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邵忠奇
还有没有比顶级更顶级的
时下,“顶级规划”、“顶层设计”等“顶”字头似乎成为越来越多官员的口头禅。例如:“xx需要顶层设计”、“xx需要顶层策划”等等,由此而衍生出很多的“顶级机构”,凡是与设计、规划等相通的,就要有“顶级”味道,大有不“顶”,就找不到感觉,不"顶",就显示不出层次的意味。
顾名思义,“顶”就是“最高”的意思。那么,“顶层”就是最高层,“顶级”自然就是最高级别,这是毫无疑义的了。
中国的文字很奇怪,一旦咬嚼起来还真有些劲道,不过,似乎从古到今都没有一个圣贤能够把话说绝了,把话说绝了,不留余地,看看你还会用什么文字去添加?
乖乖,时下的官员们就偏偏在文字上有很大的发明创造!
看看,某位领导张口就爆出“真正的抓落实”、“扑下身子抓落实”之类“再落实”,此时,你就不免会想到已经是达到顶层标准的五星级酒店之外,还有“超五星”、“加五星”,说不定哪天还要“加加五星”、“ 加加加加……”;同理,“顶层”、 “顶级”之外就是“顶顶层” “顶顶级”直至“顶顶顶顶”“ 层”或“级”了。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圣彼得大教堂绝对称得上是各项顶级吧?从规划、设计甚至施工…..连续三个总设计师、建筑师哪个不是西方史上史诗级的人物?但在设计规划之时有谁说过 “顶级设计”“顶级规划”啥的?看看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再回头看看中国的赵州桥、故宫…….哪一件建筑没有震撼力?又有哪一件具有震撼力的建筑不是代表“顶级”、“顶顶级”呢?
真正的“顶级”意味着就是“最高”、“绝对”,就像“落实”本身就代表“实实在在”、“五星”本身就是最高星级一样,把话一下子说绝了,由此而产生的“超五星”、“ 顶顶级”、“真正的落实”、再“扑下身子”之类,不过是达不到“顶”、达不到“星”、没有“落实”的遮羞布而已。
名家当歌,分量几何
正值文学界对名家的宣传炒作有点狂热的时候,川南某市又一位“名家”踏着热浪滚滚而来。几年来,他陆陆续续出了一些散文集,颇有点多产的味道。每一部集子,都把火架得很大很旺,到这部集子的出炉,其热度堪比夏威夷的摩那劳火山,雷霆一般又再喷发了。
受邀的专家急匆匆从各地赶来,其研讨会的风头,压了余秋雨,渐渐,恐怕还要盖住莫言。
林子本来就不大。出了高人、名人、名著,不热烈庆祝一下,不热情炒作一番,都不正常了。
想当“名家”,是每个人的自由,人有所志,当有所求。往高处走,本就无可非议。可打开这位“名人”的“名著”,不由让人有点遗憾,甚至疑为看眼走光。摆在眼前的几部印制精美的著作,装潢考究,外表光鲜。然内部特点也颇为相似,归纳起来不外乎是两条:一是流水帐式的记录。每一篇文章都像撒豆子一样,仓促而成,平淡无味。千篇一律,如同小学生的作文。既没有跌宕的情结,更不具深邃的构思,价值呢?价值就在于没有错别字,标点符号基本正确而已。二是自哀自怜的豆腐块。每一篇豆腐块都形似长不大的侏儒,放不开思路,展不开视角,唠唠叨叨喋喋不休,似议论更像说明介绍,如同一个五味杂陈的酱油铺。光怪陆离的“四不像”文体,组成了这部七零八碎的变奏曲,一地鸡毛却唱破云霄。然而值得肯定的是,此君神通广大,钻营甚广,凭借一些外交人缘,他的部分豆腐块俨然还在一些报刊杂志的夹缝间游走过。发表作品,你懂就行了。只要不涉及到政治类问题,谁会注意到混在一起的那点尘埃?
以上两点构成了那位“名家”若部“巨著”之特色,味同嚼蜡,越嚼越涩。然而此君并不为然。飘飘然自恋,洋洋乎自吹,大有不成为名家誓不罢休之势头,不厌其烦反复将那些网站的“评论”、“报道”一次次发至群里为其“锦上添花”,制造轰动场面,恨不得将全世界的眼光都看过来,看过来,看过川南来。
此种热炒不免有些“浮躁”。耐不住寂寞,经不住诱惑,那就好好写,实实在在写,实实在在都写不好,那你就不要骄傲,而要实实在在地谦虚了。地球人都知道,只有那一点点“天赋”,也就那么一点点造诣(名家先生可别造“纸”)。出书已经做得很漂亮,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何必搞得自己像天才似的,定位一定要做“名家”?何必搞得像“名家”的他,畏惧异论更畏质疑,从云端中、从梦中、从自恋中自自觉觉走出来,做一个老老实实的平凡人不行吗?
敢情在此时此刻在此泼点冷水:名家当歌!但在自称“名家”的一刻,掂一掂作品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