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炉中炭
在泸州的文化脉络里,藏着太多值得珍视的印记——尹吉甫的故里之争、管驿嘴与《临江仙》的渊源、合江荔枝与“妃子笑”的关系。这些承载着地方记忆的话题,本应是众人共话乡愁、传承文脉的纽带,近年来,却总被一个持“反调”的人搅得失了滋味。据传,此人有一重大癖好:你说东,他偏说西;你谈晴天,他必扯雨天;你说煤炭,他一口咬定颜色待定。凡事都爱唱反调,仿佛不与大众相悖,他的人生就失去了乐趣,不持否定意见,他的生活就失去了意义。这种“为反对而反对”的姿态,不仅扫了旁人的兴,更像一根“搅屎棍”,在地方文化的传承之路上徒增阻碍。
唱反调:是个性彰显,还是刻意找茬?
偶尔的不同意见,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称得上是“个性”;但凡事都要唱反调,就难免让人怀疑其动机了。
就说泸州这几桩文化事:近期有人为求证尹吉甫是泸州人,不惜斥资赴各地调查,用实证说了实话,为泸州文化作了贡献,此刻,此君跳出来否定了,他说“尹吉甫不是泸州人”,那些支撑的考据,包括《山海经》,包括《永乐大典》,都缺乏逻辑论证;
近些年,学术界结合史料提出杨升庵《临江仙》作于泸州管驿嘴,且有理有据,此刻,他跳出来了,硬杠“杨升庵词创者点绝非此地”,却拿不出半点反驳的实据;
近期,合江依托史料宣传当地荔枝与“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关系,本为挖掘地方特色,但有人跳出来了,冷嘲“杨贵妃的荔枝与泸州合江没半毛钱关系”,全然不顾历史地理的考证。
生活中,这类场景也不少见:你兴冲冲推荐一家火锅店,他撇嘴说“不如家里煮的”;公司组织团建,大家满心期待,他偏说“不如在家加班”。但文化话题上的“反调”,比生活中的扫兴更甚——它消解的是地方文化的凝聚力,伤害的是众人对家乡的认同感。这样的“反调”,与其说他有个性,不如说是故意找茬。
唱反调背后:不是清醒,而是狭隘
深究起来,在尹吉甫、管驿嘴、合江荔枝这类话题上爱唱反调这个人,未必是真有洞见,更多是,藏着一些不值一提的小心思甚至是祸心。
他想刷存在感。大众皆知,肯定一件事情难,除了需要大量证据证明之外,更需要一批热心之人出钱出力以求证,而否定一件事情简单,张嘴一说,信口雌黄即可。在地方文化讨论中,以为否定众人认可的观点,就能显得自己“眼光独到”,却不知这种脱离事实的“标新立异”,早已偏离了理性探讨的轨道。殊不知,此人可能源于对本土文化的疏离,对尹吉甫的研究、管驿嘴的典故本,合江荔枝文化本来就一知半解,却不愿承认自己的陌生,才浅,于是乎,一句轻飘飘的“不是”“没关系”“不可能”来掩饰他的无知,这,反倒暴露了他对家乡,对历史的淡漠及无良。
我认为,对于这种不顾事实唱反调的现象,本质上都是对地方文化的不尊重,我们不应该更不可以惯着他宠着他。尹吉甫的故里考证凝聚着研究者们的心血,管驿嘴的《临江仙》传说承载着代代泸州人的情感,合江荔枝的故事更是当地人与自然共生的见证——随意否定这些,消解的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众人对家乡的热爱与认同。
多些共鸣,让泸州文脉更清亮
要让尹吉甫的故事继续滋养故土,让管驿嘴的《临江仙》余韵悠长,让合江荔枝的香甜联结古今,为此笔者疾呼,泸州,需要的不是无端的反调,而是理性的共鸣与珍视!
给此君熟悉并有些交道的人,不妨带句话给此君,让其先学会倾听,再学会做人。当有人为尹吉甫的籍贯奔走求证,当学者为《临江仙》的创作地梳理史料,当合江人为荔枝文化深耕细作时,别急着否定,静下心看看他们的依据——这些探索背后,是对家乡的热忱,值得被尊重。若你有不同意见,尽可以拿出史料、摆出论据,用事实说话。真正的文化探讨,从来不是靠“唱反调”博眼球,而是在严谨的考证中沉淀共识。
泸州的美,既在长江沱江的烟波里,也在尹吉甫的传说、管驿嘴的诗韵和合江荔枝的甜香中。去除这类无意义的杂音,多些对本土文化的呵护,才能让这些文脉印记愈发清晰动人,让这座城市的故事,在代代相传中愈发厚重绵长。
来源:今日头条