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绍友
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西藏边关服役。一天执勤回来看见桌上有一个写着我的名字的包裹,打开一看是一双白色千层为底,黑色灯芯绒为面的布鞋(那个时候的农村,这样的布鞋可谓“名牌”),并附一封短信。在不是很流畅的信上是母亲的叮嘱。说儿是“汗脚”,常穿部队的解放胶鞋会长湿疹,很不舒服,训练之余穿上布鞋吸汗透气会舒服些,抚摸着母亲邮寄来的“名牌”布鞋,不禁热泪盈眶。
当年做这样的布鞋,工序比较繁琐,先是用做衣服剩余的边角布料,用米汤浆糊层层粘贴晒干,称为“打布壳”,后用竹笋壳剪成鞋底样,再用布壳层层叠加,剪成鞋底的厚度,又用针引细麻绳将鞋底纳匀纳密实,鞋面用黑色灯芯绒裁剪加上有收缩性的盘扣而成。将做好的千层鞋底和鞋面,用锥钩穿麻绳缝合,一双漂亮挺括的布鞋才算大功告成。做一双这样的“名牌”布鞋前后耗时二月有余。
做鞋者要默想穿鞋者的脚长短、大小、肥瘦、脚弓高低等尺寸,做出的鞋穿着起来才适脚适心,温暖有度。我想,做这样的鞋只有母子之间才有这样的默契吧!或情人之间亦是如此。
岁月流逝,母亲已眼老昏花,手指迟僵,再也没有穿针引线做鞋子了。这些年,我也穿过世上不少的名牌鞋子,但总觉得没有母亲做的“名牌”布鞋舒适温暖。当年母亲做鞋寄鞋的恩情和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牵挂,常常在我心里萦绕,每每想起,依然泪奔。
来源:川南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