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泸州8月14日讯(徐晋 记者 初旭)“亿万斯年,地壳痛苦的分娩,劈开一道生命的豁口,我们拥有了母性的沱江,也有了雄性的长江。两江披荆斩棘而来,在红丘陵上拥抱,在十万大山间交融,用中国书法的气派,在这里写下了一个律动的“人”,于是抽惠扬花的生命,演绎出“风过泸州带酒香”的壮景,我们拥有了这座飘香的城池, 我们也拥有水北之江阳。
“城下人家水上城,江城红处一江明”诗人张船山望江兴叹之佳句,震颤了迢遥的历史,斗转星移,泸州的文化从历史的源头日积月累,渐成高山,叹为观止。这座充满古韵的川南名镇,也因此魅力四射。这座山水相依,气候宜人,江水穿城,绿翠浸润的城市,令人沉醉。这片富饶的西部热土,窖酒飘香,人杰地灵。上世纪八十年代,这座城市以千年的文化沉淀,从历史的断层处站起来,以新的姿态,踏上经济发展的高速快车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泸州江阳区的产业更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向世人展示了一篇可歌可泣的盛世华章。最近,中国经济网四川频道记者一行,走进江阳看江阳,推出泸州江阳区产业突破发展系列篇,以飨读者。
“四川长远液压机械有限公司、泸州南方气体有限公司等企业纷纷入驻孵化园,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与我们签署了园校合作协议•••”位于江阳区的名禹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谈到发展现状很兴奋。而该公司的“泸州市中小微企业科技孵化平台”项目已获得国家科技部2014年度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创新、科技服务和引导基金项目立项,并将获得100万元的项目资金。
科技点亮转型路
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调研泸州高新区
“要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让泸州高新区更好承载泸州的未来!”7月21日-22日,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一行实地调研泸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江阳片区,对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泸州高新区“一核两翼四园”格局,辖江阳片区机械装备产业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江阳区始终把高新区江阳片区作为主阵地,强力实施“科技兴区”战略。其中,机械装备产业园作为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国首批液压产业基地,积极加快转型升级,现已入驻企业70家,协议资金88.5亿元,建成投产企业51家。而泸州市获的第二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城市的名片后,北辰电力公司、山东东升集团等一批新能源企业已入驻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将形成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设备与体验区等7个区域。
4项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级科技成果、9项省级备案企业标准,23项专利。这是江阳区重点培育的科技龙头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川油钻采工具有限公司“科技兴企”的丰硕成果。近年来,在江阳区积极支持下,该公司已争取到创业投资补助等各项扶持资金近100万元用以科技研发。除此之外,以金辉液压件有限责任公司、邦立减速机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高新科技企业群也正迅速崛起。
重点突出成效显
江阳区技项目项目验收会
科技创新怎么创?立足本地实际,充分整合资源,经济科技融合,服务发展大局,这是江阳区以农业创新和企业技改为重点,作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6月份,省农科院院长、省蔬菜创新团队顾问李跃建率省蔬菜创新团队到江阳区调研,充分肯定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自2009年江阳区成为创新团队基点县以来,成立蔬菜产业联合体党委,借力蔬菜省创新团队的组织、技术优势,大力开展蔬菜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强化蔬菜技术人员培训、引进推广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瓜类双断根嫁接技术500亩、蔬菜高效立体网式栽培技术1000亩、蔬菜肥水一体化5000亩、粱—菜—菜—油”高效栽培技术5000亩、丝瓜密植栽培面积200亩。2013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23.3万亩,产量65万吨,产值11.2亿元。
面临宏观经济深度调整,江阳区加大技改扶持力度,推动企业改造升级。其中,川南发电脱硝改造工程加快实施,企业总产值增速回升17.6个百分点。泸窖酒业技改扩能项目投产达效,已完成投资2200万元,2条白酒包装生产线试生产,56口新建窖池开始投产。
体系创新破难题
“中国流动科技馆”在江阳区巡展
针对软环境问题,抓好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充分发挥18个镇街技术站(所)作用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开展特色种养加技术服务。实施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作用,以省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项目“绿色高效蔬菜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开发”为代表的一批科技成果顺利验收。
针对推广难问题,推进基层科普行动工程。全面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打造以四峰山竹木专协为代表的一批专业技术协会,以况场劳保制品基地为代表的一批科普示范基地,以蓝田街道特林桥会为代表的一批科普示范社区。大力表彰“蝗虫养殖户”方程、“专合带头人”刘剑锋等为代表的科普致富带头人。按照区、镇(街)、村(社区)三级联动模式,与“科技之春”活动有效结合,开展县级“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逐步建立完善适合农村、牧区、城镇、社区特点,满足各族群众科技需求的科普工作新体系。
1、 | 凡本网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川南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川南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2、 |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川南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3、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830-2643962 邮箱:281832049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