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非遗:纳溪搬打狮子 延续川南传统文化

2016-10-20 09:11 来源:泸州新农村杂志 责任编辑:寒江雪
摘要】在泸州的秋冬季节,庄稼早已收上了坎,乡村亮出了许多闲暇的时光,纳溪的搬打狮子,成为最好的消遣手段之一。 农家的院落,一张张平常吃饭用的桌子,一根一两丈高的竹竿。竹竿的底部平放在桌面上,竹竿的顶部用四根粗绳向四个方向拉紧,表演者便在上面做出各


 
      在泸州的秋冬季节,庄稼早已收上了坎,乡村亮出了许多闲暇的时光,纳溪的搬打狮子,成为最好的消遣手段之一。
 
  农家的院落,一张张平常吃饭用的桌子,一根一两丈高的竹竿。竹竿的底部平放在桌面上,竹竿的顶部用四根粗绳向四个方向拉紧,表演者便在上面做出各种翻滚倒立、下坠等动作。随着鼓、锣的激越敲打,合着人们的口哨声、喝彩声,表演者从一张桌子开始,一直表演到六、七张桌子,最多的时候达到十一、二张。最上一张桌腿朝天,两人表演的狮子足踏四个桌足,腾、挪、跳、越,精彩绝伦,在那狭窄、悬空的高台上耍遍四方,让台下观众大呼刺激过瘾,这就是独具魅力的纳溪搬打狮子。
 

搬打狮子传人李明西老人
 
  搬打狮子流传于泸州纳溪区一种民间高空杂技。所谓“搬打”,是因为一是狮子需要在摆放的桌子上,从低垒到高的表演;二是狮子在表演的同时,需要有鼓、锣、钵敲打伴奏。2007年,搬打狮子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相传,搬打狮子中的“大脸子”、“小脸子”是为纪念沙和尚和孙悟空不畏艰险,一心一意,尽心尽职护送唐僧到西天取经,并修成大道,时常在天宫斑竹林里嬉戏玩逗,好不自在,而三心二意、贪吃贪睡,遇事退缩的猪八戒则被威武、吉祥的狮子替代,故名“搬打狮子”。
  搬打狮子表演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搬打狮子有“沙和尚逗狮”、“猴子爬竿”、“高台舞狮”等,其中尤以“高台舞狮”最具特色。表演者两人身披狮皮,在无任何保护的情况下,凌空从倒立的桌足上相互交替过足。
  一般而言,一支完整的搬打狮子队有16—18人,大致分为“孙悟空”、“沙和尚”、“耍狮子”三种基本角色。其中“小脸子”和“大脸子”对演员的体能、反应、胆识有很高的要求,因而训练十分严格。搬打狮子技艺的传承是要求幼儿学,靠口口相传,手把手地教。表演者必须具有身轻如燕、臂力、腰力过人及下盘稳健等扎实的基本功,以在方寸之间演绎险象环生的悬念而独具魅力。
 

搬打狮子
 
  在高空走钢丝尚有一根重重的平衡杆,杂技演员的高空表演或上或下都有相应的安全设施,而这一切,在搬打狮子的高空表演中绝不能有,否则便失去了它的悬念和这一传统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搬打狮子若干年来,就是这样稀释着生活的艰辛,延续着川南人灿烂的传统文化。在纳溪地区,最有名的搬打艺人便是龙车镇芦花村的李明西老人,他不仅自己有精湛的舞狮表演功夫,还自费购置了狮子皮、锣鼓等行头,带出了许多徒弟,让这一民间绝技后继有人。
  搬打狮子是四川狮舞的一个优秀流派。汉族传统喜爱舞狮,故每逢喜庆节日,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庆。搬打狮子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价值,它既是杂技,又有武术,既有文狮表演,又有武狮表演。表演形式独特,表演难度巨大,观赏性十足,深受川滇黔渝地区广大村民的喜爱。(初旭    文/图)

来源:泸州新农村杂志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