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永忠
张老师是鹰海市的一名乡村教师,去年才刚刚退休。这位张老师,可不简单,他可是鹰海市乡村教育的一张名片。
1981年,张老师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鹰海师范学校。在那个年代,农家孩子能考上了师范也不简单,放在今天,可以与上985大学相媲美。
张老师进入师范后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深得学校领导赏识。毕业时,领导有意让他留在市区,可这位小张同志,一点也不领情,执意要回农村去。就这样,他回到了老家的小学教书。
回到家乡小学教书的第一年,张老师就“火”了,不知他采用了什么教学法,他所教的班级居然每次考试都是全乡第一。之后,这样的成绩一直保持了几十年。为这,记者专门采访过张老师,张老师只说了一句话:“一分付出一分收获”。
在他人看来,张老师是教育名人,也是“怪”人。师范毕业的他,小学课程信手拈来,但他绝不应付,总是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讲得津津有味,孩子们最喜欢他。他喜欢看书,每次去市里带回来的总是一撂撂书,读起来如饥如渴。他还经常在《教育园地》上发表文章,与其他老师分享农村教育心得。其他老师一门心思想往市里学校调或者把孩子往市里学校送。可张老师不一样,他自己坚持在乡下教书外,他的儿子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在乡下的学校念完的,成绩依然很好,之后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不知张老师施的什么“法术”,他教过的小学生,之后读初中、上高中总比其他老师带出的小学生更上进、更自觉。近40年来,张老师为家乡培养了一茬又一茬学生,真可谓桃李满天下。每年春节,从全国各地赶回来的同学们在张老师家相聚,说得最多的是:“这辈子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张老师,是张老师让我从小立志,奋发图强”“没有张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
张老师在乡下有一个小院,装修简单,但收拾得干干净净。退休后依然住这里,每天喝喝茶、看看书、练练字、种种菜,生活很有规律。他说,他喜欢乡下的悠闲和宁静。
可是,最近几天,张老师去了一趟城里回来后,却有些闷闷不乐。
张老师有个学生叫马海明,当年是村上最调皮捣蛋的娃,但自从上了小学成了张老师的学生后,就成了乖宝宝。马海明学习成绩很好,高中毕业考取了建筑学院,大学毕业业后分配在鹰海市规划局工作。前几年,马海明辞职下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听说,最近几年承揽了不少大工程。
前几天,马海明来电话邀请张老师周末一定要去一趟鹰海市,张老师实在推辞不了才勉强答应。
原来,马海明在周末安排了一个饭局,这个饭局的重要客人是省交通厅副厅长沈佩远。沈佩远也是张老师的学生,与马海明是同学。
沈佩远是马海明邀请来的,邀请张老师来参加这个饭局则是沈佩远提议的。当年沈佩远家里穷,张老师为了资助、鼓励沈佩远好好念书,没有少花心血。沈佩远一直很感激 张老师,这次回来他很想见见张老师,听说张老师退休了,就专门让马海明一定要把张老师请上。
当天的饭局,高朋满座。沈副厅长回到家乡,鹰海市分管交通的黄副市长和鹰海市交通局局长等一行领导全来了。
沈佩远一见到张老师就紧紧握住老师的手嘘寒问暖,并拉着老师在自己旁边坐下,又一一向大家介绍,介绍张老师是德高望重的好老师,一再提及当年如果没有张老师的资助和启蒙,就没有自己的今天。沈副厅长在张老师面前非常谦逊。其他领导看到沈厅长如此敬重张老师,纷纷附和,说一大堆好听话,搞得张老师很不习惯。
大家按职位大小坐定,马海明首先发话:“今天,我非常感动,我的同学沈厅长专门回到鹰海相聚,蓬荜生辉啊!今天是我私人请客,我专门备了几瓶年份茅台酒,与大家共飨。”
马海明说完,黄副市长接过话茬说了一通感谢沈厅长的话,然后举杯一饮而尽,黄副市长先干为敬,饭局开始。
张老师平时很少喝酒,加上有沈厅长之前的介绍,大家很给张老师面子,向张老师敬酒,张老师“意思”一下就可以。再说,今天的饭局,张老师也不是主宾。但张老师清楚,今天喝的年份茅台价值一、二万元一瓶,就是普通的飞天茅台也要三千元上下,老百姓根本喝不起。张老师心里盘算,今天这顿饭可要花掉几大万。
饭局气氛很好,大家互相敬酒,奉承话、客套话、废话一大筐。觥筹交错间,几瓶年份茅台已然下肚,马海明看大家还没有尽兴,便快速离席到自己宝马车上又取了两瓶普通飞天茅台交给服务生。
张老师只是应付性的喝点,喝得很少,脑子清醒。马海明出去拿酒的过程,张老师看得一清二楚。
沈厅长喝完最后一杯年份酒,服务生快速给沈厅长斟了一杯普通茅台,沈厅长端起一饮而尽,这时,只见沈厅长眉头一皱,重重地把杯子一放,大声说:“假酒!”
大家一脸愕然,气氛一时有点尴尬。马海明赶紧走到沈厅长跟前耳语了一下,沈厅长听完,哈哈大笑,大家也跟着笑,饭局继续。
个中原因只有张老师清楚,学生沈副厅长平时喝惯了年份茅台,把普通茅台喝成了“假”酒。
饭局结束,马海明安排车把张老师送回乡下,一路上,张老师一言不发……
作者:赵永忠 ,工作单位,泸州市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