荔枝,是补身的良药。《本草纲目》说它能“补肝补脾、益肝理气”,连不起眼的荔枝核,也藏着降血糖、抗病毒的功效。夏日里剥几颗荔枝,果肉的清甜能驱散暑气,其核晒干了入药,又能化解体内的郁结,仿佛这株植物的每一部分,都在为人体的平衡而存在。只是这温润的果实也有自己的脾气,多吃了容易上火,正如人生的甜蜜,总要懂得节制一般。
前不久,泸州市圆梦关爱协会的西达会长托人给我带来了一盒鲜荔枝,怕上火的妻子就用它和煮鸡蛋一起混蒸,还原了民间的传统食疗方,据说这种吃法,具有补益气血、缓解疲劳、改善体虚等作用,可以适合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的人群适量食用。看见晶莹剔透的荔枝,与金黄色的鸡蛋出锅,眼前一亮,食欲陡然大增。
如今的合江荔枝树下,少了驿使的马蹄声,多了游人的笑语。果农们小心翼翼地采摘,将新鲜的荔枝装箱,通过冷链送往全国各地。那些曾让杨贵妃魂牵梦萦的滋味,现在寻常人家也能轻易尝到。而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又让人们想起那个为一枚荔枝奔波的小吏,在历史的褶皱里,藏着多少与这红果相关的故事。
七月的风拂过荔枝林,叶影婆娑间,红果在阳光下闪烁。从两千年前的《蜀都赋》到今天的冷链车,荔枝的旅程从未停止。它见证过王朝的兴衰,也抚慰过迁客的愁绪;它是医书里的药材,也是寻常百姓的佳果。这枚凝结着阳光与雨露的红果,早已超越了食物的意义,成了中国人记忆里的一抹甜,藏在历史的深处,也挂在当下的枝头,让我们对一枚小小的水果产生无限的遐想。(欢迎中医药企业加盟合作,联手出版《散文里的中草药》,联系电话:13882779006)
作者介绍:初旭,原名王先军,四川泸州人。系民建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品牌促进会智库专家和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主要著作有白酒专著《中国酱酒文明史》、辞赋专著《泸州百业赋》、城市品牌专著《最泸州》、散文集《山地风流》、报告文学集《遍地英雄》,红色故事丛书之《飞夺泸定桥》即将出版发行,系十三集大型纪录片《航拍赤水河》总撰稿和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